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在西方音樂史中,對所有後來者而言,巴赫始終佔據絕對優先和偉大的位置,人們習慣稱他為「音樂之父」。他是此前音樂的集成,也是此後音樂的奠基,儘管他的重要性在其逝世後並未及時獲得普遍認可,在孟德爾頌於19世紀「重新發現」巴赫前,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舒曼、李斯特等音樂家依然全都喝著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奶水長大。如舒曼所言,「隨著時間的飛速流逝,彼此的創作源泉越來越接近,例如貝多芬不需要全部研究莫扎特已研究過的東西,莫扎特也不需要全部研究亨德爾的,亨德爾也不需要全部研究帕萊斯特裡那的,因為他們都已汲取了前人的成果。只有一個創作源泉使大家總可以獲得新意——那就是巴赫。」

作者:孫雯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3.31-1750.7.28)

從音樂教室的走廊經過,牆壁上居首的那個德國宮廷老樂長,戴著碩大的假髮,微微有著雙下巴,眉頭微蹙,神情嚴肅,似乎成天繃著這副冷峻的臉,沉浸在他那四部和聲的複雜曲調中。他是無數琴童兒時的噩夢,多聲部的復調練習,枯燥乏味,手指在琴鍵上磕磕絆絆,耐心全部耗盡。巴赫的音樂,在大部分孩子的眼裡,似乎是毫無章法的組合、再組合,猶如一面銅牆鐵壁構造出來的建築,一道極難待解的數學習題;巴赫,也是鋼琴演奏家們需要跨越的最後一座高峰,其音樂中淵博的複雜性,包容著無限變化,童年時能夠彈奏的曲子,多年後竟然又變幻出了新的秩序。然而,那些音符一旦構築和諧完整,美好和優雅從來都不會為它的複雜性所累,解開謎題的愉悅伴隨著對位法的整飭完美蕩開,也像在閱讀一本無限延宕的小說,能夠獲得一種智性上的快樂。

面對巴赫,他像一座巨大而沉默的雕像,讓人不知如何入手。恩斯特·布洛赫在《烏託邦精神》裡把莫扎特與巴赫並置,「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是世俗中的『我』,巴赫的作品體現的是宗教中的『我』,這兩者是相對的。莫扎特以激烈的方式輕鬆、自由、振奮、熠熠發光地表達人的情感,巴赫則以矜持的方式深沉、迫切、謹慎、默默地通過強有力的節奏展示宗教的『我』和他的情感。」不同於莫扎特、蕭邦或貝多芬,巴赫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為了教堂會眾而非為世俗聽眾所作。儘管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摒棄了過去2000年間限制物理學發展的信仰,這種信仰機制仍舊在巴赫的學生時代,在拉丁學校中繼續,並以同等的力量運用於他未來的協奏曲、組曲和器樂組曲中。

巴赫的音樂是神性的代表,那淙淙溪水的比喻來自於他的名字(Bach在德語中指小溪)。陳黎在《夏夜聽巴赫》裡囈語,「即使是一首小小的聖詠合唱,無需湯匙,自琴鍵上流來」。如果說莫扎特和舒伯特的音樂是吟唱,貝多芬和諸多浪漫派作曲家的音樂是戲劇,那麼巴赫的音樂則是對話的語言,神的語言。

管風琴大師魏多爾在琢磨巴赫的眾讚歌旋律時,一度感到雲霧繚繞,為什麼他要加入一個和旋律感覺不符的對位動機?為什麼在這些幻想曲的結構和進行中,總有讓人無法理解的地方?「這很正常」,他的學生說,「眾讚歌的很多地方不好理解,那是因為它們必須配合著歌詞才能解釋得通。」一切頓時豁然開朗,巴赫的作品裡有一種空前的渴望,一種將文辭和樂音整合一體來表現詩性意象的渴望。在巴赫的時代,鍵盤樂不是主角,人聲才是最高的追求。

除了音樂,我們對巴赫其人知之甚少,他不像蒙特威爾第、莫扎特那樣,留下了私密的家族通信,除了軼事以外,沒有流傳下太多的東西,讓我們可以一窺他作為「人」的不同側面。又或許他根本不想展露自己,因此常有人斷言,巴赫這個人相當無趣。他的音樂標誌在於其清晰的結構和數學比例,也被公認為對數學家和科學家有吸引力,這一點我們在侯世達那本神奇的《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中已得到了清晰的印證。我們又真的需要認識巴赫才能走進他的音樂嗎?相信很多人並不願意聽從愛因斯坦簡明的建議:「關於巴赫的畢生作品,我想說的是:聆聽、演奏、熱愛、崇敬——但是別出聲。」

約翰·艾略特·加德納新版的《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試圖以豐盛的細節呈現巴赫的人格與思想。這位英國指揮家是在巴赫的「注視」下長大的,二戰期間,豪斯曼那幅著名的巴赫肖像畫被交予加德納的父母保管,每晚睡覺時,他都在試圖躲避這位德國宮廷樂長令人生畏的目光。巴赫的音樂也同樣融入了他的生命經驗中,現在他來寫作巴赫,希望我們能把巴赫當作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個平面化的符號:一個無師自通的音樂家,一個以超然的正直履行自己職責的人,一個全心沉浸於音樂創作的人。「當他的目光偶爾從譜頁間移開時」,加德納寫道,「我們看到了其中閃現的憤怒。」

在1694至1695年間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巴赫的雙親相繼去世,他成了孤兒,被送到長兄約翰·克里斯多福處照料。在這裡,十歲的巴赫開始和克里斯多福學習鍵盤樂器。這種又是兄弟又是尷尬的師生關係,讓人的想像空間膨脹。後來《悼詞》中的那則著名軼事,幾乎也在不斷渲染一種傳奇的意味:年少的巴赫在月光下偷偷抄寫弗羅貝格爾、克爾和帕赫貝爾的鍵盤樂作品,被抓到並且斥責,他艱苦勞動的成果被暴躁的哥哥「無情」沒收。2005年,在魏瑪發現的音樂分冊裡,驚人地出現了巴赫十幾歲的筆跡,那是用德國管風琴記譜法寫下的迪特裡克·布克斯特胡德和約翰·亞當·賴因肯作品,有的似乎還是巴赫受長兄監護時所抄寫的。這全新地扭轉了「月光」事件,新發現的抄本表明,這是在克里斯多福的審慎監管下授權的「日光下」的抄寫,推翻了傳統的解釋:克里斯多福給了勤學的弟弟用以學習的音樂,卻出於嫉妒禁止他接觸自己收藏的那些更具挑戰性的作品。

由巴赫本人傳達出的這則軼聞,也許是在向子女們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十三歲的他已經領悟到,精通音樂的最快捷徑路線是,抄錄並研究他所能接觸到的所有最優秀的音樂。通往巴洛克作曲家高超技藝的道路,不是詩意的冥想,也不是等待靈感降臨,而是辛勤工作。後來在莫扎特身上,人們同樣將其視為寫作輕鬆神速、無師自通的天才,卻忽視了莫扎特也說過:「人們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實際上,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麼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

1723年,巴赫被萊比錫本地議會選舉為聖託馬斯教堂的樂長,這是巴赫生命中的最後一份工作。從巴赫那陷入困境的樂長任期中,我們目前能讀到的信息是:巴赫在處於不斷的掙扎之中,一方面他希望盡己所能完成對工作的期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容忍「持續的煩惱、嫉妒和迫害」(他在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如此提到)。巴赫與萊比錫一開始就格格不入,他想要繼續創作的那種復調音樂,無論對演奏者還是聆聽者而言,都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也需要更高的技術。但是,萊比錫的神職人員以及市參議院都不可救藥地缺乏鑑別力,託馬斯學校所錄取的在音樂上不合格的孩子,其數量也在巴赫時代大幅增長。到了1730年,巴赫與他在萊比錫的市政僱主之間的關係已經無法維持。四年後,當約翰·奧古斯特·歐內斯蒂就任學校校長時,情況進一步惡化了,新校長指責巴赫不履行自己的教學職責,巴赫則立刻進行反擊。這些爭執持續了數月乃至數年,在議會的檔案裡留下了一長串的書面記錄,兩人都暴露了性格中最糟糕的一面:固執、自負、使自己看上去正確的需求高於一切,同時引發了對不服從命令、說謊、惡意、欺詐以及復仇心的指控。對此,加德納評論說,巴赫這一生與其說是孜孜不倦地用功,不如說是一直對智識上不如自己的人摧眉折腰。在18世紀30年代中晚期,巴赫的角色終於來到了一個逐漸世俗的世界:站在啟蒙運動門檻上的萊比錫,信仰不可避免地走到了崩潰瓦解的時刻。

巴赫逝世於1750年7月28日,晚年的眼疾折磨著他,直至失明。所有終身相伴的音樂,尤其是眾讚歌,讓巴赫得以瞥見天國生活,也是他對抗可怖死亡的武器。那些不斷被巴赫的恢弘偉大震撼和眩惑的聽眾們,在接受巴赫不過是一個凡人的同時,也許會更感動於他將神性置入音樂的努力。如同加德納在書中總結的那樣,貝多芬告訴我們超越人性的弱點去希求神性是一場駭人的鬥爭;莫扎特展示了我們希望在天堂中聽到的音樂;而巴赫,這位在「天堂城堡」中創作的作曲家,他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讓神聖之物擁有人性,讓人性之物變得神聖。

(原標題: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讓神聖人性 讓人性神聖)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今天,宮廷樂長、管風琴大師巴赫的影響依然無處不在。在巴赫逝世270周年之際,這篇書單試圖從不同的視角——指揮家約翰·艾略特·加德納、管風琴演奏者阿爾伯特·施韋澤和馬慧元、鋼琴家格倫·古爾德,以及普通音樂愛好者、歷史愛好者,甚至認知科學研究者等各種不同專業背景的巴赫愛好者那裡,了解這位在音樂史上如同太陽一般處於中心、永遠難以被忽視的偉大人物。
  • 神聖的心理學:心比天大│由「人性的弱點」而誕生的「人生哲學」
    1.人性的弱點①愛慕虛榮,患得患失。②喜歡聽好話,熱衷升官發財。③不喜歡聽忠言,害怕承受挫折和打擊。2.由「人性的弱點」而誕生的「人生哲學」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正因為人性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所以才為「人生哲學」的誕生,創造了最有利的契機!人生哲學的範疇,太廣、太深、太大,這裡面,我們取最關鍵的幾點來詳談。
  • 世上有神聖崇高的職業,但沒有完全神聖崇高的人
    踏上返程列車的前夕,去和師長告別,我不甘心地把這樣的質問拋給了他。老師嘆息一聲,在我的畢業留言冊上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世界上有神聖崇高的職業,但沒有完全神聖崇高的人。」坦率講,當時這句格言式的臨別贈語並沒有讓我的困惑完全釋然,充其量只起了點安慰劑的作用。
  • 土耳其孔亞城舉辦魯米逝世747周年紀念儀式_國家旅遊地理_探索自然...
    賈拉爾·阿德丁·魯米(Jalāl al-Dīn Rūmī)逝世747周年之際,土耳其將舉行 「Seb-i Arus」 儀式來紀念這位以寬容和仁愛,無論宗教、教派和種族,用博愛擁抱全世界的偉大詩人。受全球疫情的影響,此次活動沒有現場觀眾,第一場活動已於12月7日在魯米度過大半生的城市孔亞舉辦,第二場將於12月17日舉行。
  • 淺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二元論
    所有陀思偉大而豐富絕倫的作品基礎論點全不脫此理念,他以其橫亙古今無與倫比的文學天才創作出他眾多作品底種種情境與靈欲衝突,更以此理念為骨幹,多方探觸,對人性底層作出種種面及層次的追究與闡釋。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性裡頭同時具備神性與獸性,獸性是人性本源,就著人本性的原始衝動之把人往下墜拉,去耽溺於感官享受放縱,然人性中另一端的神性卻是制衡的力量,靈性是人性裡的正直面,積極地把人往光明面或依陀思的定義── 神性面提升,靈性使人能扺制個人慾望而向上提升趨就聖靈至善。生存在世上的人始終得處於神獸交戰的試驗裡,因此人在生存過程裡常處於被撕裂成兩半的掙扎與奮鬥中。
  • 神聖的幾何圖案——把人類與世界融為一體
    神聖幾何學神聖的幾何圖案存在於我們周圍——它們是完美的形狀和圖案,構成了宇宙中生命的基本模板。從斐波那契數列到黃金比例,設計模式可以被分解為一種數字語言(數學),它控制著我們整個可見和不可見的世界。從達文西到畢達哥拉斯,藝術家、音樂家和哲學家一直在他們的作品中喚起神聖幾何學的力量。莫扎特很可能在他的音樂作品中使用了黃金比例。例如,神聖的螺旋(斐波那契數列),從一個簡單的松果到蝸牛殼,再到人體,再到吉薩的大金字塔,都是與生俱來的。據說柏拉圖式的形狀構成了宇宙中每一種設計的基礎,甚至在分子尺度上也是如此。但神聖的形狀也代表了生命中無形的、神秘的元素。
  • [靈性探索] 礦物是神聖的愛與能量
    礦物不止看起來悅目,還是神聖的愛與能量!礦物界中的一分子不斷與其整體之所是保持聯繫。這意味著一塊河裡撿來的普通卵石會與一塊石英、甚至鑽石聯繫在一起。可憐的鑽石!你們讓它們非常痛苦!那是你們人性意識所認為的光彩和美麗,然而它們並不止是外表才具有光彩和美麗。這個你們也要等以後才會懂!如果你們真的尊重自己周圍的一切,那麼即使去礦場開採某種礦物也沒有關係。一切都要看你們當時具有怎樣的意識,是以怎樣的方式對礦物進行加工的。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服從是人性嗎?或反抗是必要的嗎?我們的文化中,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很強調尊卑的關係,例如孝順不只要求尊敬更要求順從長者,甚至從很小就要小朋友聽話,不然就是不乖,可見服從尊長甚至被提升到倫理價值的層次,而不論其是否有值得尊敬或崇揚之處,聽話本身即被賦予正當性。
  • 埋葬與復活|巴赫與他的宗教聲樂作品
    也許沒有哪一位藝術家像他這樣極平凡與偉大於一生,也沒有哪一位音樂家像他這樣被一再地解讀與詮釋,並將其作品和宗教、哲學、歷史、人生等宏大命題相聯繫。……...作為一位作曲家,巴赫的技巧和語彙是極為艱深的,其風格的多樣性與混成性可能是人類藝術史上最奇特的景觀之一。...
  • 馬斯洛對人性的洞察
    ——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時間裡,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對自我實現有了新的洞見,還構想了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他稱之為超越(transcendence)。他把這一理論稱為「Z理論」。(注1)在馬斯洛看來,「超越者」經常視這樣一些價值觀和經驗為動機:它們超越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和個人獨特潛力的實現。
  • 神聖幾何好玩嗎 神聖幾何玩法簡介
    神聖幾何好玩嗎 神聖幾何玩法簡介 作者:九遊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6-07-03 00:03:13手機訂閱 期待已久的手遊神聖幾何即將登陸九遊
  • 柯棣華大夫逝世60周年紀念會在印度孟買舉行
    新華網孟買12月9日電(記者 熊昌義)中國駐孟買總領館9日舉行了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逝世60周年紀念會,柯棣華大夫的親友、印中友好協會、印中商會以及孟買華僑華人代表約200人出席了紀念會。  中國駐孟買總領事袁南生在紀念會上發表講話,高度讚揚柯棣華大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中印友誼作出的貢獻。他說,柯棣華大夫是中印友誼的象徵,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偉大的印度友人。
  • 《哈利波特》:神聖二十八族(上)
    《哈利波特》中有著很多傳承久遠家族,其中直到20世紀30年代仍舊保持「真正純血統」的二十八個英國巫師家族,被稱為「神聖二十八族」。這二十八個家族包括了大多數的純血家族,但是不是全部純血統家族都在裡面,如波特家族、普林斯家族等與麻瓜聯繫密切家族並不在這裡面。
  • 建國60周年「毛主席紀念金鑽表」正式發行(圖)
    他進一步分析說:  首先,開國主席題材一直領漲!1993年毛主席誕辰100周年,一件帶毛主席頭像、鑲鑽石的藏品,原價1.2萬元,一年後竟然拍到83萬元。其次,首套建國對表「第一」的特殊性註定上漲!1956年發行的第一塊建國表,僅48元,1996年拍賣價高達11.1萬元,上漲2300多倍!第三,「藏表熱」火熱興起,金鑽表更是飆漲!1890年英國倫敦18K金表,上漲80萬港元。
  •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①】壯麗人生
    編者按: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由中宣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文聯共同主辦,中央編譯局、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博物館承辦的「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於2018年5月5日至8月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 張國榮逝世17周年,唐先生準時發文,字裡行間都是對哥哥的想念
    張國榮逝世17周年,唐先生準時發文,字裡行間都是對哥哥的想念同性也會有很多美好的故事,也過聽過很多方式流傳著,儘管大多世人不能理解,但是在我心裡有的還是很美好的。當然最動人的還是張國榮與唐先生的愛情。17年前,他從24層露臺跳出,縱生一躍與世人告別。
  • 《魔靈時代》神聖十字軍角色怎麼樣 神聖十字軍角色介紹
    導 讀 魔靈時代神聖十字軍角色怎麼樣,神聖十字軍作為控制職業有哪些技能屬性呢,神聖十字軍值不值得入手培養呢
  • 紀念蕭軍逝世三十周年暨《蕭蕭班馬鳴》詩歌朗誦會在北京舉行
    紀念蕭軍逝世三十周年暨《蕭蕭班馬鳴》詩歌朗誦會在北京舉行2018年12月31日(周一/調休)上午,由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迎新年 憶蕭軍 紀念蕭軍逝世三十周年暨《蕭蕭班馬鳴》詩歌朗誦會」在北京東城區第一圖書館舉行。
  • 紀念黃大年逝世三周年詩話會舉行
    【吉林日報】本報1月8日訊(記者 紀洋)今天,「初心」追憶——紀念黃大年老師逝世三周年詩話會在吉林大學舉行,學校師生和黃大年生前好友、同事、學生參加了詩話會。整場活動主題鮮明、內涵深刻,以合唱、獨唱、詩歌朗誦等形式,追憶和歌頌黃大年。 在小合唱《絨花》的美妙歌聲中,詩話會拉開帷幕。
  • 偉大的人性與思想的光輝
    能夠永久流傳於世的,除了偉大的人性,就是思想的光輝。梁啓超說,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於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前言裡寫道:「切勿過於怨嘆,人類中最優秀的和你們同在。汲取他們的勇氣作我們的養料吧!」新年伊始,為自己的書架置辦一些好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