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與復活|巴赫與他的宗教聲樂作品

2021-01-21 尚音愛樂


也許沒有哪一位藝術家像他這樣極平凡與偉大於一生,也沒有哪一位音樂家像他這樣被一再地解讀與詮釋,並將其作品和宗教、哲學、歷史、人生等宏大命題相聯繫。……

...

作為一位作曲家,巴赫的技巧和語彙是極為艱深的,其風格的多樣性與混成性可能是人類藝術史上最奇特的景觀之一。...



埋葬與復活|巴赫與他的宗教聲樂作品

文|伍維曦'

文章源自:中國音樂學網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堪稱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個奇蹟:也許沒有哪一位藝術家像他這樣極平凡與偉大於一生,也沒有哪一位音樂家像他這樣被一再地解讀與詮釋,並將其作品和宗教、哲學、歷史、人生等宏大命題相聯繫。他的音樂既是卓絕的工藝學和教科書的分析示例,又成為一個民族成長過程中不朽的記憶與光榮,同時亦成為巴洛克晚期時代精神的徽記……他的盛名甚至殃及了後代:威廉·弗裡德曼·巴赫、卡爾·菲利普·依曼努埃爾·巴赫和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儘管是古典主義前期最有才華的音樂家,也無疑更加貼近時代的脈搏,但卻因為老爸過於顯赫的光環往往被愛樂者所忽視。沒有哪一位西方作曲家像老巴赫那樣成為一種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象徵和源泉,猶如荷馬與莎士比亞之於文學家和讀者,歷久常新、流觴不絕。


然而與這種灼人的光豔相對的,卻是這位大師平淡無奇的一生和樸素平白的思想——這大約也是音樂史上最奇特的反差。美國音樂學家格勞特在他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教科書《西方音樂史》中這樣介紹被某些作者和音樂家視若神明的巴赫:「他的一生平平淡淡,和他那個時代中路德教派德國的許多成功的音樂工作者相仿。……作為管風琴技巧的大師和艱深對位樂曲作曲家,他在新教德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同時代作曲家中至少有6人在歐洲比他更加名聞遐邇。他自認是一位勤勤懇懇的藝人,為了滿足他的上司,為了娛樂和教化他的同胞,為了榮耀上帝,他盡心盡力地工作。如果當時有人告訴他,在他去世200年後,他的音樂到處有人演奏和研究,他的名字在音樂家中受到比任何其他作曲家更為深刻的崇敬的話,他無疑會大吃一驚。」



這確乎是一個十分貼近歷史本身的描述,儘管巴赫和他的音樂早已超出了時代,活在了現今人們的心中。如果從身邊人的視角去觀察和感受巴赫的作品(尤其是為教堂的星期禮拜而作的康塔塔、受難曲、清唱劇),我們聽到的只是當時普通的德國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音樂,這再正常不過了!就如同我們在地鐵、酒吧、商場、電影院中聽到的音樂那樣——我們不會到音樂廳和劇場中去聽這些「通俗的」的東西;同理,一個18世紀上半葉萊比錫城的布爾喬亞或者布蘭登堡宮廷中的小貴族也決不會懷著虔敬而好奇的心情去朝拜巴赫的傑作,對於他們來說,這些音樂要麼是為讚美上帝服務的,要麼是為宮中晚餐或舞會助興的,而它們的創造者不過是市政當局或宮廷僱來的一位擅長即興演奏的管風琴師罷了。


這種情形正好為我們以一種親切自然的心情聆聽巴赫提供了腳註。是的,巴洛克時代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以及巴赫的孩子們的時代不同,更不是19世紀浪漫主義偶像的年代。在18世紀初的觀念中,音樂家絕非上帝垂青的天才,更不是見解超群的思想家,就連像詩人和畫家那樣模仿自然的藝術家也不算,只是有著特殊技能的手藝人。手藝有高有低,可技藝最高超的音樂也決不是哲學;音樂可以為宗教服務,但不能替代宗教;人們不否認音樂的機制與數學和自然的關係,但這與音樂的情感無關(萊布尼茨說:「音樂是無意識地數著數的靈魂的一種隱蔽的算術練習」);如果音樂要表現情感,就得從文學中借用修辭格的概念。總之,在藝術門類的金字塔中,音樂是墊底的,音樂家是普通人,而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神秘物;音樂家一般也不會自視特殊神秘,不會拿俯視的眼光看待非音樂人士,更不敢把聽眾聽不懂自己的作品當成與眾不同的資本,而是小心地和宮廷、教會、市民周旋,爭取更豐厚的薪酬和更寬鬆的工作環境。



巴赫的生活與自我認知正是如此。這個出生於德國中部有名的音樂家族的年輕人從1703年擔任魏瑪宮廷的小提琴手開始,就兢兢業業地在職業樂師的等級序列中穩步前行,他勤奮好學、技藝精湛(尤其作為管風琴家),有時也會因固執的秉性和僱傭他的教堂及貴族發生衝突。1717年,巴赫當上了信仰卡爾文宗的克藤宮廷的樂長(為了辭職問題還被作風獨斷魏瑪公爵關押了一個月),他的大量器樂作品都在此完成(包括最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和《平均律鍵盤曲集》第一卷)。最終在1723年去了萊比錫這個自由市。作為市政當局招募的萊比錫大教堂的音樂負責人,巴赫不僅要為大教堂每周的禮拜寫作宗教音樂、演奏管風琴,還要為其他幾座教堂的宗教活動工作,甚至要管理教堂附設的學校的教務問題(合同上還規定巴赫要給學生教拉丁文)。1730年,他與萊比錫市政當局曾發生衝突,一度萌生去意,想另謀出路,但後來還是息事寧人了,並在此渡過了後半生。巴赫一生去過的地方不多(和年輕時就走南闖北、交遊廣泛的亨德爾比,簡直就是個鄉下佬),僅限於德國東北部的一些小宮廷和城市,他見過的歷史上有名的「大人物」也許只有1741年柏林之行時的普魯士腓特烈大王;他素性耿直,不會左右逢源,也不像他兒子的教父泰勒曼那麼會使手腕,經常為更高的工資跳槽。他是個謹慎、勤勉的音樂家,是結過兩次婚、有一大堆孩子要撫養的稱職的丈夫和父親,是一個虔誠的路德宗信徒(雖然有時也會為其他教派的主人服務)和奉公守法的良民。在巴赫的身上,沒有心雄萬夫的報負和改造世界的宏願,有的只是一個善良樸實的德國人對傳統的尊重、對生活的認真和對音樂的熱愛。



儘管生前很少正式出版作品,但由於18世紀宮廷和教堂音樂家的職業要求他每個月、甚至每星期都要不斷拿出新作,巴赫存世的作品數量仍然超過一千(根據巴赫協會出版的《巴赫作品索引》Bach Werke Verzeichnis,簡稱BWV,數量達1128部),可謂浩若煙海。這些作品囊括除歌劇以外的幾乎所有體裁,並且每一種類型都有驚人的傑作傳世,達到了巴洛克晚期的頂峰。在這些五花八門的作品中,協奏曲、奏鳴曲、組曲等器樂類型一般是為宮廷貴族的娛樂或個人教學示範之用的,而宗教康塔塔、經文歌、受難曲、清唱劇等宗教題材的聲樂作品卻具有較強的公眾性和儀式性,並且是面向一般信徒群眾,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與素材。透過這些創作中的某些範例,最能管窺作為普通人的巴赫如何以他的音樂天才表達內心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在那個時代,實在是一種普遍的群眾心態。



宗教康塔塔在巴赫的聲樂作品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大多數都遺失了,存世的不過五分之二,這些短小的帶器樂伴奏的宗教歌詞的聲樂作品是作曲家宗教性音樂作品中數量最多的類型,並且貫穿了他全部的創作生涯,從他早年在米爾豪森和阿恩施塔特的教堂任職伊始,就有部分習作問世,此後在魏瑪和萊比錫,又創作出大量傑作。這些作品對於理解巴赫個人風格的發展十分重要:就聲樂部分而言,它們體現出作曲家將德國路德教會固有的眾讚歌元素及合唱傳統與巴羅克時期流行的歌劇宣敘調、詠嘆調手段加以巧妙融會的意匠,並以獨唱與合唱交替的方式構成宗教儀式所需的場景和劇情;而這些康塔塔的器樂聲部則體現出義大利和法國器樂音樂的影響,富於生動的描繪與細膩的感受,表現出感人至深的宗教情結。如《基督在垂死的桎梏中》(Christ lag in Todes Banden)以古老的眾讚歌變奏的形式描繪了基督釘十字架時的情景;《上帝是我們的堅強堡壘》(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則以濃重的筆墨和華麗的技巧透過獨唱、二重唱、合唱的交織和眾讚歌素材的插入,表達了德國新教信徒們熟悉而虔誠的宗教感情;《醒來吧,一個聲音在高喊》(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則以具有象徵意味的隱喻手法表現了信徒與基督之間的神秘之愛。巴赫宗教康塔塔中的代表性篇章,以最為感性的音樂形式,抒發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民眾面對永生之路時最樸實自然的內心感受。



巴赫雖然不是歌劇作曲家,但卻有著極為高超的音樂戲劇直覺,並且對同時代的義大利歌劇有較深的研究,在他較為大型的宗教戲劇音樂——受難曲和清唱劇中,這種戲劇天賦得到了完美的體現。為兩個合唱隊、獨唱者、兩個管弦樂隊和兩架管風琴而作的《馬太受難曲》是一部氣勢恢宏、結構嚴謹的史詩。這部規模龐大的宗教音樂戲劇取材於《新約·馬太福音》第26章和27章,將敘事性與抒情性成分以紛繁複雜的聲樂、器樂形式的組合融為一爐,栩栩如生的詞句描繪與起伏深沉的情感轉換相得益彰,眾讚歌、協奏曲、返始詠嘆調等元素都集中在宗教主題之下,其直至內心的動人效果絕不輸於亨德爾最傑出的正歌劇,將巴羅克晚期德語清唱劇推向了輝煌的巔峰。



《B小調彌撒》代表了巴赫聲樂作品中非德國新教傳統的、更為古老的範例。彌撒套曲這種羅馬公教會的禮拜音樂體裁在巴羅克時期已經不再流行,而巴赫為了獲得一項榮譽任命而題獻給信仰天主教的薩克森選侯弗利德裡希·奧古斯特二世的這部巨製再次表明了他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宗教音樂作曲家。這部作品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作曲家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中斷斷續續完成的,是巴赫音樂風格的集大成之作。《B小調彌撒》在彌撒套曲體裁的發展史上是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文藝復興的古風、巴羅克的時韻與巴赫的百科全書式的創作天才在此達到了完美的平衡與綜合,巴赫對於這一古老體裁的態度和他對宗教音樂的最為深邃的思考築成了這種如同宏偉的教堂般永久矗立的音樂建築體。



「埋葬與復活在某種程度上可用來描寫巴赫音樂的歷史。」在聆聽巴赫的宗教聲樂作品時,我們每每想起這位平凡而不朽的藝術家特殊的歷史遭際。或許可以說,他的平凡實在是由時代造成的——18世紀之前有關音樂和音樂家的觀念、他的個性與經歷以及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巴洛克繁複華麗、而在當時已略顯保守的莊嚴風格,使得他如大多數人那樣生活得平平淡淡,死後一度很快被遺忘,當時重要的評論家約翰·阿道夫·沙伊貝甚至稱巴赫的風格「浮誇而雜亂、過於追求技巧」。可是,在19世紀之初,當孟德爾頌再度上演《馬太受難曲》之後,巴赫不僅復活,並且被他熱情的研究者和演繹者塑造成了永恆的神話:無論是教師、音樂學者、民族主義者、歷史學家、政治家乃至普通愛好者,都能從巴赫和他的音樂中開掘出無盡的寶藏。事實上,作為一位作曲家,巴赫的技巧和語彙是極為艱深的,其風格的多樣性與混成性可能是人類藝術史上最奇特的景觀之一;但這並沒有妨礙他的音樂在並非專門家的人民群眾中的流傳並獲得他們深深的喜愛,這種喜愛是由於巴赫作品中蘊含著一份的普通人易於理解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也正是那個每個星期天在管風琴前即興演奏的老巴赫樂於傳遞給我們的。



相關焦點

  • 巴赫,「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
    大多數傳記,往往以生平的鋪陳來推進作品的解碼,這方面加德納做得也很深入,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反其道行之,極富創造性地從作品中耙梳出作曲家人格的印跡,「他的個性隱約從樂譜結構中浮現的那些時刻」。即便這尚不足以使我們對巴赫其人撥雲見霧,至少能部分地廓清數百年來蒙積在其面孔上的擾人塵埃。
  • 看不懂作曲家的鋼琴作品編號?沒事,看這裡!(BWV篇)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赫的音樂作品體裁豐富,其聲樂作品以宗教音樂為主,器樂作品則涵蓋獨奏曲、協奏曲、管弦樂合奏曲、重奏曲在內的各類體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故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BWV巴赫作品的目錄編號是由德國音樂學者施密德(W.Schmieder,1901~1990)主編,1950年於萊比錫出版,隨後於1966年修訂三版。施密德1901年出生於布嶼堡,在海德堡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分別學習音樂學和圖書館學,曾出任法蘭克福大學圖書館和該市市立圖書館音樂部總監。
  •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2020季聲樂/鋼琴專業申請要求一覽!
    悲傷的尼塔尼抱著獅掌的遺體走進了位於塔西山(Tussey Mountain)和禿鷹山(Bald Eagle Mountain)之間的勇者之谷(Brave Valley)去埋葬。一天晚上,當尼塔尼給墳堆磊上最後一點泥土的時候,突然風雨大作。當地的印第安人驚奇地發現,尼塔尼不見了。繼而,獅掌的墳墓突然開始隆起,最後在勇者之谷的正中央形成了一座山峰。
  • 本真巴赫:巴洛克時代的暮色
    巴赫 ◎ 賈曉偉 加迪那與平諾克都是英國人,出生於1940年代,二十幾歲時就投身於古樂復活事業,為今天所說的古典音樂的「本真主義」美學信條奮鬥了一輩子
  •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 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
    從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到浪漫時期,眾多的音樂大師們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宗教音樂遺產。類型 摺疊彌撒曲 天主教所用的復調風格的聲樂套曲。15世紀以前,是沒有伴奏的清唱曲,15到17世紀改為由清唱和管風琴交替進行。17世紀起採用管弦樂伴奏,並插入獨唱、重唱等。歌詞用拉丁文。
  • 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面對巴赫,他像一座巨大而沉默的雕像,讓人不知如何入手。恩斯特·布洛赫在《烏託邦精神》裡把莫扎特與巴赫並置,「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是世俗中的『我』,巴赫的作品體現的是宗教中的『我』,這兩者是相對的。莫扎特以激烈的方式輕鬆、自由、振奮、熠熠發光地表達人的情感,巴赫則以矜持的方式深沉、迫切、謹慎、默默地通過強有力的節奏展示宗教的『我』和他的情感。」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奧古斯都·科曼的Sun of Composers,巴赫位於中心位置J.S.巴赫出生於新教宗教氛圍極為濃重的艾森納赫,他的一生除了在魏瑪宮廷、克滕宮廷、萊比錫等地輾轉謀生,養活二十個孩子,就是寫作音樂。他的創作涉及了巴洛克時期的大多數音樂體裁,作品浩如煙海,在音樂史上能夠和他的作品數量相提並論的寥寥無幾。
  • 古典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手稿開頭皆為「奉耶穌的名」
    巴赫所在的萊比錫聖託瑪大教堂,旁邊是他的寓所。巴赫被譽為古典音樂之父。在他死後,人們發現成千上萬的音樂手稿,每一頁開頭都寫著:奉耶穌的名;末尾都寫著:榮耀歸於上帝。遠牧師在微博透露了此信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全世界聞名的德國古典音樂大師,也是一位虔誠的路德宗基督教徒,他的信仰和他的音樂作品一樣,虔誠、崇高、純潔、神聖;他的品德也和他的信仰以及他的音樂作品一樣善良、崇高、宏偉、聖潔。
  • 聲樂盛宴 別具一格|龔李月文理學院獨唱音樂會,愛了!
    現師從於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廣州星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陶英教授。龔李月熱愛聲樂演唱,在聲樂進階之路上不斷求索。進入星海音樂學院前,曾先後受益於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Pietro.Ballo和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張亞林的悉心指導;在星海音樂學院學習期間,龔李月還承蒙費琪芳、孫媛媛等老師的精心教導。
  • 妙音繞梁 和聲鳴盛 ——蘭州大學舉行聲樂套曲《敦煌廿詠》作品...
    妙音繞梁 和聲鳴盛 ——蘭州大學舉行聲樂套曲《敦煌廿詠》作品發布會 2020-10-15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聲樂套曲有什麼奧妙之處?
    聲樂套曲終之旅,一共24首藝術歌曲,作品間既有一定聯繫,又獨立成曲。其排序完全按照作曲家的意圖設定,較完美地再現了作家的原著所要表達的意境,同時,也非常合乎藝術歌曲套曲特徵的特徵。閉上眼睛,人們仿佛從作品中看到流浪者疲倦前行的背影,透過流浪者的背影,我們更能深感舒伯特內心世界裡對自由的渴望、愛情生活的失望和對生命的絕望。因此,可以說晚安這首開場白註定了終之旅將會以一個悲劇收場。旋律線條流暢自然,極具歌唱性,是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一大顯著特點,詩歌中多種不一樣的情愫,迥異的藝術形象均能在他筆下變成具象的旋律而得以充分表達。
  • 英國名人中與蘋果結緣的不止牛頓,還有他
    尼梅茨的發明總令人眼前一亮,他曾製作一把音樂椅,當人坐上去後,就會奏出一首曲子,同樣,他也委託海頓為他的機械發條風琴譜曲。尼梅茨的相關機械發明 ©khm.at1793年,尼梅茨和海頓向埃斯特哈齊宮的新親王贈送了一隻精緻的音樂時鐘,這是兩人合作的產物。怎奈新親王對音樂毫無興致,多方邀約下,海頓不得不走上國際舞臺「自力更生」。
  • 肺炎期間人民日報中的巴赫你是否了解?J.s·巴赫鋼琴音樂創作特徵
    巴赫在古鋼琴的演奏方法上打破了種種限制,不但使用黑鍵,也打破了只用3個手指彈奏的限制,而且在教學上提醒他的學生「要像唱歌那樣來彈奏」。(三)情感表達巴赫的音樂,在個人情感的表現上比較有所保留,他的音樂表現出經過升華的高貴的氣質與境界。
  • 舒伯特聲樂套曲,你對它了解有多少?
    他是浪漫主義最具代表的音樂家之一,也是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名巨匠。他所創作的藝術歌曲,以其優美的旋律、質樸的歌詞以及真摯的情感,有著獨特的音樂氣質和較高的藝術價值,自古到今都深得人們的廣泛喜愛而廣為傳唱。因此,眾多藝術高校聲樂教學中也把舒伯特藝術歌曲作為重要的教學選曲。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藝術歌曲《晚安》,是深受演唱家們酷愛的佳作,為這部套曲的開篇之作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 「從巴赫到梁祝」小提琴家張精冶音樂分享會10日成功舉辦
    2019年8月10日下午三點,"從巴赫到梁祝"小提琴家張精冶音樂分享會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圖書館成功舉辦。  本場音樂會分享的第一首作品是"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體現了生活在18世紀德國普通市民的思想和他深受著生活給他帶來的痛苦,有豐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  "鋼琴小提琴奏鳴曲"是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的作品,莫扎特樂於接受傳統曲式,並對其作巧妙的運用。
  • 青島廣播電視臺專訪:探索「九力聲樂老師」鄒桂浩的聲樂夢想之路!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生活在線  鄒桂浩聲樂老師  青年歌唱家,原北京電影學院聲樂講師,畢業於俄羅斯國立格林卡音樂學院,聲樂碩士,具有豐富的國內外歌劇演出經歷。  2013年被中國教育電視網評為優秀聲樂名師。
  • 蘭州大學創編聲樂套曲《敦煌廿詠》發布
    蘭州大學創編聲樂套曲《敦煌廿詠》發布 2020-07-12 20:44: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姜雨薇
  • 小孩需不需要學聲樂?兒童音樂啟蒙,學聲樂的意義有這些
    當一個人懂得自己的喜怒哀樂, 那麼他面對別人的時候會更容易換位思考, 更能考慮他人的感受。 聲樂,是把自己當成樂器, 如果其它樂器是向外指揮的話, 那麼聲樂就是一種內修內找的歷練。
  • 他是唯一被埋葬在月球的人
    將被送出太陽系的人幾名知名人士在通過後選擇了這種埋葬,包括「星際迷航」創始人Gene Roddenberry和Timothy Leary。然而,只有一個人的骨灰會突破太陽系。他的骨灰將離開我們的太陽系,並最終訪問其他星球。那個人的名字是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Tombaugh先生是發現冥王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