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所在的萊比錫聖託瑪大教堂,旁邊是他的寓所。巴赫被譽為古典音樂之父。在他死後,人們發現成千上萬的音樂手稿,每一頁開頭都寫著:奉耶穌的名;末尾都寫著:榮耀歸於上帝。
遠牧師在微博透露了此信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全世界聞名的德國古典音樂大師,也是一位虔誠的路德宗基督教徒,他的信仰和他的音樂作品一樣,虔誠、崇高、純潔、神聖;他的品德也和他的信仰以及他的音樂作品一樣善良、崇高、宏偉、聖潔。
巴赫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上帝恩賜的,音樂也是上帝賜予的聖物,因此音樂是與上帝對話,通往天堂的雲梯,所以音樂的全部意義在於對上帝的讚美、感恩,通過這種隱蔽的理性方式來感覺上帝的存在。
在他所寫的《管風琴手冊》一書封面上,他就寫到「僅為崇奉至高的上帝——並使主的信徒們受到教益」。
巴赫的音樂非常富有感染力,使人聽了精神向上,心靈沉靜,回憶自己的言行,從而改惡從善達到立志作一個善良人。1732年,當時巴赫正在萊比錫,撒克遜州的選侯、州長,也是波蘭的國王西格斯蒙德三世(Sigismund III)的特使伯爵伯路爾,敦請巴赫於當年10月24日在州府德勒斯登大教堂內演奏管風琴,州長將蒞臨聽其演奏,州長聽完巴赫的演奏後以戰慄的聲音向巴赫說:「聽了你的演奏,使我心靈大受震動,我好像從死亡中又重新生活起來一樣,靈魂得以更生。從今以後,作一個新人。」
如果要在所有巴赫的作品中,指出哪一部可算他的代表作,無疑的就是「B小調彌撒」了,巴赫在給撒克遜州州長西格斯蒙德三世的信並附有「B小調彌撒」中的「懇求主賜憐憫」及「榮耀頌」兩段樂譜時說:「這兩段作品,是我作品中有非常特殊意義的樂曲」,而這部「B小調彌撒」正是巴赫作品中有非常特殊意義的頂峰作品。
美國著名已故指揮家斯託科夫斯基(Lepold Stokowaski 1882-1977)說:「巴赫的這部B小調彌撒,是從一個很廣泛的音域中構成的,音樂結構非常複雜,其中技術集中反映出巴赫的靈感是緩慢而豐富的流出來的。在B小調彌撒中,幾乎包含了全宇宙中所有的情感和意識,這是一部人類在尋求永恆真理時,所矗立的雄壯裡程碑!」
當年孟德爾頌彈奏完一首巴赫的合唱曲後,就向他身旁坐著的舒曼說:「即使我失掉了全部基督教信仰,那麼僅從這一首樂曲中,我就可以恢復我的信仰。」
巴赫所在的萊比錫聖託瑪大教堂,旁邊是他的寓所。巴赫被譽為古典音樂之父。在他死後,人們發現成千上萬的音樂手稿,每一頁開頭都寫著:奉耶穌的名;末尾都寫著:榮耀歸於上帝。
遠牧師在微博透露了此信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全世界聞名的德國古典音樂大師,也是一位虔誠的路德宗基督教徒,他的信仰和他的音樂作品一樣,虔誠、崇高、純潔、神聖;他的品德也和他的信仰以及他的音樂作品一樣善良、崇高、宏偉、聖潔。
巴赫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上帝恩賜的,音樂也是上帝賜予的聖物,因此音樂是與上帝對話,通往天堂的雲梯,所以音樂的全部意義在於對上帝的讚美、感恩,通過這種隱蔽的理性方式來感覺上帝的存在。
在他所寫的《管風琴手冊》一書封面上,他就寫到「僅為崇奉至高的上帝——並使主的信徒們受到教益」。
巴赫的音樂非常富有感染力,使人聽了精神向上,心靈沉靜,回憶自己的言行,從而改惡從善達到立志作一個善良人。1732年,當時巴赫正在萊比錫,撒克遜州的選侯、州長,也是波蘭的國王西格斯蒙德三世(Sigismund III)的特使伯爵伯路爾,敦請巴赫於當年10月24日在州府德勒斯登大教堂內演奏管風琴,州長將蒞臨聽其演奏,州長聽完巴赫的演奏後以戰慄的聲音向巴赫說:「聽了你的演奏,使我心靈大受震動,我好像從死亡中又重新生活起來一樣,靈魂得以更生。從今以後,作一個新人。」
如果要在所有巴赫的作品中,指出哪一部可算他的代表作,無疑的就是「B小調彌撒」了,巴赫在給撒克遜州州長西格斯蒙德三世的信並附有「B小調彌撒」中的「懇求主賜憐憫」及「榮耀頌」兩段樂譜時說:「這兩段作品,是我作品中有非常特殊意義的樂曲」,而這部「B小調彌撒」正是巴赫作品中有非常特殊意義的頂峰作品。
美國著名已故指揮家斯託科夫斯基(Lepold Stokowaski 1882-1977)說:「巴赫的這部B小調彌撒,是從一個很廣泛的音域中構成的,音樂結構非常複雜,其中技術集中反映出巴赫的靈感是緩慢而豐富的流出來的。在B小調彌撒中,幾乎包含了全宇宙中所有的情感和意識,這是一部人類在尋求永恆真理時,所矗立的雄壯裡程碑!」
當年孟德爾頌彈奏完一首巴赫的合唱曲後,就向他身旁坐著的舒曼說:「即使我失掉了全部基督教信仰,那麼僅從這一首樂曲中,我就可以恢復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