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丨音樂的極境:薩義德古典樂評集|格倫·古爾德|薩義德|丹尼爾...

2020-12-05 騰訊網

音樂的極境:薩義德古典樂評集

20世紀極具影響力知識分子薩義德,論古典樂獨此結集 橫跨三十年,打通音樂、文學、哲學、歷史、政治學科壁壘,重新定義真正的樂評!

【編輯推薦】

² 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不如跟隨薩義德的視線,看世界樂壇現狀。

² 作為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文學批評家、音樂家,薩義德打通音樂、文學、哲學、歷史、政治,振聾發聵,鞭辟入裡,重新定義真正的樂評。

² 薩義德跨文化研究出人意表的成果,1982年加拿大著名鋼琴家古爾德去世,震動文化批評大家薩義德,從此縱筆古典樂壇三十年,開拓思想事業的又一層面。

² 作為薩義德論樂*結集,不只適合音樂人和樂迷朋友,也適合所有真正關心文化的讀者。

【 內容簡介 】

從古爾德、波利尼、布倫德爾,到普萊亞、席夫、魯普;從切利比達克,到巴倫博伊姆、萊文;從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到華格納、欣德米特、布列茲……

薩義德以專深音樂素養論及眾多偉大作曲家、作品,偉大演奏家、指揮家,抽繹音樂的社會、政治、文化脈絡,闡釋音樂對社會被低估的影響力,對音樂界現狀提出尖銳批評:

帕瓦羅蒂將歌劇表演的智慧貶低到*少,把要價過高的噪音推到*;

霍洛維茲成了在白宮接受頌揚的國有資產;

萊文的指揮簡直就像是從墳墓裡挖音樂,而不是賦予音樂生動與活力;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只甘於上演老實平庸的二流劇目;

薩爾茲堡音樂節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恥的觀光促銷計劃……

【 作者簡介 】

薩義德(Edward W. Said, 1935—2003),美國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哥倫比亞大學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其撰文與觀點屢見於各大報紙雜誌,在當今世界具有廣泛世界影響力。為《國家民族政壇雜誌》撰寫音樂專欄多年。代表作有:《東方學》(Orientalism)《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從奧斯陸到伊拉克以及路線圖》(From Oslo to Iraq and the Road Map)《權力、政治與文化》(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e)《平行與矛盾》(Parallels and Paradoxes,與巴倫博伊姆合著)以及《論晚期風格》(On Late Style)。

莊加遜,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外國文藝理論碩士,翻譯、作家。譯作包括《古爾德讀本》(The Glenn Gould Reader,格倫· 古爾德著)、《為什麼是馬勒?》(Why Mahler?,諾曼· 萊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 著)、《親愛的阿爾瑪》(Gustav Mahler: Letters To His Wife,馬勒著,與曹利群合譯)等。編譯有《雅納切克私信集》(萊奧什•雅納切克[Leos Janacek] 著)。著有《陌上花來:回歸與遠行》。

目  錄

前言 /i序 /vii

致謝 /xiii

第一部分 1980 年代

第一章 音樂本身:古爾德的對位法洞見 /003

第二章 追憶演奏年華:鋼琴家的藝術風採與記憶 /018

第三章 威儀堂堂音樂節 /039

第四章 從理查·施特勞斯說起(續談音樂節) /050

第五章 《女武神》《阿依達》與《X》 /062

第六章 音樂與女性主義 /074

第七章 萬人迷大師(評《理解託斯卡尼尼》) /083

第八章 演奏家:人到中年 /090

第九章 維也納愛樂:貝多芬交響曲及協奏曲全集 /098

第十章 《塞維亞理髮師》與《唐璜》 /107

第十一章 古爾德在大都會博物館 /117

第十二章 《朱利奧·愷撒》 /124

第十三章 《藍鬍子城堡》與《期待》 /133

第十四章 極致瞬間:切利比達克 /141

第十五章 彼得·塞拉斯的莫扎特 /149

第十六章 席夫在卡內基 /155

第二部分 1990年代

第十七章 理查·施特勞斯 /165

第十八章 華格納和大都會的《指環》 /177

第十九章 聊聊歌劇製作 /193

第二十章 風格與無風格 /206

第二十一章 布倫德爾:樂文 /217

第二十二章 《死城》《費德裡奧》與《克林霍夫之死》 /222

第二十三章 風格的不確定性 /237

第二十四章 音樂的回望 /252

第二十五章 巴德音樂節 /265

第二十六章 論「對華格納不忠」的重要性 /281

第二十七章 樂之姿態(論索爾蒂) /297

第二十八章 《特洛伊人》 /308

第二十九章 兒戲 /320

第三十章 《關於古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 /330

第三十一章 巴赫的天才,舒曼的怪癖,蕭邦的無情,羅森的天資 /335

第三十二章 為什麼要聽布列茲?/348

第三十三章 欣德米特與莫扎特 /358

第三十四章 評坦納新著《華格納》 /366

第三十五章 椅中人 /371

第三十六章 談《費德裡奧》 /386

第三十七章 音樂與場面 /408

第三十八章 評戈特弗雷德·華格納的《我的自傳》 /416

第三十九章 大眾的巴赫 /421

第三部分 2000年以後

第四十章 巴倫博伊姆(跨文化聯結) /433

第四十一章 古爾德,作為知識分子的藝術大師 /443

第四十二章 抗懷宇宙 /464

第四十三章 巴倫博伊姆與「華格納禁忌」 /483

第四十四章 不合時宜的冥思 /497

附錄 巴赫/貝多芬 /510

【 媒體評論 】

薩義德冷眼熱心,以他對音樂的深厚理解為主軸,將豐富學養穿針引線般融於社會、歷史、文學、哲學、政治思考之間,建構一個宏大、統一、充滿洞見的整體。薩義德文筆清晰、熱情,斯人已杳,但全書字裡行間迴響的氣勢和活力,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拉杜·魯普(Radu Lupu,羅馬尼亞鋼琴家)

薩義德總是帶著開放的耳朵,深厚的音樂知識儲備讓他可以真正地聆聽並試圖理解演奏者的意圖以及詮釋音樂的方法。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猶太裔鋼琴家、指揮家)

在這本富於深思的批評著作中,薩義德表現出更多非正式的個人風格,其巨大的熱情,深度與廣度兼具的洞見在任何寫作領域都是罕見的。

·············

【 搶先閱讀 】

第一章

音樂本身:古爾德的對位法洞見

The Music Itself: Glenn Gould’s Contrapuntal Vision

就本世紀幾乎所有音樂表演者而言,格倫·古爾德都可算是個異數。他是才華洋溢、擁有精湛技藝的鋼琴演奏者(當然這個世界上才華橫溢、技巧純熟的鋼琴家有許多),他獨一無二的聲音、冒犯性的風格、節奏上的創意,以及最重要的—專注的特質,所有這一切似乎都遠遠超出表演本身。古爾德共錄製有八十張唱片,他所傳遞出的音質具有極高的辨識度,一聽便知。鮮明的個人風格貫穿他的職業生涯,你永遠可以輕易地辨別出這是古爾德彈的,不是魏森伯格(Alexis Weissen berg,1929—2012)、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也不是拉羅查(Larrocha,1923—2009)。他的巴赫自成一派,好比吉塞金(Walter Gieseking,1859—1956)所詮釋的德彪西和拉威爾,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9)的蕭邦,施納貝爾(Schnabel,1882—1951)的貝多芬,卡琴(Katchen,1926—1969)的勃拉姆斯,米凱蘭傑利(Michelangeli,1920—1995)的舒曼。古爾德彈巴赫,像是為巴赫的音樂下了定義,如果你想了解這位作曲家的真諦,就一定要聽這位藝術家的解讀與詮釋。以上這些出色的鋼琴家都有各自擅長的作品,然而古爾德演繹巴赫,在感性、直接、令人愉悅、印象深刻等特質上,與之相比毫不遜色,而所要傳遞的東西卻十分不同,似乎是在就某個神秘的主題提出觀點,並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這不禁引人思考,古爾德彈巴赫,實為提出一些複雜且頗為有趣的想法。這種行為模式成為其職業生涯的核心,與其說他是在演奏巴赫或勳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不如說他在成就自己的美學與文化項目,相應地,演奏也不是一次性的短暫行為。

··············

相關焦點

  • 薩義德的古典樂評集,融合其對社會、歷史、文學、哲學和政治的思考
    《音樂的極境》內容簡介從古爾德、波利尼、布倫德爾,到普萊亞、席夫、魯普;從切利比達克,到巴倫博伊姆、萊文;從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到華格納、欣德米特、布列茲……薩義德以專深音樂素養論及眾多偉大作曲家、作品,偉大演奏家、指揮家,抽繹音樂的社會、政治、文化脈絡,闡釋音樂對社會被低估的影響力
  • 你們真是我這輩子讀過最厚的書了!
    權威作家最知名的作品,例如講述美國總統羅斯福與最高法院較量的《至高權力》; 抽絲剝繭、勾勒出重要歷史人物生平的大傳,例如《梅特涅:帝國與世界》、《維多利亞女王》; 一些當今最重要的作家的作品合集,例如薩義德的古典樂評集《音樂的極境》、諾獎作家辛格親自編選的《辛格自選集》、馮內古特的短篇小說全集
  • 音樂而非古典音樂 簡談音樂的一些誤區
    所以這也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經常會看見樂評評論一些古典音樂,之前我們也寫了很多關於古典音樂入門的文章,皆在為大家提供一些可能的儘快進入音樂途徑。但音樂的本質是,這是一種聽覺上的享受,而非視覺上可以表達出來的,在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和樂評之後,就真的能夠「讀」懂音樂了麼?
  • 夜讀|主播薦書《假如真有時光機》
    夜讀主播薦書主播薦書《假如真有時光機》01:47來自武漢廣播電視臺《假如真有時光機》是村上先生近年來羈旅生活中寫就的隨筆集,記錄遊程中各種有情有趣的人、事、景、物。在布滿苔蘚的冰島,邂逅沒有尾巴的羊和可愛的迷途之鳥;再訪《挪威的森林》的起點希臘小島,在日益繁雜的街上追溯遙遠的記憶。在梅雨季節去熊本,拜訪夏目漱石的故居……不論怎樣的旅行都充滿了驚喜與意外,諸多的挫折都化為無窮的樂趣。這才是所謂的旅行,抑或說人生的意義。
  • 盤點|9位音樂人和樂評人的年度唱片,以及他們所失望的……
    2017年,不少音樂人和樂評人都沒辦法選出亮耳朵的新唱片。這張榜單包括9位音樂人/樂評人今年聽過的好唱片(不限發布於2017年),有幾位也給出了最失望之作。她擅長用簡單的老式合成器和古典樂器,以即興演奏和迷幻民謠的手法進行創作。這張以海神命名的新專輯,憑著戲劇感和畫面感十足的聲音,瞬間打動了我,雖身處極寒之地,綿延縹緲的Lau Nau的歌聲,在那些提琴、合成器、三角鐵、兒童玩具樂器的映襯下,帶出的滋味,在空靈之外竟多的是溫柔的暖意。
  • 西方古典音樂真的比中國古典音樂高級嗎?
    西方古典音樂相對來說概念清晰,界定明確,就是大量的職業作曲家創作的作品與音樂形式。這其中並不包括民間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的概念是相當模糊的。如果套用西方的界定範疇,中國缺少作曲家這個職業,而留存至今的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與形式,又難以劃入「古典」的範疇。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編輯推薦:本書稿是「愛樂系列」叢書第九本,是寫給音樂愛好者的一本西方古典音樂的入門書。本書擇優選收了西方古典音樂史上二百二十餘位作曲家的三千餘部名作,將這些作品從易到難分別納入四大階梯,以便入門者拾級而上。大部分作品附有簡明扼要的解說,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發。
  • 曲風明朗輕快的古典音樂大師,享譽世界的音樂家
    他是歐洲維也納古典音樂學校的代表之一。作為古典音樂的典範,他在歐洲音樂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人創作了22部歌劇、41部交響曲、42部協奏曲、1部安魂曲和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莫扎特在海頓等古典主義晚期作曲家的基礎上,將鋼琴協奏曲這一文體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支流,他與格魯克、華格納和威爾第同樣,是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 庫客音樂赴美IPO,貝多芬成大IP,古典音樂生意怎麼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丨Echo,編輯丨範志輝 音樂產業中,古典音樂向來被認為是一個曲高和寡的領域。
  • 庫克音樂擬上市 古典音樂能否打破流行音樂的包圍?
    據悉,成立於2006年的庫客音樂主要從事中國古典音樂的版權許可、訂閱和教育服務,是中國最大的古典音樂授權服務提供商以及第二大在線古典音樂訂閱服務提供商。美東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8日,庫客音樂向美國證監會公開遞交招股說明書,擬在紐交所上市,募資額區間在5000萬-6000萬美元,股票代碼為「KUKE」,預計1月12日上市。
  • ...音樂數據開放項目與信息檢索:從IMSLP到字節跳動GiantMIDI-Piano
    本期推送將介紹知名的國際音樂數字圖書館IMSLP(International Music Score Library Project)以及今年10月字節跳動發布的全球最大的古典鋼琴數據集GiantMIDI-Piano,並在結尾推薦信息檢索領域的經典書籍《信息檢索導論》。IMSLPIMSLP是一個可供免費下載公有領域樂譜的電子圖書館。
  • 行舟樂評:北極熊的災難?邁克《Earth Song》警醒世人
    行舟:中國90後學院派歐美音樂樂評人 專注90後音樂聽眾行為的研究者今天行舟樂評來聊幾首歌,主題是關於地球的,也借這幾首歌來審視人為之下全球環境的變化。《Earth Song》(地球之歌)《Earth Song》(地球之歌)是MichaelJackson(麥可·傑克遜)的音樂作品,收錄在《History:Past,PresentAndFuture》(歷史:過去、當下和未來)專輯中,發行時間:1995年11月27日。
  • 講述「有故事的」古典音樂
    請格非去聽這場音樂會的,正是他的好友、音樂評論家、唱片收藏鑑賞家劉雪楓。對音樂產生興趣是受了文學名著的影響和催化「我經常會聽到自以為還不曾對古典音樂『登堂入室』的人感嘆自己『不懂音樂』,其實這個『懂』與『不懂』並不是專業知識方面的缺乏,而是還沒有捅破一層窗戶紙……」劉雪楓說,「回憶起我個人的愛樂經歷,毫無疑問,真正對音樂產生主觀的興趣,還真是受了文學名著的影響和催化。」
  • 明日方舟極境怎麼樣 極境精二素材圖鑑
    極境是《明日方舟》在今年5月更新後實裝的五星先鋒幹員,作為遊戲中並不多見的高星男性幹員,極境自從實裝之後就備受玩家的關注,關於他的相關討論也有不少的數量,那麼極境的實力究竟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我來自星塵》樂評|純音樂,請欣賞
    最近的生活可以說是生活區教學區兩點循環,能夠成文的,或許沒什麼,由此有了這一篇樂評。       如果友友們有聽過《我來自星塵》的,大抵會知道它是有歌詞的,那為何命題為純音樂呢?緣於其剛發布時,獨自發布的網易雲音樂是沒有歌詞的,歌詞時候來追加的。       陳鴻宇向來寫民謠的,是一貫行吟的風格。
  • 20首經典的古典音樂撫慰每一個工作日的疲倦與壓力
    20首經典的古典音樂撫慰每一個工作日的疲倦與壓力 2020-06-24 1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生活市集【活動預告】1/17(六) 丹尼爾暢談霍氏永續農業中國化 / DanielGilliéron(丹尼爾)
    運用這些原理,任何人都能夠建造出屬於自己的高產的生態農園,過上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即使你的農園只是在自家陽臺上,這都能辦到! 【分享者】 DanielGilliéron(丹尼爾)1977年生於瑞士。畢業於日內瓦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和洛桑商學院,並獲得高級翻譯及經濟學雙碩士學位。
  • 民族主義如何讓古典音樂成為現代國家的凝合劑?
    撰文 | 《經濟觀察報·書評》高林一音樂和民族主義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這正是《國歌》一書的主題。在今人眼中這二者並沒什麼關係,但本書開頭引用的伍迪·艾倫的話卻提出了一個針鋒相對的觀點:「一聽見華格納的音樂,我就想起入侵波蘭!」這句話剛好揭示了音樂和民族主義之間一段已經被人忘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