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樂真的比中國古典音樂高級嗎?

2021-01-10 騰訊網

西方古典音樂相對來說概念清晰,界定明確,就是大量的職業作曲家創作的作品與音樂形式。這其中並不包括民間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的概念是相當模糊的。如果套用西方的界定範疇,中國缺少作曲家這個職業,而留存至今的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與形式,又難以劃入「古典」的範疇。最終導致中西方音樂不是在一個平行的、對等的關係進行比較。

一般來說,西方古典音樂的輝煌是從巴赫時代開始的。特別是巴赫創造的復調藝術高峰以及器樂套曲形式的成熟,在中國缺少與之比較的對象。

但是,巴赫時代大約在1710-1750年的樣子,在中國處於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這個時候,崑曲開始走下坡路了,京劇開始萌芽了。至於宮廷雅樂,大概是老掉牙了。

如果中國的戲曲能跟西方的歌劇對標的話,倒可以比較一下。

西方歌劇大約起源於1600年,這時候湯顯祖(1550-1616)已經50歲了,正辭官在家寫《牡丹亭》,這可是中國戲曲藝術的一座高峰。崑曲祖師爺魏良輔(1489-1566)去世兩年前,莎士比亞(1564-1616)才出生。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一年後莫扎特去世,兩年後羅西尼出生。小說《紅樓夢》中賈府就擁有一個私家戲班,充分展現了這個時代人們的音樂娛樂活動。

1978年出土的65套件曾侯乙編鐘是公元前433年製成的,這個時期的古希臘拿不出成套的樂器考古資料,只是一些零星的獨奏樂器。「八佾」是周代開始的一種禮樂編制,指的是天子之樂用的是六十四人的編制。

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上平聲調」記載:「古樂工都計五千餘人,內一千五百人俗樂」,記述的是當代宮廷音樂的樂工人數。該書成書於唐代乾寧元年(894年)以前,這時候,西方還在唱著無伴奏的格裡高利聖詠。

如果宮廷音樂算中國古典音樂的話,那麼,大概在唐開元年間(712-741)就達到了頂峰。

但是,很遺憾的是,中國宮廷音樂(雅樂)往往不循舊制,改朝換代了就要用新的音樂。而俗樂則又隨著朝代衰落與戰亂流落民間,並融入民間音樂當中。到了清代,雅樂僵化,俗樂便是廣泛的民間音樂。

最為關鍵的是,記譜法。西方採用的是符號記譜法,中國採用的是文字記譜法。這就是中西方音樂的第一個分野。

五線譜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到17世紀才接近現代的樣式,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才出現大量的傳世之作。

中國的文字譜大概有古琴專用的減字譜、民間流傳的工尺譜,以及少量文獻記載中的俗字譜。

減字譜對於不懂古琴的人來說無異於天書,但對於古琴作品的流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讓我們最早記載的作品推到了南朝梁代丘明(494-590)的《碣石調·幽蘭》。而這種記譜法直到唐代才相對成熟。年代久遠,但不利於傳播,僅限於古琴這一獨奏非表演型樂器。

工尺譜大概在明清時期發展成熟,在民間音樂中盛行,但如今也被五線譜與簡譜替代了。

文字譜的一個最大特點是非量化,人性化解讀過高,從而導致作品的非標準化傳播,每個人都可以自我演繹,最終導致作曲這個角色消失。

五線譜的優勢就不用說了,這個真的比中國的文字譜「高級」。

中西方音樂的另一個分野是多聲部。

現在無法考證先秦的鐘磬樂和唐代的大曲是不是多聲部,但留存下來的文字記譜顯然沒有多聲部作品。當然,傳統音樂中也是有少量多聲部作品的,這個有學者研究總結過。不過,比較起西方的和聲學與對位法,只能算原始的、自發性的多聲部思維了。

如果聯繫到單線程與多線程、二維動畫與3D動畫之類的概念,可能更能說明西方的多聲部的「高級」性在哪裡。這不只是一個技術的迭代發展,更是一個拓展空間的隔代發展。它不是一個量變過程,而是一個質變過程。

多聲部音樂的發展,直接導致多聲部樂器(如管風琴、鋼琴、吉他)與樂隊作品(如交響樂)的大力發展,音樂形式與體裁更加豐富。

古代中國皇帝也欣賞六十四人樂隊的演奏,但跟現代人欣賞六十四人交響樂團的演奏有著本質的區別。

中西方音樂的第三個分野是音樂家。

中國古代稱音樂及戲曲工作者為伶人,又稱伎(後又通妓),戲子,屬於地位低微的職業。直到現在,「戲子」仍是對這些行業中人士的一種貶稱。《紅樓夢》中混得最好的伶人是蔣玉菡,後來娶了寶玉的首席丫鬟襲人,但其他的多是成為丫鬟或是出家。

西方古代的音樂家也不怎麼樣,現在有稱之為樂僕。但資產階級革命之後,音樂家則走上獨立自主之路,甚至躋身上層社會。

就像上圖中李斯特、羅西尼、帕格尼尼這些音樂家是與拜倫、雨果、大仲馬這樣的大文豪平起平坐的。而在中國古代,文豪們(士人/仕人)則要比伶人地位高許多。

中國古代音樂中也有個例外,就是古琴。中國的很多文人也是重要的琴家,與伶人是兩回事。他們的身份是士,琴只是個業餘愛好,不過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音樂中的文人音樂是最接近西方現代音樂人文精神的。

其實不管地位高低,音樂家終是一種職業,但音樂作品中的精神內核就會不同,特別是關係到音樂家的人文素養。

不管是戲曲領域中的魏良輔、湯顯祖等戲劇家,還是文人音樂領域中的文人,他們都屬於中國高文化領域的代表,代表了中國古典音樂中的精神高度。

這個在西方音樂中,則體現在詩歌與音樂的珠聯璧合——藝術歌曲,當然也體現在歌劇、交響樂領域。

最後總結一下。

中國古典音樂是先發制人,在西方人還在玩泥巴的時候,就已經鑄造了鐘磬文明。但是,西方近現代後發制人,充分利用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引領世界音樂潮流。

在器物層面,西方音樂的「高級」在於先進的記譜法及建立在工業文明上的樂器工藝,以及以此為基礎建造的多聲部世界。

在人文層面,西方音樂的「高級」在於其充分把握了宗教與資產階級自由精神兩大內核。蔡仲德先生曾因「向西方音樂乞靈」而受到廣泛質疑,但蔡先生提出音樂不應淪為「禮」的附庸或政治的工具,強調「人本主義」。其實,他是看清了西方音樂的「高級」在哪裡的。他後來進行了「士人格」研究,應該是希望在中國的文人精神中挖掘音樂的人文精神。

(註:原文是作者在知乎上的一篇問答。)

相關焦點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編輯推薦:本書稿是「愛樂系列」叢書第九本,是寫給音樂愛好者的一本西方古典音樂的入門書。本書擇優選收了西方古典音樂史上二百二十餘位作曲家的三千餘部名作,將這些作品從易到難分別納入四大階梯,以便入門者拾級而上。大部分作品附有簡明扼要的解說,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發。
  • 音樂而非古典音樂 簡談音樂的一些誤區
    所以這也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經常會看見樂評評論一些古典音樂,之前我們也寫了很多關於古典音樂入門的文章,皆在為大家提供一些可能的儘快進入音樂途徑。但音樂的本質是,這是一種聽覺上的享受,而非視覺上可以表達出來的,在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和樂評之後,就真的能夠「讀」懂音樂了麼?
  • 講述「有故事的」古典音樂
    請格非去聽這場音樂會的,正是他的好友、音樂評論家、唱片收藏鑑賞家劉雪楓。對音樂產生興趣是受了文學名著的影響和催化「我經常會聽到自以為還不曾對古典音樂『登堂入室』的人感嘆自己『不懂音樂』,其實這個『懂』與『不懂』並不是專業知識方面的缺乏,而是還沒有捅破一層窗戶紙……」劉雪楓說,「回憶起我個人的愛樂經歷,毫無疑問,真正對音樂產生主觀的興趣,還真是受了文學名著的影響和催化。」
  • 庫克音樂擬上市 古典音樂能否打破流行音樂的包圍?
    1月9日,中國唯一一家以古典音樂版權為核心的綜合音樂集團——庫克音樂(KUKE)開始準許認購股權,發行價區間為10-12美元,擬發行500萬股ADS。
  • 聽古典音樂 大腦更年輕
    核心提示:聽古典音樂提高了「有音樂體驗」的參與者大腦內涉及多巴胺分泌和運輸、突觸神經傳輸、學習和記憶的基因活動。不僅如此,聽音樂還能調節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的基因,因此,聽音樂能夠幫助保持大腦健康。   聽古典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經常聆聽古典音樂能夠促進大腦中掌管記憶和學習部位的基因活性,同時還能抑制一個同帕金森氏症相關聯的風險基因活性。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聆聽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K216(G大調),這首曲子的長度大約為20分鐘。
  • 第七屆白鹿·法國古典音樂藝術季啟幕
    現場燈光璀璨,裝扮莊重大氣,音樂與星光交匯,營造出唯美、浪漫、古典、優雅的氛圍。開幕式暨開幕式音樂會以古典音樂為重點,精選西方經典音樂和我國紅色經典作品,邀請國內頂級大型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現場演奏,並邀請國內外優秀音樂家、歌唱藝術家聯袂呈現一臺精彩演出。
  • 庫客音樂赴美IPO,貝多芬成大IP,古典音樂生意怎麼做?
    之後,庫客音樂開始做起了「上市夢」。2017年11月,庫客音樂從新三板摘牌,選擇了更靠近國際資本的香港市場。然而,2018年6月到2019年1月,庫客音樂兩次衝擊港交所未果,這才把上市的目光瞄準到美股市場。 這一次,庫客音樂的「上市夢「能圓嗎?
  • 庫客音樂集團上市敲鐘:用15年時間形成的古典音樂生態鏈
    成立於2006年的庫客音樂,是一家提供權威在線音樂圖書館和智能音樂教育解決方案的公司,業務主要為音樂授權與訂閱服務,合作用戶包括以清華北大為首的知名高校及圖書館、影視公司、頭部音樂平臺等。在版權業務發展完善成熟後逐漸向教育領域、演出領域擴張,隨著商業模式的不斷演進,延伸至在線智能音樂教育服務及古典音樂現場演出。
  • 一場繪本故事與古典音樂的邂逅
    當音樂遇上繪本,我們的耳朵、眼睛、和心靈就被同時喚醒了!讓我們帶著繪本與音樂的翅膀,相遇在一個個美妙的故事裡······1月2日晚上,漣水縣圖書館舉辦國家圖書館繪本音樂之旅讓孩子們感受中華傳統節日的氛圍,用「音樂」向少兒讀者和家長們拜年!到場的孩子和家長們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悅讀」時光。
  • 聽古典音樂讓你變聰明?「莫扎特效應」是真的嗎?
    測驗結果顯示,聆聽莫扎特音樂的那組學生,比聽放鬆指令或是什麼都沒做的學生,成績都要來得好,而進步的幅度,相當於比他們原本的智商高出了八或九分──這對他們來說可是很有用的。在這項測驗中,學生們要看一些經過折迭裁剪的紙張上面的圖形,並猜測這張紙在沒有折過前是什麼樣子。這裡有一個類似的例子:你能看出下圖的紙張,在經過折迭和裁剪後,會變成圖A到E中的哪個形狀嗎?
  • 聽古典音樂可促進大腦功能
    聽古典音樂可促進大腦功能據國外媒體報導,儘管在任何社會聽音樂都很常見,但聽音樂的生物決定因素卻仍是未知。根據一項最新研究,聽古典音樂會提高涉及多巴胺分泌和運輸、突觸神經傳輸、學習和記憶的基因活動,同時下調調涉及神經衰弱的基因。
  • 藝術家伊萬諾維奇:作品中描繪的古典音樂
    Capo Productions - Oblivion03:01來自聞是藝術德彪西——月光音樂大自然是音樂的舞臺| 塞爾維亞藝術家米勒娜·伊萬諾維奇(MILENA IVANOVIC)作品中描繪的古典音樂《德彪西-月光》Debussy-Clair de lune, 125 x 92cm這些作品源於聆聽。
  • 古典樂中的古典三傑你知道是誰嗎,看完此文就知道了!
    古典音樂,古典音樂又叫經典音樂,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古典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的區分,學過西方音樂史的可能知道,古典音樂是多個時期西方古典音樂的統稱,包括中世紀 文藝復興 巴洛克 古典 浪漫 印象派幾個時期,而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海頓 莫扎特 貝多芬的作品,古典音樂旋律是個抽象化的東西
  • 電影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10首古典音樂
    自電影誕生起,電影和音樂就密不可分,其中古典音樂與電影的關係,可謂淵源流長。古典音樂,能為電影增添一份儀式感,也能賦予電影濃烈的戲劇色彩。而電影,則打通了不同藝術領域的限制,為觀眾們開啟了一扇通往古典音樂的門。
  • 曲風明朗輕快的古典音樂大師,享譽世界的音樂家
    他是歐洲維也納古典音樂學校的代表之一。作為古典音樂的典範,他在歐洲音樂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人創作了22部歌劇、41部交響曲、42部協奏曲、1部安魂曲和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莫扎特在海頓等古典主義晚期作曲家的基礎上,將鋼琴協奏曲這一文體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支流,他與格魯克、華格納和威爾第同樣,是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 楊燕迪談查爾斯·羅森和西方音樂人文傳統
    此次訪談,某種程度上可謂這一對談的補充與擴展,有助於對西方古典音樂感興趣但又對查爾斯·羅森知之不多的讀者,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那麼,在您看來,普通讀者,或者說非音樂專業的讀者,應該怎樣閱讀查爾斯·羅森呢?他們會遇到專業上的閱讀障礙嗎?楊燕迪:普通讀者讀查爾斯·羅森應該會感到比較吃力,畢竟他談音樂,技術性還是很強。要讀《音樂與情感》,最好彈點琴,有點樂器基礎,至少要識譜,不識譜不行,會很難理解。
  • 古典音樂有神奇魔力 驚人功效遠超想像
    在此之前,科學家們曾不止一次地發現莫扎特的音樂作品能夠對聽眾的健康狀況產生有利影響。部分專家甚至將這種現象稱為「莫扎特效應」。在以前進行的研究活動中,科學家們曾證實莫扎特的音樂作品能夠提高人們的計算能力,以及促進胎兒大腦的發育水平。聽古典音樂能延長壽命?
  • 官宣|古典吉他演奏家蘇萌加入阿姆斯特朗音樂藝術大家庭
    阿姆斯特朗音樂藝術管理有限公司榮譽宣布,古典吉他演奏家蘇萌,正式加入公司藝術家大家庭。阿姆斯特朗音樂藝術將從即日起在亞洲範圍內經紀這位「古典吉他世界的超級明星」(《克利夫蘭古典音樂》Cleveland Classical)。
  • 上海交響樂團唱片《Gateways》獲ICMA國際古典音樂大獎提名
    圖說:排練中的餘隆 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餘隆攜上海交響樂團首張全球發行的DG唱片《Gateways》近日入選2020 ICMA國際古典音樂大獎提名。該獎項被譽為是古典音樂節的奧斯卡,突破國家和地區限制,評審由歐洲各國的古典音樂媒體主編組成,並以最權威和最嚴苛的標準來評選各獎項。同時提名的還有來自柏林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班貝格交響樂團、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等樂團錄製的唱片。
  • 傳古典音樂能治都市病 鋼琴家:能帶來心理暗示
    原標題:傳古典音樂能治都市病 鋼琴家:能帶來心理暗示  最近,一則名為《古典音樂拯救了我的生活》的帖子在朋友圈、微博上廣為流傳。帖子盡數都市生活遭遇的種種壓力,並相應開出「音樂解藥」逐一攻克,使古典音樂變身醫治都市病的萬能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