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

2020-12-05 新京報書評周刊

由英國管風琴家科曼設計的銅版畫《作曲家太陽》,將巴赫居於畫面的中心,而其他偉大的德系作曲家,如亨德爾、格勞恩、海頓等,均以光束的形式輻射在巴赫周圍。據說,海頓亦認可這樣的設計,稱巴赫是「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

撰文|陳晞容

1

「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

這部2014年面世、中譯版新近刊印的巴赫傳記,本身也與該畫作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互文。不同於通常的時序性傳記,加德納爵士攏合了十四個主題。他將著作自比為「十四條輪輻,全部連接到同一個核心——作為人和音樂家的巴赫」,其寫作的動機「旨在『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

《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作者:(英)約翰·艾略特·加德納,譯者:王雋妮,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5月 

構成書本內容的十四條輪輻(或者光束),雖各成一體,卻隱隱相扣,也暗暗踏踩在巴赫人生的節點上。大體而言,拋開第一章半自傳式的引論和最後一章結語性質的陳詞,全書可以分為三個板塊:時代和樂史的縱覽(二至四章),巴赫的生命歷程(五至七章),以作品為中心的文論(八至十三章)。

這樣做,固然是因為眼下已有太多「生平與作品」式的優秀論著(譬如本書的重要參考文獻——沃爾夫和高克的兩本巴赫傳),更因為加德納想要提供的是一份基於自身生命聯結的獨特文本。

大多數傳記,往往以生平的鋪陳來推進作品的解碼,這方面加德納做得也很深入,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反其道行之,極富創造性地從作品中耙梳出作曲家人格的印跡,「他的個性隱約從樂譜結構中浮現的那些時刻」。即便這尚不足以使我們對巴赫其人撥雲見霧,至少能部分地廓清數百年來蒙積在其面孔上的擾人塵埃。

自然,並不是每本書都有必要將作者拉到前臺;但這本《巴赫傳》不同,它的篇章字句,無一不與加德納的親身經驗深深勾連。在古往今來的作曲家中,巴赫無疑是加德納指揮生涯的重心,尤以宗教性聲樂作品為重。

沉澱十二載,加德納的《巴赫傳》才告完成,這是已逾古稀的加德納生平第一部著作。書名中的「天堂城堡」一詞,來自巴赫在魏瑪公爵府進行演奏的小聖堂的名字「Himmelsburg」。加德納試圖假借這個意象,隱喻「巴赫畢生創作天堂性的音樂,他的視野處在音樂演繹的天堂城堡上」。「我們都是一種天堂視角的受益者」,這是加德納渴望傳達的意涵。

2

「無可救藥的樂長」和「工作檯邊的巴赫

向來的巴赫研究者,或者任何一位為作曲家立傳音樂學者,都絕不會忽視傳主所處的背景——既包括社會的發展變遷,也涵蓋個體存在的具體環境。就巴赫而論,18世紀上半葉的德意志地區及音樂家族,或可成為兩方面的基本立論點。坦率說,多數傳記作者並不會在此枝蔓,讀者的期待亦無外乎一些蜻蜓點水的信息。而加德納開場即給出了第一重驚喜。巴赫誕生的背景板——「啟蒙運動前夕的德意志」,必到17世紀初尋找源頭,必從三十年戰爭(1618-1648)前後的陰霾裡摸索痕跡。

這裡,歷史學家加德納短暫地「附體」了音樂史家加德納。他認為人們普遍誇大了三十年戰爭的影響,並犀利地指出,戰後長久的萎靡其實是「多年前就已開始的一場持久的整體衰退與貿易模式轉換的一部分」。瘟疫與死亡是生活的日常,巴赫的幾代祖先都遭受過饑荒之苦,「集體心理也印上深深的烙印」。在薩克森選帝侯國,忠於選帝侯的勢力與貴族及城市中產階級市民之間形成了長期的緊張關係;路德宗內,正統派和虔信派也存在持久的拉鋸。宏大力量的博弈,落在巴赫身上,將成為他未來在魏瑪、科騰、萊比錫樁樁件件遭遇的推手。土豆種植、森林、異教儀式、學校教育、知識界……散點成面,勾勒出一幅既幽暗、又潛伏著生機與堅韌的社會圖景。

在音樂史框架內,除對巴赫家族世系作進一步深挖(如巴赫創造性中的譜系因素究竟有幾分,傳統上對其「無師自通」的自我人設以及與長兄克里斯多福糾葛的認識是否可信),重中之重是釐清巴赫與歌劇的關係。眾所周知,巴赫從未創作任何歌劇,這對於一位17世紀頗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來說是不太尋常的。「17世紀充滿著這種實驗性的歌劇式衍生物,其中很多發展成為我們的1685年團體的文化生境。」巴赫汲取了豐富的素材,只是並未立於這條倒推而來的歌劇主線上罷了。他「揭示並釋放音樂中的戲劇潛能,這一點超越了所有的同輩」。

而對巴赫生命歷程的闡釋,無疑貢獻了全書最吸睛的篇章。無論是嚴肅的學究,還是吃瓜看戲的八卦愛好者,都定然難以抗拒這種抽絲剝繭、索隱探幽的快感。同時,「無可救藥的樂長」和「工作檯邊的巴赫」亦是加德納挖掘巴赫「其人」最集中的關鍵章節。直面史料,以合理的邏輯和經驗來體悟,使加德納得以遠離成見的紛擾,照見巴赫的另一種可能。譬如,聯繫當時拉丁學校目無法紀的狀況、巴赫的逃學記錄和成績單,或能推斷出一個與過往想像大相逕庭的男孩形象。巴赫與水準低下的巴松管手蓋耶斯巴赫之間的糾紛,他和僱主間討價還價、對同僚固執己見的戲碼,透露出好鬥且不服從權威的個性。高價購得豪華《聖經》卻向妻子虛報帳目,也未必不能理解為作曲家中年危機的側影。加德納徹底破除了「巴赫在個人和職業生活中是個典範」的誤解,正是為了強調「作曲者像所有人類一樣,直接體驗過悲傷和懷疑」;唯其如此,音樂才會「變得更加令人信服」。

3

在康塔塔曲目中,宣洩「作為藝術家的渴望」

早在米爾豪森時期(1707-1708),巴赫即確立了自己整個音樂職業的目標:「為了上帝的榮耀,依照自己的意願所作的規則的或有序的宗教音樂。」隨後在魏瑪的工作經歷,使他更清晰地認定了實現該目標的具體方式,即教會康塔塔的創作與演出。1723年,萊比錫剛好提供了這樣的舞臺,這使他「甘願犧牲地位、收入、家庭和舒適來獲得它」,也成為了他人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近三十年的因緣——儘管回頭看來,他的初衷並未能、也不可能完滿實現。過去和未來,都從沒有人像巴赫這樣,創作整整五個年度的曲目。「他作為藝術家的渴望似乎浸透了強烈的宗教傾向,必須找到一個直接的宣洩途徑:沒有其他符合邏輯的解釋……」

相較於《平均律鍵盤曲集》、《賦格的藝術》、《b小調彌撒》和幾部大型受難曲,可以說康塔塔作為一個整體時至今日仍未得到對等的重視,而這正是加德納在他的巴赫傳記中投射了最多目光、才情與赤誠的地方,就如他的指揮生涯一樣。巴赫存世的宗教康塔塔,共計約200首,書中涉及的有近90首;並且,對受難曲等其他聲樂作品如受難曲的闡釋,很大程度上也是康塔塔的延續——當然這絕不意味著它們有所遜色。比之許多康塔塔研究文獻,加德納的解讀在濃鬱的學者氣息之外,少了些學術或學究的框架束縛,而更著意遊走於詞句的海洋,遠達外延的彼岸。

從任何意義上說,加德納的《巴赫傳》都不是一部輕鬆的讀物。加德納打通整個身心,在音樂史、思想史、哲學和社會學的多重維度縱橫馳騁,與音樂學者舒倫貝格、約翰·巴特、查爾斯·羅森相遇,和尼採、阿多諾、赫爾德、以賽亞·伯林等巨擘交鋒,《浮士德》、昆德拉的詩文流瀉而出。但自始至終,他的文字亦保持著一種難得的鬆弛感:論及鬥毆的唱詩班——「這些醞釀中的噴氣幫和鯊魚幫」,演出前抄譜和排練的緊張——「與今天電視或電影製作的後臺活動並無二致」,信眾在音樂中團結——「頗像今日足球場看臺上的合唱所起的作用」……如此種種俯拾皆是。這種不經意的幽默趣味,時常令人想起BBC的藝術紀錄片。一些較為大膽的假設和深度的探討,加德納克制地放在了注釋中。

《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是加德納「獻給同行於巴赫勝境的旅伴們」的又一份珍貴禮物。加德納傳遞著「這個豐盈、雄渾的世界,和作為一位指揮以及終生的巴赫門徒在其中領受的喜悅」,讓我們的生命都照進了巴赫的太陽。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陳晞容;編輯:董牧孜、宮子;校對:翟永軍。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據說海頓並沒有發表異議,他認可巴赫是太陽的中心,是「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後世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也說:「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奧古斯都·科曼的Sun of Composers,巴赫位於中心位置J.S.巴赫出生於新教宗教氛圍極為濃重的艾森納赫,他的一生除了在魏瑪宮廷、克滕宮廷、萊比錫等地輾轉謀生,養活二十個孩子,就是寫作音樂。
  •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 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它既傳達上帝給人們的啟示,又表現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讚美、信靠和祈求。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在18世紀以前,歐洲音樂主要以教會音樂為主,而教會音樂則以聖詠為主。著名的彌撒曲有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等。摺疊受難曲 大型聲樂曲。以四福音書中記載的主耶穌受難的過程為內容,從最後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釘十字架。最早(十二世紀)的受難曲以格裡高利聖詠組成,用戲劇形式演出。 到十五世紀,復調音樂代替了聖詠。巴赫的《約翰受難曲》(1723)和《馬太受難曲》(1729)是受難曲創作的巔峰。
  • 古典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手稿開頭皆為「奉耶穌的名」
    巴赫所在的萊比錫聖託瑪大教堂,旁邊是他的寓所。巴赫被譽為古典音樂之父。在他死後,人們發現成千上萬的音樂手稿,每一頁開頭都寫著:奉耶穌的名;末尾都寫著:榮耀歸於上帝。巴赫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上帝恩賜的,音樂也是上帝賜予的聖物,因此音樂是與上帝對話,通往天堂的雲梯,所以音樂的全部意義在於對上帝的讚美、感恩,通過這種隱蔽的理性方式來感覺上帝的存在。在他所寫的《管風琴手冊》一書封面上,他就寫到「僅為崇奉至高的上帝——並使主的信徒們受到教益」。
  • 愛因斯坦的創造力也許來源於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
    當時的愛因斯坦雖說在學業上沒有什麼起色,可他卻展示出了音樂方面的天賦。對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尤為喜愛。(圖源網,侵聯刪)後來的科學家們就做了大量研究發現,巴赫和莫扎特這種類型的曲子能夠讓大腦處於興奮狀態,進而激發創造力
  • 音樂之眼,智慧之門
    原標題:音樂之眼,智慧之門 文·徐 耀   ■藝海泛舟   音樂很難言講,再權威的樂評也不過是個人看法。這就是音樂之眼。   透過音樂之眼,領會什麼?   義大利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認為指揮藝術在於準確把握作曲家創作的初衷,為此他會找到一切與之相關的資料了解樂曲的時代和作曲家的心理背景,通過他的指揮,樂隊向聽眾傳達遠至數百年前的社會風貌和思潮。
  • 肺炎期間人民日報中的巴赫你是否了解?J.s·巴赫鋼琴音樂創作特徵
    (一)音樂風格巴赫在繼承本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還富於創造性地汲取外民族的音樂。巴赫所處的年代,正是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以對位、復調為主的手法正在與和聲、旋律佔優勢的音樂風格合併。巴赫創作的每一首作品無不展示了新穎的節奏、天才的旋律、精巧的對位、大膽豐富的和聲、有創意的主題及難以應付的技巧。
  • 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在西方音樂史中,對所有後來者而言,巴赫始終佔據絕對優先和偉大的位置,人們習慣稱他為「音樂之父」。他是此前音樂的集成,也是此後音樂的奠基,儘管他的重要性在其逝世後並未及時獲得普遍認可,在孟德爾頌於19世紀「重新發現」巴赫前,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舒曼、李斯特等音樂家依然全都喝著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奶水長大。
  • 本真巴赫:巴洛克時代的暮色
    當然,他們演繹的主體是巴洛克時期的作品,相當於讓舊時代的音樂世界在20世紀下半葉重現。唯一與那個時期音樂家不同的,是他們不戴帕赫貝爾與巴赫的假髮套。 「本真主義」在英國方興未艾,而不是在德國、奧地利與義大利,只能說英國有良好的文化保守主義傳統。英國的皇家禮儀今日依舊,許多習俗在時代的變幻裡得以固守,在於那裡並不相信什麼「新的就是好的」。
  • 埋葬與復活|巴赫與他的宗教聲樂作品
    作為市政當局招募的萊比錫大教堂的音樂負責人,巴赫不僅要為大教堂每周的禮拜寫作宗教音樂、演奏管風琴,還要為其他幾座教堂的宗教活動工作,甚至要管理教堂附設的學校的教務問題(合同上還規定巴赫要給學生教拉丁文)。1730年,他與萊比錫市政當局曾發生衝突,一度萌生去意,想另謀出路,但後來還是息事寧人了,並在此渡過了後半生。
  • 薦書丨音樂的極境:薩義德古典樂評集|格倫·古爾德|薩義德|丹尼爾...
    音樂的極境:薩義德古典樂評集20世紀極具影響力知識分子薩義德,論古典樂獨此結集 橫跨三十年,打通音樂、文學、哲學、歷史、政治學科壁壘,重新定義真正的樂評!【編輯推薦】² 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不如跟隨薩義德的視線,看世界樂壇現狀。
  • 修德,就是修煉自己的智慧,仁慈和勇氣,源頭就在自己
    修德,就是修煉自己的智慧,仁慈和勇氣,不管大家是不是理解,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抵達,最終的感覺是一樣的。孔子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一般人理解一樣東西比較困難。可有些人天生聖人,生下來他就能做到,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大部分人都不是生而知之,怎麼辦呢?就要不斷學習,慢慢積累。如果學也做不到,甚至不願學怎麼辦?
  • 20首經典的古典音樂撫慰每一個工作日的疲倦與壓力
    貝多芬曾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流行音樂,平日裡聽聽就好。經典音樂,值得收藏,尤其古典音樂。古典音樂似乎離我們遙遠,有些高深莫測,也聽不太明白。不要緊,慢慢地培養樂感,陶冶情操。音樂可以治癒心靈。不是為了裝優雅格調,而是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裡。這是一種生活美學和生活哲學。為大家精選了20首古典音樂,伴隨你工作日的每一天。不論開心、鬱悶、急躁或者壓力山大,總有一首能陪伴你。
  • 「從巴赫到梁祝」小提琴家張精冶音樂分享會10日成功舉辦
    2019年8月10日下午三點,"從巴赫到梁祝"小提琴家張精冶音樂分享會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圖書館成功舉辦。什麼也不能說,什麼也不必說,安靜的聽著這首歌就好,有人說:當你真正看懂了《大話西遊》,你就真的懂了愛情;那麼,當你聽懂了《一生所愛》,你就真的懂了什麼是哀傷和無奈。
  • 這七首古典音樂是地球人送給外星人的禮物
    巴赫先安排了背景弦樂隊呈現主題,再讓獨奏樂器依次有序緊湊地切入,帶給聽眾是熱鬧又有序的感覺。當地球上的我們看著每天川流不息的車流人流時,是否也感受到了內在牽引著我們生活的秩序呢?這部音樂史上的典範之作,便是地球的縮影。
  • 「2019讀書筆記」10.我是個怪圈——《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和巴赫的賦格和艾舍爾的怪圈一樣酷哦……巴拉巴拉(此處省略很多字)——對了,我們說的是哥德爾定理。書裡的第三位主角巴赫,反而是最有名、也是年紀最大的那個。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秋聆「音樂之父」巴赫曠世經典
    裡霖大師與國際巴赫學院合唱音樂會將演邵登  國際著名樂團斯圖加特國際巴赫學院樂團合影。詮釋巴赫音樂的第一人巴赫因對古典音樂的突出貢獻被譽為「音樂之父」,特定的時代背景賦予了巴赫音樂作品具有難掌控、難演繹的古典音樂典型特徵,甚至被定義為艱澀難懂、神秘古板。放眼當前,能夠完美指揮巴赫作品者鳳毛麟角,而德國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赫爾穆特·裡霖卻因對巴赫音樂的獨到詮釋及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被公認為當今世上巴赫音樂最權威的代言人。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一)組曲亨德爾組曲的成功之作完成要早於巴赫的《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主要被收集在了第一冊古鋼琴曲集中。因為在創作中亨德爾以義大利小提琴科雷利的古奏鳴曲的套曲原則為典範,所以與巴赫相比,亨德爾在組曲創作中有著極為自由的形式。
  • 「教授」坂本龍一的魅力,哪裡是「盛世美顏」與音樂感人那麼簡單
    在伊拉克戰爭、「911」後,他都在抗爭的第一線,並用他具有獨特個性的音樂安撫著人們。從南極冰化的聲音到非洲歌謠,他的音樂吸納著「全人類」的因素,非常的「知識分子」。這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所表現出的真正的素養。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天賦是必須的,但僅有天賦是不夠的。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這類作品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但由於結構較複雜,多樂章,需要聆聽過一定數量的作品作為鋪墊,才能真正喜歡。巴洛克時期的與宗教無關、或關聯不密切,且易于欣賞的大多數作品也列入這一階梯,如巴赫的幾首小提琴協奏曲、《管弦樂組曲》和《布蘭登堡協奏曲》,亨德爾的《水上音樂組曲》《皇家焰火音樂》,維瓦爾迪的大量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