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唯美與音樂的流轉完美結合,是藝術歌曲的重要方式,二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在此創作技法上,作曲家舒伯特稱得上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舒伯特的一生很短暫,但在短短的30餘年生命中,僅歌曲就為後人留下了600多首,為人們所敬佩。他是浪漫主義最具代表的音樂家之一,也是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名巨匠。他所創作的藝術歌曲,以其優美的旋律、質樸的歌詞以及真摯的情感,有著獨特的音樂氣質和較高的藝術價值,自古到今都深得人們的廣泛喜愛而廣為傳唱。因此,眾多藝術高校聲樂教學中也把舒伯特藝術歌曲作為重要的教學選曲。
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藝術歌曲《晚安》,是深受演唱家們酷愛的佳作,為這部套曲的開篇之作起到了引子的作用。研究如何演唱作品嗍安》,有助於大家深入理解這部套曲。領悟詩集的意境,有利於深刻感受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魅力所在。從而提升演唱者的音樂素養、演唱水平和對音樂藝術的審美能力以及文學修養。據相關文獻記載,國內外對舒伯特藝術歌曲演唱分析的論文確實不少,作者各自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
然而在這些研究的文章中,筆者發現仍然存在著某些不盡如人意之處。現有的文章多是從大體上對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演唱進行簡略分析,而深入具體到其中的某首歌曲進行細緻分析的則少之又少,對於某些代表性的作品也只是一帶而過。介於此,加上筆者鍾愛此歌曲,筆者再次對作品《晚安》從創作背景以及作品的歌詞、旋律、調性、鋼琴伴奏等多方面來著手進行分析,用心感受音樂中的每一處細微的變化,真正地融入到音樂當中去讀懂作曲家的內心,細品聲樂詩人舒伯特的創作技巧。
舒伯特聲樂套曲終「冬之旅」創作於19世紀初,這個時期,歐洲正處在政治黑暗、封建復闢、人民不得安寧的年代。封建統治階級對歐洲人民無情殘酷的壓迫,文化專制和愚民制度的推行,讓歐洲歷史倒退數年,也導致了人們與社會、與國家不滿而形成自然的對立,也加深了個人的理智和情感、思想和行動、道德和貪婪、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相互排斥。
生活在那樣暗無天日而令人窒息的環境中的舒伯特,雖受消極浪漫主義傾向的影響,但是資本主義民主思想已經深深地紮根在舒伯特的心中。舒伯特崇尚自由,渴望幸福,期待愛情,嚮往做一個具有較高社會影響的自由藝術家,但是由於地位的卑微和自身內向軟弱的性格,沒有能夠被社會所接納。生活在當時壓抑的社會,殘酷的現實使他不得不遭受長期的物質貧困和身體疾病的折磨。性格天生內向儒弱的舒伯特只能通過自己的藝術天賦來尋求精神上的寄託,以此抒發內心的情感。
1827年,當他閱讀了威廉·繆勒的詩集《冬之旅》時,瞬間找到了符合自已心境的寄託,開啟了讓無數人為之震驚的聲樂套曲終冬之旅》的創作旅程。整部套曲曲調憂鬱、悲涼,舒伯特把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這部充滿血淚與痛苦的音樂悲劇中。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歌詞是別具匠心的,大多數作品歌詞都是採用偉大詩人的著作,這些詩詞其本身就蘊含著深遠的意義。而晚安》的歌詞極富有感情真摯深邃,它構造的是一幅冬夜悽苦、孤獨的旅行者畫面。「陌生」一詞揭開了整個套曲的序幕,來時是舉目無親的過客,去時除野犬狂吠,也沒有一人注意,雖然曾經有過短暫的幸福,然而這中間緣起緣滅,轉瞬即逝,經歷一場大劫後又是孑然一身,如春夢醒來,竟像一切都未曾發生過。
就像主人公傾訴自已不幸的命運,被迫在寒冬裡流浪。內心充滿孤獨與無奈,沒有人同情。而「永遠」一詞透露出作者面對著現實中悽慘的處境,對未來已經失去了希望,將永遠淪落為無依無靠的流浪漢!「只能踏上徵途」揭示了流浪者的無奈,「惟」字進一步表現了老人在寒冬裡漂泊的孤寂與苦楚。社會的黑暗,生活的困窘,加上愛人的背叛,使得他不得不感慨「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愛情都會改變」。這是一種多麼讓人難以理解的悽慘與悲憤啊!
作為一位普通的人,他無力反抗現實的不公,只好選擇遠走他鄉,到處流浪。愛恨交織,臨走時他還是在情感中徘徊不覺,戀戀不捨。最後在愛人的門上輕輕寫上「晚安」,開啟這漫無目的的冬日之旅,「你一定能夠知道,我曾把你懷念」,就像是作者對自己愛人最後的真切告白。雖然心愛的人已經屬於別人,但是自己仍然深愛著她。不願再去打擾愛人幸福安寧的生活,只好自己孤身一人去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