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6日電 據《世界科技報導》報導,地光是強S2005/dizhenziliao.shtml' target='_blank'>地震前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UFO和地光兩者容易混同,弄清地光的成因,不但能將前面奇異的位移和"佛燈"現象得以澄清,更重要的是可將UFO與地光現象嚴格區別開來,並為最終弄清UFO運動機制提供線索。
地光是強地震前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地光閃耀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轟隆隆的地聲。地光形形色色的形態,歸結起來可分為閃電狀、朦朧瀰漫狀(片狀)、條帶狀、柱狀、探照燈狀、散射狀和火球狀等等。就光的顏色來說,有紅、橙、黃、綠、藍等,但以藍色和紅色較多,黃色次之。一般地說,片狀光、帶狀光,以藍色居多;而火球、火團、火焰、火柱多為紅色、紅黃色和白色。不過,這不是絕對的,有時地光的顏色還隨時間變化。
這些形態中與UFO最為近似的是火球現象。我國黃錄基、鄧漢增在研究火球時認為應區分兩種類型:A型火球,通常在地震前不久和震時發生。它們主要出現在震中區,沒有明顯的分布規律,也看不到來自地下的通道,總是突然出現在空中。球體大小不等,一般直徑二三十釐米,紅色居多,間有藍色、白色,移動迅速,有時帶有響聲,同時可見到其他形態的地光。B型火球,是信號彈式或流星式的球狀光體,發震前後都有,出現的範圍也較廣,但與一定的地質構造及地理條件有關,常直接從地面裂縫、冒水孔、河溝等處升起。上升高度一般為一二十米。球體大小較懸殊,小如雞蛋,大如臉盆。顏色以紅色居多,綠色次之,再次是白色或藍白色。它們的移動速度較A型為快。有時隨風飄忽不定,也常伴有響聲,並往往帶有一股難聞的氣味,如硫磺味等。嚴重時,可灼傷人畜。
可見,火球具有隨風搖曳和只能上升、無磁場幹擾的特徵,它與UFO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它的發光現象及有硫磺味產生等一些特徵又與人們遭遇的UFO有相同之處。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呢?地光現象已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特別是近代,它更是地震工作者苦心研究的對象。
早在1961年,日本學者安井豐等在研究地光時,就注意到了大氣電場的問題,後來他陸續研究了日本、美國等地的地震發光現象,於1972年提出了"地光現象是地震時劇烈的低層大氣振蕩"的看法。他認為:在地震區常會有以氧為主要成份的放射性物質,被從地裡"抖"到大氣中。特別在含有較多放射性物質當中、酸性巖石分布區和斷層附近,大氣中的氡含量將有顯著提高(這一點已為實測結果證明),這也將使大氣離子化增強,導電率增加。如果這時地面存在一個天然電場(這個電場可以由壓電效應產生),那末就會發生向空中的大規模放電,使地光閃爍起來。大面積放電和氡蛻變時放出的射線都有可能激發螢光,使日光燈管閃亮。
另外,也有人用壓電效應理論來解釋地光。物理學的實驗發現,許多晶體在受到擠壓拉伸時,會在兩個平面上產生相反的電荷,稱為"壓電效應"。壓電石英就是一種具有壓電效應的晶體。如果沿著石英晶體的垂直軸切制一個薄片,並沿薄片厚度的方向施加一定壓力,這時薄片的兩個受壓面將產生不同的電荷,且電荷的密度與壓力成正比。
美國的科學工作者為揭開地光之謎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據報導,他們在實驗室裡對圓柱的花崗巖、玄武巖、煤、大理石等多種試樣進行壓縮破裂實驗時發現,當壓力足夠大時,這些試樣會爆炸性地碎裂,並在幾毫秒內釋放出一股電子流。正是這股電子流,激發周圍的氣體分子,使它們發出微弱的光亮。芬克爾斯坦和波威爾認為,當石英在地殼巖層中作有規律排列時,如果沿長軸排列的石英晶體的總長度,相當於地震波的波長時,就會產生地震等壓電效應。若地震壓力的壓強為30-300帕,就有可能產生500-50000伏/平方釐米的平均電場,這個電場足以引起閃電那樣的低空放電現象,產生地光。
眾所周知,石英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礦物之一。這些地光乃至"佛燈"和"鬼火"是否都與石英釋放的電子流有關,以及這些地光是石英受壓後釋放的電子流,還是其他原因使其拋射電子流的,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責任編輯: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