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酸鹼體質,估計每個人都聽過,尤其是上了年紀的爸爸媽媽們,和期待兒孫的爺爺奶奶們都多多少少被灌輸過這個觀念:酸性體質生女兒,鹼性體質生兒子。
這些觀念靠譜嗎?不知道,因為沒法檢驗。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套理論被創始人宣布為騙局。
2018年11月,酸鹼體質的發明人,羅伯特.歐.楊(Robert O. Young)在美國聖地牙哥的法庭上公開承認,酸鹼體質是騙局,並且法庭判決他需要賠付一位受害者1億美元作為懲罰。羅伯特.歐.楊曾宣傳,鍛鍊和生食可以平衡身體的酸鹼值,從而確保人體不會生病。
這個酸鹼性,最有話語權的應該是化學家。這裡就介紹下化學家是怎麼確定一個事物的酸鹼性的。沒錯,酸鹼性指的是非生命體的一個衡量指標,對於生命體,尤其是人體這麼複雜的生命來說,用酸鹼性來定義,太草率,太天真,也很蒙太奇。
酸鹼性的定義,孫亞飛老師的《化學通識30講》裡進行過詳細的闡述,有興趣的可以去訂閱收聽,我這裡簡單梳理下化學界對酸鹼定義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憑藉氫離子濃度確定的。PH值的英文原義,指的就是氫離子的濃度。
酸性物體的氫離子濃度比較高,所以可以通過測定其在水裡面的氫離子濃度,就可以判斷物體的酸鹼性。最簡單的辦法是用PH試紙,就是中學化學課上用的那種彩條裝紙條,遇酸變紅,遇鹼變藍。
但是只靠氫離子濃度測定酸鹼度的方法,很快遇到了測不準的現象。比如說開水裡面,因為水溫升高,氫離子濃度變高,用試紙測氫離子濃度,就顯示為酸性。而實際上因為水在燒開的過程中,產生相同量的氫氧根,所以整體還應該是中性的。這樣就對酸鹼性定義產生了分歧。於是,化學開始了酸鹼度定義的第一次進化。
第二個階段,是化學家將酸鹼模型升級為能夠電離出氫離子的就是酸性,能夠接受氫離子的定義為鹼性。這是從物質組成結構的質子層面來看待酸鹼度,距離事物的本質又更近了一步。
第三個階段,是從電子層面來解釋酸鹼度。能夠接受電子的物體就是酸性,能夠提供電子的就是鹼性。還是拿水來舉例,當它與鹽酸結合的時候,水提供電子,這時它是鹼性的;而當它與氨氣接觸時,水變成了接收電子的一方,這時它就是酸性的。可見,一個物體是酸性還是鹼性,跟實際環境中接觸的物體有關。
這就是關於酸鹼性的全部了,市面上那些關於酸鹼體質的理論都是在化學理論基礎上牽強附會引申出來的似是而非混淆視聽的理論。千萬不要拿著這些歪嘴和尚念的天書當做真經,不然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