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4日訊 近日,「酸鹼體質理論」的創始人羅伯特·揚被裁決向一名癌症患者賠償1.05億美元。隨著這位「神醫」被打回「神棍」原形,他所堅持的「酸性體質容易得癌症」「鹼性飲食有益健康」等理論也不攻自破。事實上,「酸鹼體質理論」在中國也十分流行,一些商家借用該理論牟利同時,不忘抹黑競爭對手。
抓住「病急亂投醫」心理 酸鹼理論深入人心
據媒體介紹,羅伯特宣稱的理論可以概括為「鹼性飲食」理論。他認為人的健康取決於人體內的酸鹼平衡,「酸性體質」容易導致癌症、肥胖、骨質疏鬆、皮膚病等疾病。如果能在身體內建立一個「鹼性系統」,保持酸鹼平衡,則有利於抵抗和治療疾病。
不滿足於出書圈粉,打造「養生專家」人設,羅伯特還開發了各種營養保健品,建立高級療養中心,為癌症患者提供昂貴的治療。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近日撰文認為,羅伯特·楊抓住了公眾「病急亂投醫」的心理弱點,給出了一個誘人的「答案」。鍾凱指出,「酸鹼體質」是一個非常流行的概念,在我國,尤其在老年人中深受歡迎。有的老人甚至做飯、吃飯的時候還要查一下食物酸鹼性,害怕身體被「吃酸了」。
「弱鹼性水」8年前被揭露 對人體並無益處
在我國,商業領域中也不乏利用「酸鹼理論」牟利的行業。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所長葛可佑表示,人們的日常食物多種多樣,可以分為幾大類。米麵雜糧等穀類,肉魚禽蛋等動物性食物及一些堅果等稱為「成酸性食物」。因為它們含有磷、硫、氯等元素較多,其燃燒後的灰分溶於水後生成酸性溶液,推斷其在體內代謝後生成的酸性產物佔優勢。各種蔬菜、水果、豆類和奶類等稱為「成鹼性食物」。因為它們含有鉀、鈉、鈣、鎂等元素較多,其燃燒後的灰分溶於水後生成鹼性溶液,推斷其在體內代謝後生成的鹼性產物佔優勢。但是,人體的代謝過程極其複雜,代謝產物不計其數,不能簡單地認為吃了酸性或鹼性食物就會影響體液的酸性或鹼性。實際上,不管你喝什麼水或吃什麼食物,都不能改變身體的酸鹼平衡狀態。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都是平衡膳食的組成部分,都是合理營養必不可少的。
除了一些備孕用、養生用的保健品打著「鹼性食品」的旗號外,最為典型的就是瓶裝水。鍾凱指出,礦泉水、地表水等瓶裝水商品多數都在強調自己「天然弱鹼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打開電商購物平臺搜索 「弱鹼性水」時發現,包含此關鍵字的瓶裝水產品品牌眾多。
那麼,深受商家追捧的「弱鹼水」真的對人體有益麼?鍾凱表示,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巨大的緩衝體系,體內的各種物質相互制約,達到平衡。身體的酸鹼性非常穩定,血液pH值一般在7.35-7.45之間,這樣才能保證體內各種酶和生物活性物質正常工作。無論吃什麼、喝什麼,都很難改變pH值。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早在2010年,央視315晚會就揭露了「鹼性水」背後的「貓膩」。
當時被揭露的瓶裝鹼性水在廣告宣傳中提到產品有防止心血管病、調癌、抗癌、開發智力等「神奇」的作用。為了讓人們相信鹼性水能改變人體酸鹼度,這些產品還做出論證實驗試圖證明在鹼性的環境下細胞是活潑的。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李可基在當年315晚會上曾表示,實際上高中課本就講了人體環境非常穩定,外界的酸和鹼不能改變身體平衡。人的酸鹼在一個精密的系統當中不能輕易變,如果酸過多就變成酸中毒,鹼多就變成鹼中毒了。
為了說明人體內環境,首都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谷學新做了模擬人體的緩衝液,並將鹼性水加入緩衝液。結果,緩衝液的PH值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加之前緩衝體積是PH7.4,加進去以後還是PH7.4,說明人體有一個緩衝作用,也就是說外來的鹼是不能改變人體PH值變化的。如果僅僅靠喝鹼性水就能影響酸鹼的話反而是中毒。」谷學新說。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胡小松也表示,如果通過喝鹼性水就能使人體內環境變鹼性的話,反而對人體有害,因為致病微生物喜歡偏鹼一點的環境。他強調,水的基本功能就是解渴,只要是符合國家飲用水功能就是好水,就可以放心飲用。
「弱鹼性」仍是賣點 產品在我國「遍地開花」
在當年的315晚會上,主持人李佳明以這樣一段話作為結語:「希望大家記住一句話,凡是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的水都是好水,都是一樣的,鹼性水有益健康的說法只是一種營銷手段,不能當真。」
8年過去,市面上的「弱鹼性」瓶裝水雖然鮮少直接對外宣稱自己有益健康的功效,但強調「弱鹼性」並以適合人體環境為賣點大肆宣傳的產品可謂「遍地開花」。
一些知名品牌瓶裝水中,「水質呈天然弱鹼性,適合長期飲用」「接近人體內環境數值」的宣傳語屢見不鮮。事實上,這種商業營銷手段,在商戰中起到了用測pH值的方式抹黑了以純淨水為主的競爭對手的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某品牌的產品宣傳頁中,赫然寫著,「遇到弱鹼性的該產品後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慢慢痘痘有了緩解,因為痘痘是酸性的。」「該產品富含20多種微量元素,可以改善酸性體質。」
在美國,「酸鹼體質理論」已被揭露為偽科學,我國的「弱鹼性水」卻在抹黑競爭對手的同時,將「酸鹼論」推波助瀾,使其愈加深入人心。正如胡小松所說,水就是H2O,飲用水的主要作用就是解渴,只要是符合國家飲用水功能的就是好水,可以放心飲用。
商家玩文字遊戲造概念、推理論,歸根結底是受到利益的驅動、支配。但營銷打造出的新概念卻讓市場上切實出現了模糊地帶,這不但增加消費者的負擔,增添了學習成本,同時容易觸動消費者心中緊繃的那根弦。瓶裝水的「弱鹼性」賣點還要繼續多久,實在引人深思。(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吳曉薇 圖片來源:電商平臺截圖)
(責任編輯:韓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