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屬4所交通大學,全是「雙一流」建設高校

2020-11-28 徽燕南居

全國51所交通類高等院校

01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簡稱「上海交大」,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985工程」、「211工程」,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Universitas 21、環太平洋大學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成員,入選「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學校創建於1896年,原名南洋公學;1911年更名為南洋大學堂,1929年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1949年更名為交通大學;1955年,遷往西安,分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兩部分獨立建制,上海部分啟用「上海交通大學」校名;1999年,原上海農學院併入;2005年,與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併。

學校有徐匯、閔行、黃浦、長寧、七寶、浦東等校區,總佔地面積300餘萬平方米;有31個學院/直屬系,13家附屬醫院;有全日制本科生(國內)16351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4326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496人,學位留學生2837人;專任教師3236名。截至2020年4月,有博士後流動站3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5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7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3個,本科專業67個。

02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簡稱「西安交大」,位於陝西西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的副部級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七五」「八五」重點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2011計劃牽頭高校,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九校聯盟(C9)、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計劃、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大學聯盟、中俄交通大學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強基計劃成員,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發起高校,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理事長單位,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中國三所開設少年班高校之一。

學校是中國最早興辦的高等學府之一,肇始於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56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為交通大學西安部分,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學。2000年與西安醫科大學、陝西財經學院合併。2017年學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總數列全國第二,2018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總數列全國第一。

截至2020年8月,學校興慶、雁塔、曲江、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四個校區佔地約8000畝;擁有博士後流動站2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2個,專業學位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7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列全國第七;15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2個學科進入前1‰,工程學進入前1;教職工6285人,其中兩院院士44名;在校生42379人,其中研究生21383人。

03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交通運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共建高校,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中俄交通大學聯盟、中歐商校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國際鐵路聯盟成員和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一帶一路」鐵路國際人才教育聯盟理事單位。

學校是交通大學的三個源頭之一,歷史淵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創辦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是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管理人才的高等學校,是中國近代鐵路管理、電信教育的發祥地。1921年參與合併組建交通大學;1923年更名為北京交通大學;1970年恢復使用「北方交通大學」校名;2003年恢復使用「北京交通大學」校名。

截至2020年8月,學校建有東西兩個校區和威海校區,總面積近1000畝;學校設有15個學院,研究生院以及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62個本科專業,1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教職工3007人,其中專任教師1917人。學校以信息、管理為優勢,交通科學與技術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

04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入選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是中歐精英大學聯盟成員、援藏計劃培養單位。

學校肇始於1896年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此後屢遷校址,數度更名,而以唐山交通大學揚名海內外,素有「東方康奈爾」之美譽,尤以土木、礦冶兩學科獨樹一幟。1952年經院系調整,更名唐山鐵道學院,專事軌道交通人才培養。1964年學校內遷峨眉,1972年定名西南交通大學。1989年學校辦學主體遷成都。2000年學校劃歸教育部管理。

學校有犀浦、九裡、峨眉三個校區,佔地5000餘畝;設有研究生院和2個異地研究生院(青島研究生院、唐山研究生院);設有26個學院、1家附屬醫院;擁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0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擁有1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專業學位博士點,40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擁有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專任教師2448人,全日制本科生29025人、碩士研究生10489人、博士研究生2364人、留學生900人。

相關焦點

  • 這四所教育部直屬的頂尖高校,竟不是985、211,有的甚至不在雙一流!
    寫在前面 在我國眾多高校中,分部屬、省部共建、省屬等,很多部屬高校都是「985、211」高校,實力非常雄厚。比如教育部直屬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工信部直屬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
  • 中國90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鄭大、雲大、河大、山大新加入
    經過全國高校管理體制的調整,一批實力較強、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校均劃歸教育部直屬管理,時至今日,建國以來國家歷次所確定的重點大學多為教育部直屬高校。在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通過部省合建的教育機制和模式,在尚無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則,將重點建設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河北大學、山西大學、石河子大學等14所高校,並將其納入國家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由此進一步擴大了教育部直屬高校的陣營。
  • 中國近代超牛的師範學校,衍生出8所高校,其中6所為雙一流大學
    東南大學先後合併了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等專科學校以及南京地質學校,發展成為雙一流、985高校,學校5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 南京師範大學歷經學校發展,成為江蘇省政府與國家教育部共建的重點大學,雙一流、211高校,是中國高等師範教育發祥地之一,學校學科實力很強,6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A類,8個學科躋身
  • 武漢最好的十所大學排名,985、211高校佔據前七!
    武漢一共有兩所985大學,還有5所211大學,此外還有許多知名省屬重點大學,下面給大家羅列了武漢最好的十所大學。NO.1武漢大學簡稱"武大",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 教育部直屬6所師範大學,除了北師大是985,其他幾所都是什麼級別
    目前中國幾千所大學有著名目繁多的各類評價。但是在這麼多評價中,最能判斷一個高校實力的就是早期的985高校/211高校,以及現在的雙一流大學建設或者是雙一流學科建設。這是因為早期的985/211劃分代表了傳統意義上的強校,現在的雙一流大學建設和雙一流學科建設,代表著國家資源的投入,投入的越多自然以後的發展就更好。那我們來看下,直屬於教育部的6所師範大學分別為: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和西南大學。其中北京師範大學穩坐第一,相信在這麼多師範類大學中肯定也是沒有異議的。
  • 師範類高校排名,這所新晉雙一流表現不俗,上海師範領銜非雙一流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師範類高校的春天來了,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響,近半年來全國大多數行業停工停產,這時更多人嚮往教師的「鐵飯碗」。那麼,我國100多所師範院校都有哪些呢?它們之間的排名又是如何呢?一起來看看吧!註:西南大學雖未位列師範院校榜單中,但作為老牌的教育部直屬師範六校之一,在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上居於第66。
  • 985大學、211大學和雙一流大學的關係,人們所說的雙非是什麼意思
    普及一下: 「985」是指1998年5月4日為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而做出的重大決策。 (雙一流大學名單) 42所一流高校囊括所有的39所985高校,另外新增三所211,即鄭州大學、雲南大學和新疆大學。 不過,雙一流建設高校分為A類和B類。
  • 教育部要求「雙一流」總結,已有近20所高校行動
    近日,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16—2020年「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工作的通知》。據悉,此次建設周期總結工作將作為教育部進行「雙一流」高校建設成效評價的重要內容,評價結果將作為下一輪「雙一流」建設資源配置和動態調整的重要依據。
  • 東北三省各省全國重點大學(985、211、雙一流)名單和最新排名!
    2,哈爾濱工程大學,211,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源自1953年創辦的哈軍工,中國工科名校。3,東北林業大學,211,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始建於1952年,原名東北林學院,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中國最好的林業大學之一。
  • 東南大學:中國「985、211、雙一流」大學!卻很少人知道
    東南大學坐落於六朝古都南京,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學校是國家教育部直屬並與江蘇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985工程」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之一。2017年,東南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名單。
  • 西南地區兩所頂級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和重慶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211工程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創建於1896年,前身為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學校部分系科師資調入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院校,1964年根據中央建設「大三線」精神內遷四川。
  • 內地高校排行榜: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位居前八位
    在泰晤士2020世界大學排名之中國內地高校排行榜上,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位居前八位。南京大學南京大學簡稱「南大」,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11工程、985工程。
  • 這所雙一流,去海外建「交通大學」了
    這所雙一流,去海外建「交通大學」了 2020-09-14 1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Cell論文?
    而中國科學院大學增幅最為明顯,從「雙一流」建設前的4篇增至「雙一流」建設後發表35篇。2012-2015年,僅有28所高校作為作者單位在Cell上發文。其中,有19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發表論文88篇,3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表論文9篇,6所非「雙一流」高校發文10篇。而在2016-2019年的四年時間內,有72所高校在Cell上發文。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ature&Science論文?
    2012-2015年,中國內地僅有32所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其中的19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發文90篇,9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文10篇,4所非雙一流高校發文8篇。
  • 老牌名校河南大學最全介紹,躋身「雙一流」建設高校實力再現!
    河南作為一個人口大省,高校眾多。以河南命名的高校有14所大學,8所高校所在地均為鄭州,剩下的6所分布在河南的5個城市:新鄉市、洛陽市、開封市、焦作市、平頂山市。新鄉市佔了兩所,為河南師範大學、河南科技學院。鄭州大學作為唯一的211, 深受考生的青睞。老牌名校河南大學雖不是211,但是生物學也入選了一流學科建設。
  • 這所985高校,畢業生升入雙一流高校比例達97%,被稱為土木王者
    一、院校簡介 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簡稱同濟,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收生標準最嚴格的中國大學之一。
  • 深圳:爭取南科大等高校進入「雙一流」
    01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方案: 爭取深大、南科大等高校 進入國家「雙一流」名單
  • 盤點首批設有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6所高校,均為雙一流大學
    國家在高校設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肯定是科研實力強、學術水平高的大學,那麼國內有哪些高校獲批設立了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看下首批設有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六所高校。3.西安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士老牌工科強校,盡得老交大衣缽,地處西北卻自強不息,一直是國人心目中的一流名校。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是代表西交大從事科技成果產業化和技術成果資本化運作的中介服務機構,是西安交通大學的企業孵化器。
  • 「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享有「中國氣象人才搖籃」之美譽,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共建,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教育培養體系,為世界氣象組織成員,是一所以大氣科學為特色,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