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與百度闢謠平臺聯合出品)
著名田園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記述了唐代重陽節民俗活動,表達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不過,在重陽佳節之際,「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到底是什麼,古人為什麼要插茱萸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圖片來源網絡
重陽節的起源
據考證,古人過重陽插茱萸的習俗始於漢代,最早的文獻記載出現在晉人周處(就是 「除三害」的那位猛人)所作的《風土記》裡:「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九月九日「插茱萸」的風俗在晉代當時民間已經風行。這一天大家折取茱萸果穗插於頭上,或將其裝入香囊,佩戴於臂上,登高處團聚飲用菊花酒,以求闢邪除穢,於是九月九日重陽節又被稱為「茱萸節」。
圖片來源網絡
「茱萸」在古代是著名的食物調料和防腐劑,古人認為其濃烈氣味具有「闢邪除害」作用。然而歷代本草著作中提到的「茱萸」卻不止一種,有山茱萸、食茱萸和吳茱萸,究竟民俗中的茱萸所指何物?雖然典籍中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從這些植物的形態等方面推斷出茱萸究竟是哪種。
先來說說「山茱萸」
古書裡的山茱萸就是現代植物分類學裡的山茱萸,屬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拉丁學名為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為落葉喬木或灌木,高達4~10米,葉對生,3~4月開花,傘形花序,9~10月結紅色或紫紅色核果,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
雖然山茱萸的名稱與本草中的記載相符,但它的枝葉與果實並沒有濃烈香味,無法製作香囊,因此山茱萸不是我們要找的茱萸。
山茱萸結的果為紅色,圖片來源網絡
「食茱萸」又是什麼?
食茱萸學名椿葉花椒,也叫樗葉花椒、滿天星(江西),刺椒(四川)和食茱萸(臺灣植物志),拉丁學名為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是芸香科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莖幹有銳刺。椿葉花椒8~9月開花,10~12月結果,分果瓣淡紅褐色,幹後淡灰或棕灰色,除江蘇、安徽沒見過記錄,雲南僅產富寧有記錄外,長江以南各地均有,常見於海拔500~1 500米山地雜木林中。
椿葉花椒的莖幹有銳刺,圖片來源網絡
成書於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對食茱萸曾有較為詳細的記載:「食茱萸也,山茱萸則不任食……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井中,飲此水者,無瘟病」、「食茱萸……煙燻則苦而不辛也。用時去中黑子,肉醬魚鮓偏宜用。」可以看出,古人早已知道食茱萸可以作為藥材消毒,也可以用作香辛調味。然而食茱萸莖、幹長滿銳刺,好像實在是難以插在頭髮中,所以可以排除食茱萸。
食茱萸的果實,圖片來源網絡
真正的茱萸是「吳茱萸」
古人在典集記錄中常將「食茱萸」、「吳茱萸」不分,於是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食茱萸和吳茱萸指的是一個東西——茱萸。但細細分辨,二者在植株形態和藥性上還是有差別的,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吳茱萸才是我國傳統民俗中的茱萸。
吳茱萸紅色的果實,圖片來源網絡
吳茱萸,拉丁學名為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是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小喬木或灌木,可長高到3~5米,嫩枝暗紫紅色,4~6月開花,8~11月結果,果實為暗紫紅色。它分布地域較廣,適應性強,在秦嶺以南各地均有分布,變種較多,形態變異較大。
中國植物志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吳茱萸是古老的傳統中藥植物。其果早於西漢時已作藥用,長沙市馬王堆軑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用吳萸治瘋病一起,治疽病二起(三者均與椒合用)。按原文所治之病症,所用之藥顯系與今所稱之吳茱萸為同物。」
那古人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呢?原來這是受到了陰陽學說的影響,古人認為九月九日是「至陽之數」陽氣太盛,陰陽失調,是兇日,需要闢邪,因此需佩戴氣味濃烈的吳茱萸,從而實現平安、長壽的美好願望。
不過,插茱萸的這種習俗在不再迷信的今天,已經衰落了。而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傳統習俗想要長久流傳,還是得在飲食上做文章,比如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者 / 張挺,陝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