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90後】
鬼魚小說漫談
陳錦榮
「如若沒有黃河穿城而過,我大抵不會在蘭州定居。可是,除了蘭州,又有哪一座城市的酒精能撫慰我胃部深藏的雪夜舊事,又有哪一座城市的牛肉麵能激活我陷入疲憊的精神味蕾?」(鬼魚:《我一直生活在虛構中的蘭州》)鬼魚與這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相逢,如魚得水。在這座城市生活與寫作十多年,他用小說虛構了心目中的蘭州,這是屬於他的精神領地,他在其中描繪眾生之相,架起一座個體經驗與世界意義之間的橋梁。
由寫詩繼而轉向寫小說,是眾多作家走過的創作之路。這樣的轉變,既是藝術的自覺追求,更是心靈的一種探尋。寫詩是一種試煉,是內心激蕩的情感的爆發,而寫小說是一種沉潛,是鬼魚稱之為「韌」的東西。有著詩人和小說家雙重身份的鬼魚,發揮無限的想像,帶我們走進他創造的詩意世界。《斯堪地那維亞》中已經被刨掉的,「我」曾經刻下「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那片竹林;《臨江仙》開頭那段幽暗、神秘而充滿懸念的景色描寫;《錦瑟》本身如李義山的詩一般朦朧多義而不忍解讀。
鬼魚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作家,而虛構則是他的拿手好戲。正如《你朝時光而去》中痴迷於小說結構的主人公一樣,鬼魚享受著虛構的樂趣,讀者同樣沉浸於他的故事中,故事之外卻又有許多意味值得深思。以虛構為手段,穿透層層迷霧,直抵人性深處。中短篇小說集《仙人》中的八個短篇皆以人倫為窗,陳列出人性本身的缺憾,這其中有脆弱,有孤獨,有掙扎,有無奈,有堅韌;中短篇小說集《你朝時光而去》中的六個故事更像是一則人生的寓言,但卻是不可解的。這則寓言充滿人生的複雜與命運的不可捉摸,以此試圖探究個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中短篇小說集《趙白露》中的知識分子們,正是一幅當代「八駿圖」。
作為90後的青年作家,鬼魚已有近八十萬字的作品問世,他的勤奮令人欽佩。鄭潤良在《若將飛而未翔——90後小說觀察》一文中說:「一些90後作家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書寫系列作品,表現比較突出的是作家鬼魚,已經寫了『詩人系列』和『師範系列』系列作品,產生一定的影響。」
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在哪裡?是再現現實,還是展現真實?這個問題在鬼魚這裡似乎並不需要答案。他想要的,是以虛構個體的「我」,探索出一條通往世界意義的路。他的故事皆以當下為背景,雖是虛構,深處卻閃爍著人性幽微之光。鬼魚從不同的側面切入人性,將人生本來的面目橫陳在我們面前,在人與人、人與世界的碰撞中,尋求著個人與世界意義的聯繫。
鬼魚,1990年生於甘肅甘州,藝術學碩士,中國作協會員。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十月》等刊物發表小說80萬字,部分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華文學選刊》《中篇小說選刊》《長江文藝》選載。獲第六、七屆黃河文學獎,第十五屆滇池文學獎。小說集《仙人》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2019年卷。現供職於讀者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