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學界,有六位化學家是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熱門人物,他們均在各自領域的研究中取得卓越的成果,是引領化學科學最新進展的先鋒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
國籍:美國
1943年,21歲的John B. Goodenough在耶魯大學獲得了數學系的文學士學位,期間為科學哲學所吸引決定攻讀物理方向研究生。25歲時,Goodenough作為氣象專家在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工作,並於1948年退役。1951-1952年,在美國西屋電氣公司任研發工程師。
Goodenough目前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是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發明人,鋰離子電池的奠基人之一,被業界稱為「鋰電之父」。對材料科學與技術,特別是鋰離子電池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研究化學、結構以及固體電子/離子性質之間的關係來設計新材料解決材料科學問題。
Omar M.Yaghi
Omar M. Yaghi,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ames和Neeltje Tretter講席教授、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材料科學部主任。1990年博士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分校,同年赴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任助理教授,1999年在密西根大學任教授,2006年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2012年起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James 和Neeltje Tretter講席教授、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目前擔任《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副主編。
Yaghi教授是金屬有機骨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等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在功能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儲能、環保等領域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並取得了傑出的研究成果,共發表27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29篇發表在Science 和Nature雜誌上,論文被引137,000餘次,其H index(143)在世界化學家中排名第2位。2006年,Yaghi教授被大眾科學雜誌評為「美國十大傑出科學家」。2006年以來,Yaghi教授多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提名。
Michael Grtzel
Michael Grtzel是瑞士材料科學家和化學家,是瑞士EPFL光子與界面實驗室教授。Grtzel開創了分子光伏新領域,率先構思和實現了基於染料光捕獲劑的介觀光伏系統,可以媲美甚至超過最先進的平面固態p-n結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將光伏領域從二極體的光吸收原理推向了分子水平。這個新型光伏系統的原型是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s),也被稱為「Grtzel電池」。最近,Grtzel也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的發展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PSCs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Grtzel也是太陽能燃料領域的領導者,這是提供可儲存的未來可再生能源的關鍵技術。Michael Grtzel在介觀太陽能電池領域成績卓越,被譽為「DSSCs之父」。
人物評價:
Michael Grtzel首創兩步連續沉積法製備鈣鈦礦薄膜的新工藝,基於該工藝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獲得14.6%的Newport認證效率,這是全球第一個得到權威認證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這種先沉積滷化鉛層,緊接著沉積有機胺滷化物使其轉化為鈣鈦礦吸光層的工藝經過不斷的演化和改進,至今仍在深深地影響著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發展。Grtzel領導的團隊曾兩次入選NREL編制的「Best Research-Cell Efficiencies chart」。在過去十年中,Michael Grtzel累計發表400餘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成果,其中引用次數超過1000次的有7篇,H指數為249,目前小組保持的效率記錄為23.25%。
Robert G. Bergman
Robert G. Bergman,生於1942年;1963年在卡爾頓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66年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無機化學);1967年為北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1970年成為斯隆基金會研究員;1970年獲得德雷福斯基金會教師 - 學者獎;1977年至今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高級科學家;
經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米勒教授(1982年,1993年,2003年); Fairchild傑出學者,加州理工學院(1984);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4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84年);獲得獎項:美國化學學會獎—有機金屬化學獎(1986年); Cope Scholar Award(1987);美國能源部E.O.勞倫斯化學獎(1994年); Arthur C. Cope獎(1996年); ACS有機部門Edward Leete獎(2001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教學獎(2002年); James Flack Norris物理有機化學獎(2003年); Sigma Xi Monie Ferst獎(2003年); LBNL卓越技術轉讓獎(2004年); NAS化學科學獎(2007年); T.W. Richards Medal,美國化學公司東北部(2008年);社會皇家化學學會Sir Edward Frankland Prize Lectureship(2008);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公共服務獎(2008-09; 2011-12);威拉德吉布斯獎,ACS芝加哥分會(2011年)。
鮑哲南
鮑哲南,女,1970年出生於中國南京,化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1987年鮑哲南考取南京大學化學系;1995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後進入了貝爾實驗室任職;2001年獲得貝爾實驗室傑出研究人員稱號;2004年進入史丹福大學化學系任教;2007年獲得史丹福大學工程教學女教師優秀獎;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矽谷成立;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被選為《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鮑哲南院士課題組的研究範圍包括化學、材料科學、能源、納米電子學和分子電子學,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傳感材料、有機半導體電晶體、有機太陽能電池、電子紙、人工電子皮膚。因在人工電子皮膚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被稱為「人工電子皮膚」之母。
崔屹
崔屹,1998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 2002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Charles Lieber),期間發表文章包括4篇science,1篇nature,2003年-2005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導師Paul Alivisatos),並於2005年加盟史丹福大學,現為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現任Nano Letters副主編、美國灣區太陽能光伏聯盟(Bay Area Photovoltaics Consortium)主任以及美國電池500聯盟(Battery500 Consortium)主任。Yi Cui教授是當今世界知名的材料科學家,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能源存儲、納米顯微技術、納米環保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的合成與製造等等,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並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的重要特點,在納米材料研究取得了很多開創性的成就,在Science、Nature系列等高水平雜誌上共發表近400篇研究論文,H-Index(H因子)155,總引用高達10萬餘次。授權國際專利40餘件,並獲得一系列獎項,包括2017年度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學家獎,2015年MRS Kavli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in Nanoscience, Resonate Award for Sustainability,2014年Nano Energy獎、2014年Blavatnik(布拉瓦尼克)國家獎入圍獎、2013年IUPCA(國際理論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新材料及合成傑出獎、2011年哈佛大學威爾遜獎、2010年斯隆研究基金、2008年KAUST研究獎、2008年ONR年輕發明家獎、2007年MDV創新獎等,2004年入選「世界頂尖100名青年發明家」。
Yi Cui教授還是一位創業家。9年前,他創辦了第一家公司安普瑞斯(Amprius),生產矽負極高能鋰電池;2015年,他和諾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教授共同創辦了4CAir公司,生產霧霾過濾產品。
Tsutomu Miyasaka
Tsutomu Miyasaka是日本化學家、教育家和科學家,是桐蔭橫浜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電轉換領域,包括增強半導體電極光功能界面處的電荷傳輸來實現光化學過程。他在設計低溫溶液印刷工藝製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和固態混合光伏(PV)電池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自2006年他發現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作為PV材料並於2012年製造出高效PV器件以來,他的研究已轉向鈣鈦礦光伏器件的開發。
人物評價:
Tsutomu Miyasaka選用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CH3NH3PbI3和CH3NH3PbBr3取代傳統DSSCs中的有機染料作為新型光敏化劑,製備出首個真正意義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從此拉開了鈣鈦礦吸光材料研究的序幕。過去十年中,Tsutomu Miyasaka累計發表100餘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成果,其中引用次數超過1000次的有1篇,他的H指數高達49。Miyasaka憑藉其在鈣鈦礦光伏研究的突出貢獻於2017年獲得日本化學學會獎和Clarivate「引文桂冠獎」,他也被認為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三大奠基人」之一,目前小組保持的效率記錄為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