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滴-聚合物接觸起電的電子轉移機理到雙電層形成模型的修正

2020-11-27 石墨烯聯盟

利用液體和固體的相互作用,一滴水可以點亮100個LED燈。這其中就涉及到液體和固體界面的電荷轉移機理問題。傳統觀點認為液固接觸起電歸因於離子轉移,即液體中的離子吸附到固體表面形成雙電層從而產生電勢差,沒有考慮電子轉移的貢獻。最近,Lin等人利用開爾文探針力顯微鏡和電子熱激發理論從微觀角度證實了液固接觸起電過程中存在電子轉移[Nat. Commun. 2020, 11, 399]。

近日,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利用液滴-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作「探針」,深入研究了水滴和聚合物接觸起電量的漸飽和過程,固體表面的電勢分布和變化規律,以及離子吸附對電荷轉移的影響等,從宏觀角度證明:液固接觸起電是電子轉移和離子轉移共同作用的結果,並由此提出了一個區別於雙電層模型的「王氏雜化層模型(Wang’s Hybrid Layer)」。

圖1.實驗裝置圖。(a)由PTFE介電層和銅電極組成的摩擦起電器件。(b)PTFE膜的SEM圖和接觸角照片。(c)簡化的液滴-TENG工作示意圖。(d)水滴從近表面落到聚合物膜上後水滴的動力學形態。不鏽鋼平口針頭接地。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如圖1所示的液滴-TENG實驗裝置。約400滴不帶電的超純水依次從絕緣聚合物PTFE近表面處下落,與PTFE接觸,滑動一段距離後與其分離。在此過程中,接地的靜電計可以實時記錄下銅電極上感應電荷量的變化,即水滴與PTFE接觸起電量的變化,如圖2所示。隨著液滴數的增加,每滴水接觸時產生的電信號越來越高(圖2中qc),但分離時產生的電信號越來越低(圖2中qs),直到二者持平。這意味著,PTFE表面的負電荷在大量液滴依次與其接觸/分離後經歷了往復式累積並逐漸達到飽和的過程。另一方面,從PTFE表面的電勢分布圖上看,第一滴水只在滑動的起始階段向PTFE轉移負電荷,表明正電量飽和的水滴不再與PTFE發生電荷轉移;隨著液滴數的增加,負電勢從滑動路徑的上遊不斷向下遊拓展,且電勢變化率不斷減小,但在末端發生電勢反轉(即水滴滑過的PTFE末端表面帶正電)。通過研究滑動路徑長度、液滴高度、空氣溼度和聚合物材料類型等影響因素,我們將這種電勢反轉現象歸因於液固分離時殘留的帶正電的水合氫離子。據此,研究人員推測出了液滴-TENG的工作原理(圖3),揭示了液固接觸起電量累積的漸飽和過程和固體表面的電勢分布規律。

圖2.大量水滴與PTFE接觸/分離產生的電流、電量和電勢分布。(a)靜電計記錄的電流信號。(b)累積電量漸飽和類方波曲線。圖中qc表示某一滴水接觸PTFE時產生的電量變化,qs表示分離時的電量變化。未飽和時,qc < qs;飽和之後,qc = qs。(c)qc,qs和

隨液滴數的變化。其中

= (qc - qs)/AA是滑動接觸面積,約0.5x9 cm2。(d)PTFE表面滑動路徑上電勢分布隨液滴數的變化規律。

圖3.液滴-TENG的工作原理。(a-d)起始階段:第一滴不帶電的水落到PTFE上,幾乎不產生接觸電信號(水滴在落點處和PTFE發生電荷轉移,因整體顯電中性,故銅電極不感應電荷);但會產生明顯的分離電信號(水滴離開PTFE表面,因落點處PTFE表面存在負電荷,銅電極相應地產生感應電荷,電子流向大地)。PTFE表面靜電荷主要分布在水滴落點附近。(e-h)未飽和階段:第10滴水落到PTFE上,產生較小的接觸電信號(因PTFE表面已有靜電荷,所以水滴中產生極化電荷,使得電子流向銅電極)和較大的分離電信號。PTFE表面負極性靜電荷主要分布在滑動路徑的上遊,正極性靜電荷分布在液固分離處(因殘留水合氫離子帶正電)。(i-l)飽和階段:第100滴水落到PTFE上,接觸電信號和分離電信號大小几乎相等,方向相反。水滴與表面電量已達飽和的PTFE之間幾乎不再發生接觸起電現象,電信號全部歸因於靜電感應現象。

為了探究液固接觸起電的電荷轉移機理,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泡-滴實驗」。首先將PTFE膜分別浸泡在超純水、氯化鈉鹽水(1 g/L)、鹽酸(pH 3)和氫氧化鈉(pH 11)溶液中,經自然乾燥後,向以上PTFE表面滴超純水,測量和比較產生的飽和電量以及表面電勢(圖4)。結果發現:

1. 泡過超純水的PTFE的表面電勢不低於泡過鹼溶液的樣品,這表明離子轉移並不是水-PTFE接觸起電的主導機理;

2. 泡過鹼溶液的PTFE依然能與超純水產生接觸起電現象,這表明電子轉移的作用不可忽略;

3. 轉移到PTFE表面的陰離子可能會阻礙其附近的水分子與PTFE發生電子轉移;

4. 將純水滴換成氯化鈉液滴或者酸鹼液滴與PTFE接觸/分離,飽和接觸起電量都降低,這再次驗證了電子轉移在水和PTFE接觸起電中的主導作用。

圖4.不同液滴和不同PTFE之間接觸起電量和電勢分布的比較圖。(a)超純水滴與水/鹽/酸/鹼處理過的PTFE接觸起電量的漸飽和類方波曲線比較圖。(b)滴水之前和滴水飽和之後,未處理和已處理過的PTFE表面的電勢分布比較圖。(c)DFT方法模擬的吸附了OH的PTFE和水分子的靜電勢能圖。(d)鹽水滴和PTFE的飽和接觸起電量與氯化鈉濃度的關係。(e)酸鹼水滴和PTFE的飽和接觸起電量與pH值的關係。

因此,水和PTFE接觸起電很可能是以電子轉移為主導產生的;而一般的液固接觸起電現象很可能歸因於電子轉移和離子轉移的雙重貢獻。鑑於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不同於雙電層模型的液固界面電荷分布模型——王氏雜化模型。該模型綜合考慮了電子轉移、離子化反應和範德華力的作用(圖5c)。例如:一種在摩擦序列表中傾向於帶負電的材料接觸到水溶液後,其部分位點會得電子並且吸引溶液中的陽離子吸附到其表面,還有部分位點會因範德華力的作用特異性吸附陰離子;如果固體材料在液體中有化學活性(比如SiO2和水),還需要考慮固體表面形成的離子化基團。該王氏雜化模型可以應用到液基-TENG和生物醫學領域的相關研究工作中。

圖5.液固界面電荷分布模型示意圖。(a)適用於導體或者電極化非導體的液固界面雙電層分布模型示意圖(例如電池中的電極和電解液)。(b)適用於離子化固體的液固界面雙電層模型示意圖(例如帶有羧基官能團的碳材料和電解液)。(c)考慮了電子轉移的液固界面王氏雜化模型示意圖(例如聚合物和水溶液)。

綜上,研究人員聚焦水滴和聚合物膜的接觸起電現象,通過探究累積電荷量的漸飽和過程,固體表面電勢分布的演化過程,對比分析了固體表面存在的離子對液固接觸起電的影響,證明電子轉移主導了水-PTFE接觸起電,並結合液固接觸起電中電子和離子的共同作用,提出了描述液固界面電荷分布的王氏雜化模型。該工作不僅證明了TENG可以作為「探針」研究界面電荷轉移問題,還會對新型水電技術以及涉及到液固界面的諸多科學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工作由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團隊以「Electron Transfer as a Liquid Droplet Contacting a Polymer Surface」為題在線發表在ACS Nano上。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相關焦點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實驗和理論都證實,獨特的N2-Zn-B2構型至關重要,其中Zn+(3d104s1)可以容納足夠的離域電子,從而為關鍵反應中間體產生合適的結合強度,並促進催化表面和ORR反應物之間的電荷轉移。而在其他過渡金屬對應物(例如M-B/N-C,M = Mn,Fe,Co,Ni和Cu)中未發現這種排斥作用。因此,所獲得的催化劑在鹼性和酸性介質中均表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ORR活性以及出色的長期穩定性。
  •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起電材料
    divAbstract 在這項研究中,利用離子輻照的方法,基於其有可控照射面積、可調節照射劑量和可均勻輻照等特性,通過核能損失和電子能損失來改變材料的分子結構。高速的輻射離子可以剪切聚合物材料的化學鍵,舊化學鍵斷裂而產生的大量自由基與運動離子結合,重新排列的形成了新的化學鍵和新的官能團,從而改變材料的起電性能。
  • Nature Materials:手性誘導鐵電聚合物弛豫特性
    比如,如果聚合物中分子鏈上具有鏡面不對稱碳原子,就會導致聚合物具有手性。2018年,Qing Wang教授課題組在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P(VDF-TrFE)中證明組分變化可以調控手性排列從而誘導形成準同型相界(MPB),將鐵電聚合壓電性能的記錄提升了近一倍(Nature562, 96 (2018))。
  • 摩擦起電與感應起電
    我們剛剛踏入電學世界的大門時,會遇到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能使物體帶電的兩種方式。那這兩種方式的起電原理是什麼呢?
  • 一篇《NC》回答你,疏水表面的水滴為什麼帶電?
    然而,帶電過程的根源和機制還沒有統一的理論解釋,其機理仍然是化學科學的研究前沿,對這些機制的進一步理解可以指導摩擦發電機、微流體和納米流體裝置的合理設計。當前已提出了多種機制來解釋與固/液/氣態疏水物接觸的水的帶電現象,可除了表面結合電子理論外,其他機理都假定常見的疏水表面在空氣中是電中性的。因此,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釋,例如為什麼水/疏水界面會帶電?
  • 醫用電子設備電快速瞬變脈衝群抗擾度測試模型
    抗擾度測試系統的原理,結合醫用電子設備的特性,建立醫用電子設備電快速瞬變脈衝群抗擾度測試模型,便於電子工程師根據模型有針對性的進行電快速瞬變脈衝群抗擾度設計。  本文將脈衝群抗擾度測試系統與醫用電子設備結合,根據醫用電子設備的特點建立脈衝群抗擾度測試模型,通過分析幹擾電流在測試模型中的路徑為電子工程師提供降低脈衝群抗擾的系統設計方法與思路。  1 脈衝群產生機理  一旦打開或關閉一個載流電路的接觸點,在接觸點之間可能發生電擊穿。
  • 關於摩擦起電
    兩種物體在摩擦時,各種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亦不相同,所以有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外的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質因缺少電子而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質因有多餘的電子而帶負電。 電子的這種轉移,因為不是電荷流動,所以會被稱之為「靜電」現象。人體靜電的電壓有時會高可達2萬伏左右,但是能量極低。
  • 關於摩擦起電
    兩種物體在摩擦時,各種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亦不相同,所以有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外的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質因缺少電子而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質因有多餘的電子而帶負電。電子的這種轉移,因為不是電荷流動,所以會被稱之為「靜電」現象。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這一研究首次利用厚度只有幾個納米的鐵電PVDF聚合物超薄膜作為隧道結的勢壘結構,發現了鐵電極化對隧穿電流的調控比超過1000%,為探索隧穿電子與極化耦合特性以及發展基於鐵電隧道結的新型電子器件提供了基礎。該研究工作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段純剛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教授Garcia合作完成。王建祿為論文通訊作者,田博博為論文第一作者。
  • 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很強的電致發光性能,應用於OLED仍有待突破
    目前,PPV(聚對苯乙炔)仍然是最受關注的一類發光聚合物,並且最有希望商業化。它具有很強的電致發光性能,由於有較高分子量可形成高質量的薄膜。目前已開發出許多PPV衍生物,沒有取代基的完全共軛聚合物呈不可溶的,一旦形成很難加工。
  • 超級電容器:基本原理、分類及電性能
    超級電容器儲能的基本原理是通過電解質和電解液之間界面上電荷分離形成的雙電層電容來貯存電能。圖2:不同儲存機制下雙電層電容循環伏安曲線及恆流放電曲線1.雙電層電容儲存機制雙電層效應是正、負電荷分離,分別在電極-電解質界面積累而形成。是活性碳、碳纖維、碳氈等碳材料超級電容器能量存儲的主要機制。雙電層效應的形成,主要是由電極表面高能導帶電子增加或者減少,引起界面側電解質溶液中正負電荷移動,用以平衡電極表面高能導帶電子變化帶來的電荷不平衡而形成。
  • 科學小實驗:摩擦起電的現象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電」的現象,比如某些東西之間反覆摩擦會形成「靜電」。今天小編就給你講講關於摩擦起電的那點事兒,讓孩子感受到「電」的可愛一面。原子核裡正電荷數量很難改變,而核外電子卻能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轉移到另一物體上,從而使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目改變。
  • 【介電弛豫專題】聚合物-水界面和鐵電陶瓷的介電弛豫現象
    介電弛豫現象是指電介質在外電場作用(或移去)後,從瞬時建立的極化狀態達到新的極化平衡態的過程。通過上一期推送,我們了解弛豫型鐵電材料,今天就讓我們了解下具有介電弛豫行為的殼聚糖冰-水凝膠材料和BaTiO3鐵電陶瓷吧!    下期預告:介電材料專題。
  • 復旦發明新型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
    、高分子及其先進複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教授課題組成功實現了一種新型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為可穿戴設備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組裝成「FUDAN」標識近年來,傳統的平面電子器件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與此同時,柔性、輕質、可穿戴電子設備受到了人們密切關注。目前,可穿戴電子設備已經廣泛應用於微電子、生物醫藥、運輸和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隨著可穿戴纖維狀能源器件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纖維狀發光器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雙電層電容器(EDLC)用電池平衡IC
    電力電子領域的發展近年來,以車載領域、工業設備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為中心,對電力電子技術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尤其在車載領域,受汽車尾氣排放法規的限制,「提升油耗性能」已被定位為重要的課題,各汽車廠家均大力開展對相關新技術的研究。
  • 金屬導體能否通過摩擦起電?
    如用玻璃棒跟絲綢摩擦,玻璃棒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玻璃棒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絲綢因得到電子而帶著等量的負電。用橡膠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毛皮帶正電,橡膠棒帶著等量的負電。第二,金屬之間摩擦或者金屬與別的物體摩擦是不能起電的!
  • 夏永姚綜述:超級電容器的機理、 材料、系統、表徵及應用
    圖1  綜述概覽圖2  超級電容器電荷存儲機理超級電容器的能量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儲存:基於電極表面靜電累積作用形成的雙電層電容和基於快速可逆表面氧化還原反應的贗電容;(c) 插層贗電容電荷存儲機理3  超級電容器材料3.1 具有雙電層電容行為的碳材料眾所周知,碳材料由於其豐富易得,無毒,高比表面積,良好的電子導電性,高化學穩定性和寬工作溫度範圍而成為非常有前景的一種超級電容器材料
  • 分分合合、好生熱鬧的複合絮聚機理. I. 雙元聚合物 體系
    機理對比)的鋪墊,今天起開始推寫複合絮聚機理。它包括雙元聚合物絮聚、納米粒與微粒絮聚、局部阻斷、網絡絮聚等不同方式。由於篇幅的關係,也由於快要開學了準備時間不再那麼多的關係,擬對各種複合絮聚方式分開講解,今天先講雙元聚合物。建議大家在跟隨整個系列的講解過程中,多多體會我說的「分分合合,好生熱鬧」是不是還算恰當。       什麼是雙元聚合物絮聚呢?還是看圖識意最方便,一起來看圖1 吧。圖1. 雙元聚合物絮聚機理示意圖(M.
  • 析氧反應雙功能機理的光譜和電子動力學證據
    析氧反應雙功能機理的光譜和電子動力學證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5:16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胡喜樂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北京工商大學《JMST》:良好電荷屏蔽的原位電聚複合防護塗層
    此外,將導電聚合物原位形成防護塗層,以發揮物理屏蔽與陽極保護的雙重作用,可有效減緩金屬基底在苛性條件下的腐蝕。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單一的電聚層仍存在結構疏鬆、與基體黏附強度低、易被還原而喪失緩蝕性能等弊端,難以提供長效的防護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有效提高導電聚合物塗層的保護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