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新方向?復旦發明新型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

2021-01-19 復旦大學校友會

轉載自復旦新聞文化網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分子及其先進複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教授課題組成功實現了一種新型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為可穿戴設備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2015年3月23日,部分成果以「A colour-tunable, weavable fibre-shaped polymer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為題發表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雜誌(2014年影響因子為29.96)上。論文第一作者為2014級轉博生張智濤,他在彭慧勝課題組已發表學術論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有7篇,包括1篇Nature Photonics、2篇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篇Advanced Materials、1篇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和1篇Small。


文章得到三位審稿人一致高度評價,認為「很多年來,人們一直渴望發展出可穿戴的發光纖維但沒有得到」(「For many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light emitting fibers that can be integrated in textiles」),將此視為「國際上第一次實現」(「the first time it is achieved」),是一項「突破性進展」(「breakthoughs」)。


3月17日,Nature出版社發來賀信。每周二,Nature研究期刊會對即將發表的論文進行新聞發布,其中一些特別重要的工作將作為亮點介紹,這篇論文被Nature出版社以「Photonics: Step forward for light-emitting textiles」為題進行亮點介紹。Nature Photonics同時還發表專題評述(News & Views article),國際著名科學家Henk J. Bolink教授認為此項研究「對於滿足可集成織物的發光纖維是一個巨大進步」(「is a major step forward in the preparation of light-emitting fibres that suit integration with woven fabrics」)。


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組裝成「FUDAN」標識


近年來,傳統的平面電子器件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與此同時,柔性、輕質、可穿戴電子設備受到了人們密切關注。目前,可穿戴電子設備已經廣泛應用於微電子、生物醫藥、運輸和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隨著可穿戴纖維狀能源器件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纖維狀發光器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一迫切需求,彭慧勝教授團隊經過三年多的潛心研究,通過低成本的溶液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課題組首先在鋼絲上均勻吸附氧化鋅納米粒子和聚合物發光層,然後在聚合物層外表面均勻纏繞上一層高導電性的取向碳納米管薄膜作為透明電極,即可得到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


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組裝成A,然後可以選擇性地點亮其中任何一部分


傳統的發光器件主要包括有機小分子發光二極體和聚合物發光二極體。與發光二極體相比,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發光機理不同,使其具有一些獨特的優點,如較低的操作電壓、較高的電子/光子轉換效率和較高的功率效率等。更加重要的是,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不需要較低功函數的材料作為陰極,這些低功函數的電極材料往往在空氣中不穩定。同時,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中的發光聚合物層可以原位產生PIN結,有利於電子和空穴從兩極注入發光。因此,相比有機發光二極體,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對電極材料表面的粗糙度要求較低,有利於大規模生產。目前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的最高亮度達到609 cd/m2,其突出特點是可以360度發光。同時,通過把不同顏色的發光聚合物集成到一根纖維上,可以實現在一根纖維上同時發出不同顏色的光。這些發光纖維顯示出良好的柔性和可編織性能,可以編成柔性的織物和各種圖案。更加有趣的是,通過將不同顏色的纖維組合在一起,通過控制發光纖維的亮度比,可以實現複合光顏色的有效調控。


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可以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這項研究為可穿戴纖維狀發光器件的發展指出了一個富有前景的新方向,未來將進一步提高器件性能,並實現連續生產,為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奠定基礎。


據悉,彭慧勝教授課題組主要研究可穿戴纖維狀能源材料與器件,迄今發表研究論文120多篇,其中50多篇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 Mater和Phys Rev Lett這6個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成果2次被Science、5次被Nature、9次被Nature子刊以「研究亮點」等專題報導,2次被Nature集團評為月度「亞太地區十大研究亮點」,4次被Angew Chem Int Ed舉行專題新聞發布。獲得國際國內發明專利52項,其中33項專利技術實現了轉讓。


Z. T. Zhang, K. P. Guo, Y. M. Li, X. Y. Li, G. Z. Guan, H. P. Li, Y. F. Luo, F. Y. Zhao, Q. Zhang, B. Wei, Q. B. Pei, H. S. Peng*, 「A colour-tunable, weaveable fibre-shaped polymer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 Nature Photonics, DOI: 10.1038/nphoton.2015.37 (2015).


相關焦點

  • 中國研製出柔性可拉伸電容器 解決可穿戴智能設備難題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和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教授團隊日前研製出世界首個可拉伸的線狀超級電容器。柔性可穿戴智能設備是當今電子產品的主流發展方向,這種可拉伸的彈性電容器將成為其重要部件。,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是當今電子產品的主流發展方向。
  • 研究開發新型材料,以汗水助力可穿戴
    研究開發新型材料,以汗水助力可穿戴 2021-01-06 13: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民晚報》:探訪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納米狀態下,某種聚合物的新排列組合,可能帶來通訊產業的一場革命……這是記者新年伊始探訪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聽到的、見到的故事,它位於復旦江灣校區的化學—高分子樓內。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新型柔性可穿戴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導讀柔性和自供電,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的技術前沿和發展方向。最近,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提高柔性可穿戴設備中熱電發電機的性能和效率,採用EGaIn 液態金屬互連線連接溫差電元件,這些互連線不僅電阻很低,還具有拉伸和自我修復的特性。
  • 高度柔性的有機快閃記憶體:可用於電子紙張和可穿戴設備!
    儘管有機電子設備的研究初期顯得非常有前景,然而該領域的整體進展已經遠遠落後於薄膜電晶體(TFTs)或其他基於柔性材料的設備。這項技術一直以來就極具有挑戰性,特別是開發同時具有高度柔性和良好性能的快閃記憶體,原因主要是缺乏負責貫穿和阻擋電荷的柔性介電層。
  • 東華大學廖耀祖團隊:共軛微孔聚合物纖維狀柔性可穿戴儲能器件
    隨著人們對可穿戴智能電子產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柔性可穿戴式器件以其輕質、柔韌、靈活和高效等特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塊狀和薄膜器件相比,纖維狀儲能器件因其獨特的一維結構而表現出優異的柔軟性、可編織性、變形適應性和透氣導溼的特點,是最具潛能的儲能器件之一。然而,目前所製備的導電纖維材料通常難以滿足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機械性能兼具的要求,是該領域挑戰性研究課題之一。
  • 復旦大學研發新型材料 可製造太陽能纖維電池
    復旦大學研究人員最近成功研製出的取向碳納米管纖維,向研發完全纖維狀的能源系統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基於這一技術製造的新型太陽能纖維電池,使人類隨時隨地高效使用太陽能的夢想有望成為現實。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高分子科學系彭慧勝教授課題組新研製出的這種新型、柔性的纖維狀能源集成器件,可以製成一根根像頭髮絲一樣細的纖維狀太陽能電池,其直徑只有60-100微米(1毫米=1000微米)。
  • 實驗室的故事|走進復旦大學這間國家重點實驗室 見證神奇分子創造...
    ;納米狀態下,某種聚合物的新排列組合,可能帶來通訊產業的一場革命……這是記者新年伊始探訪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聽到的、見到的故事,它位於復旦江灣校區的化學—高分子樓內。何為聚合物?實驗室主任丁建東教授解答,在自然界,分子質量過萬甚至達到幾百萬的物質稱為高分子,也叫聚合物。隨著科學的發展,化學家們已經開始運用合成和分子組裝等手段,設計創造各類材料,進而將其多樣化的功能體現於不同的實際運用中。這就是聚合物分子工程。近現代的許多重要發明,人類的許多生產和生活物質,皆源於此。可以用「點石成金」或「化腐朽為神奇」,來形容聚合物工程。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打開APP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瑞爾特傳感器之家 發表於 2020-11-23 11:48:35   3、微型聲學傳感器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和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可穿戴式微型聲學傳感器,主要用於監聽人體心跳和其他健康指標。   此次研發的微型聲學傳感器的重量僅為0.01盎司(約為0.28克),整體包裹在表皮電子中。表皮電子能使傳感器更柔軟輕薄,貼合人體皮膚,近兩年被可穿戴醫用設備廣泛使用。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柔性纖維狀可編織電學器件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柔性纖維狀的電學器件,如纖維狀鋰離子電池、纖維狀太陽能電池、纖維狀記憶存儲器及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可以編織成各類織物,與人們日常穿戴結合起來,用於製備智能織物。碳納米管纖維,以其柔性、質輕、高導電及多級界面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柔性的導電電極。
  • 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
    (原標題: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圖 | 新型可穿戴電子設備研究者肖建亮(左)和張偉(右)有一次在食堂吃飯,他和張偉聊起柔性電子,兩人一拍即合,基於兩人多年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遂開始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研究。肖建亮說他想做一款對人體更友好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因為常見的可穿戴電子皮膚設備如 Apple Watch、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雖然有各自獨特的功能,但是多數存在價格昂貴、體驗感差、穿戴不舒服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圖 | 可在手腕上佩戴的電子皮膚該 「電子皮膚」 具有卓越的延展性、自癒合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它創可貼稍厚,加熱後就能貼到皮膚上。該團隊表示它還可以在任何方向上伸展 60%,並且不會破壞內部的電子設備。
  • 新型熱電裝置問世!可穿戴收集能量和自我修復
    熱電系統可利用溫差來發電,此前已有研究團隊將之應用於世界上最小的冰箱、燒火取電、甚至特殊的塗料。不過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則是由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們打造的一款「可穿戴式人體熱電收集」小裝置。除了能夠以戒指的形式從人身上收集能量,它甚至可在受損時實施自我修復。
  • 噴墨列印石墨烯實現太陽能可穿戴電子設備
    單層石墨烯(single-layer graphene, SLG)的發現和分離開闢了基礎科學的新體系,並實現了電子設備的體系結構和性能的變革。升級器件處理能力以及將大面積石墨烯與其他材料共沉積仍然是關鍵挑戰。
  • 適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基於織物的壓電能量收集器
    在本文中,展示了一種經濟高效,高吞吐量且高度集成的基於織物的可穿戴壓電能量採集器(fabric-WPEH)。織物-WPEH通過簡單的流延成型和熱壓工藝,具有鐵電聚合物,聚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P(VDF-TrFE)]和兩種導電織物的異質結構。製造過程將使得可以通過熱壓將單元設備直接應用於一般服裝,因為可以通過熱壓將圖形補丁粘貼到服裝上。
  • 柔性可穿戴器件的散熱問題被中國科學家解決了
    近年來,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發展迅速,其應用性廣、實用性強,因此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嶄露頭角,同時也成為科學界和工業界共同青睞的新興領域。此外,因為現代人們對於健康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可穿戴電子器件、柔性電子科技等研究在生命健康領域頗受歡迎,如智能手錶、運動手環、心臟起搏器等等,已經成為監護身體健康生物信號的重要護航者,具有非常廣闊的產業前景。
  • 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很強的電致發光性能,應用於OLED仍有待突破
    目前,PPV(聚對苯乙炔)仍然是最受關注的一類發光聚合物,並且最有希望商業化。它具有很強的電致發光性能,由於有較高分子量可形成高質量的薄膜。目前已開發出許多PPV衍生物,沒有取代基的完全共軛聚合物呈不可溶的,一旦形成很難加工。
  • 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薄膜超吸溼鞋墊可蒸發汗水,為可穿戴電子供電
    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薄膜超吸溼鞋墊可蒸發汗水,為可穿戴電子供電儘管大氣中的集水技術蓬勃發展,但在更廣闊的視野中進行了很少的嘗試-從汗液蒸發中吸收水分,這對人體舒適度和可穿戴電子設備具有重大影響。材料的再生可由自然陽光碟機動,使Co-SHM成為節能的吸溼劑。將Co-SHM整合到透氣防水的PTFE膜中,我們設計了新型的鞋墊,鞋襯和鞋墊,它們可以迅速吸收汗水中的水分以防止汗液積聚,從而為人們提供乾燥舒適的微氣候。此外,吸收的汗液可以通過基於Co-SHM的可穿戴式能量採集設備轉換為能量。收集的能量可以為發光二極體供電。這項工作在功能性服裝,鞋類和可穿戴電子產品領域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
  • 鋅二氧化錳「助力」可穿戴電子設備 4股望爆發
    隨著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興起,包括有機半導體薄膜電晶體在內的新技術紛紛湧現;但鑑於穩定性等局限性,其還無法應用於實際產品之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日前發表在《應用物理學快報》上的一篇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案,即採用鋅二氧化錳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