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復旦新聞文化網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分子及其先進複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教授課題組成功實現了一種新型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為可穿戴設備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2015年3月23日,部分成果以「A colour-tunable, weavable fibre-shaped polymer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為題發表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雜誌(2014年影響因子為29.96)上。論文第一作者為2014級轉博生張智濤,他在彭慧勝課題組已發表學術論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有7篇,包括1篇Nature Photonics、2篇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篇Advanced Materials、1篇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和1篇Small。
文章得到三位審稿人一致高度評價,認為「很多年來,人們一直渴望發展出可穿戴的發光纖維但沒有得到」(「For many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light emitting fibers that can be integrated in textiles」),將此視為「國際上第一次實現」(「the first time it is achieved」),是一項「突破性進展」(「breakthoughs」)。
3月17日,Nature出版社發來賀信。每周二,Nature研究期刊會對即將發表的論文進行新聞發布,其中一些特別重要的工作將作為亮點介紹,這篇論文被Nature出版社以「Photonics: Step forward for light-emitting textiles」為題進行亮點介紹。Nature Photonics同時還發表專題評述(News & Views article),國際著名科學家Henk J. Bolink教授認為此項研究「對於滿足可集成織物的發光纖維是一個巨大進步」(「is a major step forward in the preparation of light-emitting fibres that suit integration with woven fabrics」)。
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組裝成「FUDAN」標識
近年來,傳統的平面電子器件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與此同時,柔性、輕質、可穿戴電子設備受到了人們密切關注。目前,可穿戴電子設備已經廣泛應用於微電子、生物醫藥、運輸和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隨著可穿戴纖維狀能源器件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纖維狀發光器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一迫切需求,彭慧勝教授團隊經過三年多的潛心研究,通過低成本的溶液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課題組首先在鋼絲上均勻吸附氧化鋅納米粒子和聚合物發光層,然後在聚合物層外表面均勻纏繞上一層高導電性的取向碳納米管薄膜作為透明電極,即可得到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
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組裝成A,然後可以選擇性地點亮其中任何一部分
傳統的發光器件主要包括有機小分子發光二極體和聚合物發光二極體。與發光二極體相比,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發光機理不同,使其具有一些獨特的優點,如較低的操作電壓、較高的電子/光子轉換效率和較高的功率效率等。更加重要的是,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不需要較低功函數的材料作為陰極,這些低功函數的電極材料往往在空氣中不穩定。同時,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中的發光聚合物層可以原位產生PIN結,有利於電子和空穴從兩極注入發光。因此,相比有機發光二極體,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對電極材料表面的粗糙度要求較低,有利於大規模生產。目前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的最高亮度達到609 cd/m2,其突出特點是可以360度發光。同時,通過把不同顏色的發光聚合物集成到一根纖維上,可以實現在一根纖維上同時發出不同顏色的光。這些發光纖維顯示出良好的柔性和可編織性能,可以編成柔性的織物和各種圖案。更加有趣的是,通過將不同顏色的纖維組合在一起,通過控制發光纖維的亮度比,可以實現複合光顏色的有效調控。
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可以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這項研究為可穿戴纖維狀發光器件的發展指出了一個富有前景的新方向,未來將進一步提高器件性能,並實現連續生產,為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奠定基礎。
據悉,彭慧勝教授課題組主要研究可穿戴纖維狀能源材料與器件,迄今發表研究論文120多篇,其中50多篇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 Mater和Phys Rev Lett這6個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成果2次被Science、5次被Nature、9次被Nature子刊以「研究亮點」等專題報導,2次被Nature集團評為月度「亞太地區十大研究亮點」,4次被Angew Chem Int Ed舉行專題新聞發布。獲得國際國內發明專利52項,其中33項專利技術實現了轉讓。
Z. T. Zhang, K. P. Guo, Y. M. Li, X. Y. Li, G. Z. Guan, H. P. Li, Y. F. Luo, F. Y. Zhao, Q. Zhang, B. Wei, Q. B. Pei, H. S. Peng*, 「A colour-tunable, weaveable fibre-shaped polymer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 Nature Photonics, DOI: 10.1038/nphoton.2015.37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