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瑪拉普拉姆(Mamallapurm),又稱馬哈巴利普拉姆(Mahabalipuram),是位於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一座海港小鎮,距首府金奈(Chennai)約50公裡,車程只需兩個小時。
在帕拉瓦(Pallava)王朝時期(275-897),瑪瑪拉普拉姆是重要的海港,與中國保持著重要的海上貿易聯繫。瑪瑪拉普拉姆還是泰米爾藝術、建築與文學的重要中心,尤其以達羅毗荼式的廟宇建築和雕刻藝術著稱。這裡的海岸神廟、戰車神廟、阿諸那苦修巖壁石刻等建於7、8世紀的宗教建築群,於1984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稱號。
關於瑪瑪拉普拉姆這座城市的起源說法不一。多數人認為該地以7世紀帕拉瓦王朝的國王瑪瑪(Mamallan,意為偉大的摔跤手)命名,以紀念他主持建造了該城市獨特的印度教宗教建築。普拉姆(Puram)在梵語中「城市、地方」的意思,該地因此得名Mamallapuram,意為「瑪瑪蘭之地」。也有人認為該城市的起源與《毗溼奴往世書》中提到的一位叫摩訶缽利(Mahabali)的阿修羅王有關。這位明君犧牲自己而兌現諾言贈與毗溼奴的化身侏儒筏摩那(Vamana)三步之地,為了紀念他的慷慨守信,將他的國土稱為Mahabalipuram,意為「摩訶缽利之地」。
海岸神廟(Shore Temple)
根據傳說,瑪瑪拉普拉姆地區曾經有七座海岸神廟,又稱七寶塔。其中六處已經被海水淹沒,目前僅存一處,即這座著名的海岸神廟。 神廟是在8世紀由那羅新訶·瓦爾瑪二世(Narasimhavarman II)下令修建的,是泰米爾納德邦最早的獨立式石砌寺廟。
這座壯麗的雙塔海岸神廟就像一個由巖石雕鑿的拳頭一樣優雅地俯瞰大海,象徵著帕拉瓦建築的巔峰和帕拉瓦國王在航海事業方面的雄心抱負。它的規模雖小,卻展示了完美的比列和精湛的雕工。由於常年經歷海風侵襲和高溫氣候,石廟受侵蝕嚴重,但是外形依然優美,部分外部雕刻仍保持了千年前的精美。
這座海岸神廟即具有早期達羅毗荼廟宇的典型特點:石砌石廟,聖室呈規整的方形或矩形,聖室上部為四角錐形,整體廟宇布局呈院落式,外部圍繞院牆,材質以花崗巖為主。神廟上裝飾著複雜的淺浮雕,整塊的雕塑也隨處可見,散布在寺廟建築群中。
神廟所處的位置,使得日出的第一縷陽光落在了寺廟的主神溼婆身上。溼婆神殿的上方聳立著兩座寶塔,原始的林迦(溼婆生殖器崇拜的象徵)見證著日出和日落。在兩座溼婆神殿之間有一尊毗溼奴臥佛像。
五部戰車神廟(Five Rathas; Pancha Ratha)
五部戰車神廟由那羅新訶·瓦爾瑪一世(Narasimhavarman I)主持建造於7世紀。這五座廟,分別頌敬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般度族的五子和他們共同的妻子黑公主。五子中的雙生子無種和諧天共享一座寺廟,因此共計五處。每座廟都是由一塊單獨的巨石雕刻完成,風格各異,外壁由浮雕和壁畫裝飾,五座廟之間多為印度教傳統的大象、神牛南迪等雕像所裝飾。
神廟內部空間簡單,與外部精雕細琢形成強烈對比。」拉塔(Ratha)」在梵文中是戰車的意思,大概是指神廟的外形或作為諸神戰車的作用。這些「戰車」一直被埋在沙子裡,直到200年前才被英國人挖掘出來。
第一座」戰車「—— 德拉烏帕迪拉塔(Draupadi Ratha),在進門後的左側,以南印度小屋的形式呈現。
這裡供奉的是降魔女神杜爾迦(Durga),她站在一朵蓮花上,向外張望。一尊巨大的獅子雕像(杜爾迦的坐騎)守在外面。
之後便是最重要的般度的」戰車」—— 阿諸那拉塔(Arjuna Ratha),它供奉的是溼婆。它的壁柱、微型屋頂神殿和八邊形的小穹頂使其成為後來許多南印度教寺廟的範本。一尊巨大的公牛南迪雕塑(Nandi;溼婆的坐騎)矗立在後面。寺廟的外牆上有乘著南迪的溼婆和諸神的雕像。
桶狀屋頂的比瑪拉塔(Bhima Ratha)沒有完工,它北側缺失的柱廊就是證據。寺內是毗溼奴的神殿。
達摩拉塔(Dharmaraja Ratha)是最高的神廟,外形與阿諸那拉塔類似,但高出一層。外牆上的巨幅雕刻大部分都是神像,包括東面陰陽同體的Ardhanarishvara(一半溼婆,一半帕瓦蒂)。那羅新訶·瓦爾瑪一世國王的雕像則出現在南側的西端。
納庫拉薩哈德瓦拉塔(Nakula- Sahadeva Ratha),以兩位孿生的般度命名。它矗立在其他4座神廟的旁邊,供奉的是因陀羅( Indra)。旁邊的一尊實物大小的石象是印度最完美的大象雕塑之一。
進門後向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象的臀部,因此它也被稱為 Gajaprishthakara(大象的背影)。
阿諸那的苦修(Arjuna' s Penance)
阿諸那的苦修巖壁石刻,又叫「恆河降世」,是一處巨大巖壁上的大幅石雕,約30米長,15米高,完成於7世紀中期。
雕刻內容反映了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般度族的第三子阿周那為了求溼婆神賜予法寶而虔誠苦修的情景。巖壁還雕刻有溼婆神為防止恆河降入人間導致的洪水泛濫,散開發辮讓水流從發間緩緩流入人間的神話傳說。
中間的蛇形物(nagas)在石面形成一條裂縫,曾經充滿了水,代表恆河。左側的阿諸那(Arjuna)正在苦修(禁食而且單腿站立),這樣四臂溼婆就會賜予他最強大的武器。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一畫面展現的不是阿諸那,而是聖人巴基拉達姆(Bagiratha),他通過苦修獲得了溼婆的幫助,為大地帶來了恆河。
浮雕的上方是在矮人簇擁下的溼婆和飛仙,包括月神和太陽神,他們頭像的後面分別是月亮和太陽。在阿諸那的下面是一座供奉毗溼奴的神廟,傳說他是帕拉瓦君王的祖先。
此外,浮雕上還有許多雕刻精美的動物,包括一小群大象以及一隻貓在一群心懷感激的老鼠面前苦行,神聖而不乏詼諧。
瑪瑪拉普拉姆山(Mamallapuram Hill)
許多有趣的紀念碑都分布在城市西側布滿巖石的山上。步行走遍其中主要的景點大約需要1小時。山區從6點到18點對外開放,有兩個入口:北門在 West Raja St街上,南門緊鄰 Five Rathas Rd。
從北門進入,繼續向前,你會看到一塊巨大的圓石,它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克利須那神的圓球(Krishna' s Butterball)。它雖然是固定的,但看上去卻東倒西歪,岌岌可危,這是一個拍照的好地方。從此向北,從一些巖石中間穿過,來到三相神石窟寺( TrimurtiTemple),人們在這裡為榮耀的印度「三相神」中的每位都建造了一座神殿:梵天(左邊)、溼婆(中間)和毗溼奴(右邊)。繞到這塊巖石的後面,你能看到精美的象群以及一隻猴子和孔雀的雕塑。
回到克利須那神的圓球的南邊,你將看到由一整塊巖石雕刻而成的甘尼許拉塔(Ganesh Ratha)。它曾經是一座溼婆神廟,在原來的林迦被移走之後就變成了一座甘尼許的神殿(甘尼許是溼婆的兒子,象鼻神)。在它西南方的瓦拉哈曼達波(Varaha Mandapa)內有瑪瑪拉普拉姆最精美的石雕。左側的嵌板刻畫了毗溼奴的野豬化身瓦拉哈從海中舉起大地的場景。朝向外面的嵌板刻畫了毗溼奴的配偶拉克希米(Lashmi)和杜爾迦的形象,而右邊的嵌板則展現了毗溼奴化身八臂巨人Trivikrama戰勝魔王Bal的場景。
再往南一點兒,然後沿左側道路上行便可來到建於16世紀的 Raya Gopura,它可能是一座未完成的高大的寺廟門樓塔。沿著主路繼續向南到 Ramanuja Mandapa和瑪瑪拉普拉姆燈塔,站在燈塔上能俯瞰全城。在燈塔的西南方是 Mahishamardini Mandapa,它是根據《往世書》(公元5世紀的梵文故事)的敘述在巖石上雕刻而成。左側嵌板展示了毗溼奴睡臥在一條盤蛇上的畫面;右側的嵌板則刻畫杜爾迦騎乘雄獅殺死牛頭魔王 Mahisha的場景。在中央神殿內,Murugan被刻畫為坐在他的父母溼婆和帕瓦蒂之間。
瑪瑪拉普拉姆舞蹈節(Mamallapuram Dance of Festival)。
每年的12月下旬至次年的1月下旬,在這為期4周的舞蹈節上將展示來自印度全國的古典和民族舞蹈,屆時將在以雄偉的「阿諸那苦修」為背景的露天舞臺上舉辦許多演出。舞蹈包括Bharata Natyam(泰米爾納德邦)、Kuchipudi(安得拉邦)部落舞、卡塔利舞(Kathakali;喀拉拉邦戲劇);此外還有木偶劇和古典音樂劇演出。只有周五至周日演出。
從長途汽車站( bus stand; East Raja St)發車的線路有:開往金奈 T Nagar長途汽車總站的599路(27盧比;2小時;每天24班)和開往金奈CMBT的空調大巴568C路(周六和周日是588C路;85盧比;2小時),後者從早8點到晚21點,大約每小時班。去往金奈機場,乘坐515路汽車到 Tambaram(620-21:30;每30分鐘1班),然後從那裡轉乘計程車、機動三輪車或市郊火車即可到達。此外,每天還有9班客車從長途汽車站出發開往甘吉布勒姆(31盧比;2小時)。開往本地治裡的長途車505盧比;2小時)每半小時就有1班在 Kovalam Rd路和馬默勒布勒姆支路的交叉路口停車,位於市中心以北公裡處。
在長途車站、旅行社和酒店都能找到計程車。前往金奈的車費大約在1000到1200盧比之間,如果前往本地治裡則需要1500盧比。
你可以在南方鐵路訂票中心( Southern Railway Reservation Centre: 32 East Raja St, 2層;周一至周六;10:00-13.00和230~17:00;周日,8:00-14:00)預訂火車票。
參考:Lonely Planet,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