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讀心神探》裡的主角擅長「讀心術」,可以通過簡單甚至細微的肢體動作,看穿對方的心事以及欲隱瞞的事實,因此屢破奇案,這讓不少人誤認為學習心理學就是學習讀心術。而去年,一份基於80萬高中生的學科興趣調查顯示,在選擇理工方向的學生最喜愛的十大專業中,心理學位居第一。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新一代年輕人對心理學如此感興趣?心理學有哪些應用和作用?日前,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在《心理學為什麼有意思》的主題下,對學習心理學的意義如是總結:「進可探究人類的終極奧秘,退可幫助你理解自我、了解他人、獲得身心健康和幸福。」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
心理學為何受歡迎?社會越發達越富裕,人們越關心自己的內心世界
早在有文字記錄之初,人類就已經開始關注自身的心理活動,中國的先秦諸子、印度的佛教以及西方的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等,都對人類心理學有過種種論述。之後,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達爾文等許多科學家的重大發現,為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重要基礎。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這樣描述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有一個長久的過去,但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與其他科學相比,心理學還非常年輕,其作為一門科學只有百餘年的歷史,因為了解自己乃是人類迄今為止所面臨最具困難的挑戰。
科學的心理學到底研究什麼?作為《最強大腦》節目的「科學判官」,魏坤琳坦言很多人對心理學最大的一個誤解就是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精神病的,是專門研究人類的異常心理行為,這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科學的終極挑戰之一是意識和物質的關係,或者說是心智與大腦的關係,心理學恰恰是涉及終極問題的一個學科。
人類目前的科學探索大概分為7大門類,包括心理學、物理學、化學、數學、地球科學、社會科學和醫學,就全世界範圍而言,心理學已成為獨立支柱學科。雖說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小眾的學科,但在美國每年培養的博士生中,心理學的學生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可以說,當一個社會越發達越富裕,我們越關心自己內心的世界,更關心人的本質是什麼。」所以魏坤琳對去年高中生學科興趣調查的結果一點都不驚奇,這表明我國已經開始邁入更發達更富裕的社會的階段。
心理學的學科分類
梳理心理學的學科分類,魏坤琳大致將其列為兩大類:實驗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其中,實驗心理學還細分為認知神經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可以發現,在這一分類中,越往上越接近生物學,越往下越靠近社會人文,但所有的分支都需要以科學實驗來探究各自的問題。而用臨床心理學來預防及舒緩心理上的困擾、設計符合人認知的產品等需要利用心理學的原理,這些則屬於應用心理學的範疇。
*認知心理學:在決策進入意識之前10秒,大腦已替你做好了決定
魏坤琳以自己的專業為例,「認知心理學就是研究人腦是怎麼工作的,可以說是實驗心理學的核心所在。如果把人腦比喻成一臺計算機,如何攝取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輸出信息,這中間就有很多的心理過程,比如有邏輯思考、有語言、有情緒等等,大腦對這種心理活動的輸出,最終都是通過運動來表達,比如我在演講時是通過信息來影響聽者,這個信息是我的喉部肌肉在精確地控制,所以我能夠發出特定的聲音,把大腦裡組織的語句說出來,我也做了很多手勢,還有面部表情,這些都是肌肉活動。所以運動或動作是影響外部世界的唯一方式。」
認知心理學有個著名的研究實驗「雙眼競爭」,即是給觀察者雙眼呈現不同圖像,觀察者看到兩個輸入圖像交替出現的現象。其測試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記錄實驗過程中雙眼交替佔優的過程,對交替佔優的時間段給出分布圖,並通過計算競爭速率等參數對雙眼競爭情況給出評價。其評測參數可以反映受試者意識狀態或老年痴呆患者痴呆程度;並可作為診斷和評價雙相性精神障礙(俗稱躁鬱症)等疾病病情的輔助手段,其中知覺體驗的交替速率可能反映了人的清醒程度。雙眼競爭的研究已有近200年的歷史,至今仍是神經科學、心理學、生理學和臨床醫學中的研究熱點。
雙眼競爭是兩眼分別同時看近似或不同的圖片時,兩個視象通常不能融合而交替轉換的知覺現象
有人說自主意識其實是個幻覺,那麼認知心理學怎麼看?魏坤琳以實驗論證,要求測試者自己決定用左手還是右手的食指按一個鍵,在他按鍵做判斷的時候,會掃描他大腦各腦區的活動,在覺得做好用左手還是右手的決定之前,把這個時間記錄下來。「實驗中,我們發現在決策進入意識之前10秒,前額葉和頂葉的神經活動模式可以預測該決策,即在按鍵之前的10秒,你的大腦已經做好了決策,只是你不知道而已。這意味著很多時候我們做的決策可能是事後的感覺,我們有意識地給自己的行為找理由,給他人解釋,事實上你可能不是在騙別人,而是自己也被騙了。」
*發展心理學:預測孩子的後天能力,保持衰老過程中的心智能力
人的心理從出生開始一直到衰老,是個連續的過程,人們所有的能力、智力、知識等都在經歷畢生的發展。發展心理學則是研究人類成長發展過程的心理轉變,過去的學者把兒童心理學等同於發展心理學,原因是當時人類的平均壽命較短,很多人在30-40歲期間因為戰亂或疾病而離世。根據約翰· 桑託洛克的理論,在當時的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一般人的心理發展在成年以後就不再改變。不過,隨著人類的平均壽命增長,以及社會變得複雜化,心理學家開始發現人類在成年以後,心理狀況亦會繼續發展。所以,有關成年人及老年人心理發展的研究開始如雨後春荀的發表。之後,不少人開始以整全的角度來觀看人生的心理發展,成為了今日的畢生發展心理學。
對於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能否預測的問題,魏坤琳表示,除了智商外,心理學家會說還有別的因素比如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否樂觀,有沒有很好的自控力等,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問題。「小孩子的很多大腦特點可以預測他的未來。在過去幾年中,已經有過若干試圖利用無創腦成像技術進行預測的研究,其中有不少都是針對成人或兒童的學習和認知表現展開的。」魏坤琳舉例,大腦背側紋狀體體積較大的人會擁有更善於掌握電子遊戲技巧,而與之相對地,這個腦區受損的病人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大腦頂葉不對稱以及左側哈氏回的白質密度較高的人會擁有較好的外語學習能力;大腦右側額下回的活躍程度可以預測青少年在接下去幾個月中的語言學習能力;大腦右側海馬灰質較大的孩子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具有優勢。此外,在人類衰老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我們的心智能力,如何讓學習能力、記憶能力不要下降地太快,也是發展心理學要關心的問題。
小孩子的很多大腦特點可以預測他的未來
*社會心理學:網際網路時代,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更易受他人影響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有言,「我們人類首先存在於環境之中,我們不能脫離環境,環境塑造了我們,決定了我們的可能性」。如何評價、理解自我與他人的言行、思想邏輯?習以為常的認知,是否是傳統與風俗?是否適合用來評價外來者呢?最後,如果判斷錯誤怎麼辦?
魏坤琳指出,作為社會動物,人類的行為、想法、理念等都受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受其他人或是身邊人的行為影響。我們常會不假思索的模仿別人的穿衣風格、說話口吻,甚至會在模糊不清的時候否認自己的看法而去附和別人,社會心理學便是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及變化規律。魏坤琳展示了一個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電梯從眾實驗」,有一群人站在電梯裡,故意臉朝內背對著電梯門,只有一個孩子是真正的測試者,當他進入電梯後,發現所有人都面朝裡看著,他先是猶豫了一下,然後也慢慢地把身體轉過去,面朝裡站,這正反映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是如何受他人的影響。
魏坤琳特別強調,這在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更具意義,人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虛擬的社交網絡裡,我們的行為和思考有多少受到別人的影響?所有的影響都是好的嗎?它會如何影響社會的發展?這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一切並非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隨機而毫無方向的,基因給了我們無數的可能性,而環境卻使這一切可能性最終變成現實。」
電梯從眾實驗表明人的思維和行為會受他人影響
心理學有哪些應用?把產品設計得可靠易用需參考心理學原理
實驗心理學通過嚴謹、精巧的實驗,結合行為學、腦成像和腦刺激等方式,以探究各種各樣的心理學問題。而應用心理學則是藉助這些原理性的進展,應用到包括工業、工程、組織管理、市場消費、司法、環境等各個實際領域中。
以廣告為例,設計一個什麼樣的廣告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如果是化妝品廣告,吸引人的面孔是不是應該放在正中間?人們在看廣告的時候,他們的眼睛到底在看哪?魏坤琳指出,設計任何產品,包括航天產品、坦克、汽車,只要需要人機互動,就需要參考心理學的內容。如何把各種設備設計得可靠,易用,以實現人、機、環境三者之間的合理配合,即是工程心理學的研究範疇。「比如我們常用的微信,為何界面下方是四大分類?這就是從人的視覺角度來設計,多了會覺得太雜亂,而四個剛剛好。」
二戰期間,英國「蚊」式戰鬥轟炸機是所謂人性工程的開始,後來也叫工程心理學。當時風門在飛行員的左邊,著陸控制杆在右邊。結果,起飛的時候,飛行員只得從風門上騰出手來用左手把住轉向輪,這樣,會自己向回退,因而減少動力,而這時候恰好需要最大的動力。戰爭期間,有大量新型複雜軍事裝備在不斷開發之中,軍事服務機構及其合同籤訂方開始僱用心理學家,以協助使產品更符合人性的知覺及反應。他們重新設計了一些設備,以提高其儀錶盤的易讀性,使控制鈕的精調輕鬆易行,使必須進行的動作自然協調等等。在現代複雜的人機系統中,操作人員往往面對著幾十甚至幾百種不同功用的顯示器和控制器,若設計或安排不當,就容易發生誤讀和誤操作而導致重大事故。隨著經濟、科技、社會和文化迅速發展,這類應用心理學的前景日益廣闊。
二戰期間的英國「蚊」式戰鬥轟炸機
對於應用心理學重要分支之一的臨床心理學,魏坤琳認為這是大眾比較熟悉的心理學,即藉助心理測驗對病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評估,並通過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等途徑調整和解決個體的心理問題。臨床心理學目前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心理學分支,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也被稱為心理治療師。
認知科學為何漸受重視?心理學原理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等貢獻智慧
心理學有如此多的分類,為什麼北大心理學要叫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魏坤琳提出了這一有趣的問題,並從認知科學出發進行了解釋。認知科學是20世紀世界科學標誌性的新興研究門類,它作為探究人腦或心智工作機制的前沿性尖端學科,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在7大和認知科學相關的學科中,心理學、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位列前三位。
魏坤琳介紹,AlphaGo的設計者哈薩比斯,最初學的是計算機,後來他認為僅理解計算機的原理,並不能夠在人工智慧的領域大放異彩,於是,他在倫敦大學學院進行關於大腦海馬體和情景記憶的前沿學術研究,完成4年認知神經科學的學習後獲得了博士學位。
AlphaGo之父哈薩比斯(美聯社)
無論是行為經濟學奠基人之一的丹尼爾·卡尼曼,還是美國經濟學家理察·H·塞勒,其實都是用心理學的原理去研究經濟學,如理性人或者有限理性和決策等恰是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研究的問題,但他們拿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認知科學雖是在多學科交界面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科學,但已經得到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西方發達國家已把認知科學列入科學戰略計劃的重點項目。我國近年來也非常重視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的發展建設,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將「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列為我國科技長期發展規劃的八大前沿科學領域之一。在部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中,心理學和認知科學被歸入「一體兩翼」的框架布局下。
「在中國,約有1600萬精神類疾病的患者,這些都是和心理健康、腦健康有關的問題,因此我們期待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同時,魏坤琳指出,學習上的很多問題可能也和心理問題有關,如閱讀障礙、計算障礙、學習困難、注意力缺陷、情緒障礙等等,這些問題加在一起是個很高的比例。所以,心理學對社會發展十分重要,不僅能滿足促進國民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也能幫助建設全民終生學習型社會。
很多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人是用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來研究問題
心理學無處不在。年輕和衰老,遺忘和記憶,幸福和悲傷,心理疾病與精神治療——所有的好壞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日常生活的內容。這一切,雖有著人類的發展規律,但似乎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控,而我們卻不自知。心理學幫我們看到那隻「手」,讓我們活得更自由、更真實、更有意義。正如《這樣和世界相處》中所言,「真正影響我們的心裡和行為的不是『事實』,而是我們對事實的解釋。」
編輯:袁琭璐
責任編輯: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