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當北大教授、35歲走紅的魏坤琳:生活是苦,但努力真有用

2021-01-09 李家有喜

《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如期歸來,那個久未謀面的身影,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

一直以來,他身上標籤無數。有人稱他科學男神,有人叫他鐵面判官,有人說他是最帥教授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魏坤琳證明了一個道理,一個男人最性感的不是身體,而是大腦。

「我挑人的標準是實力要強、表現要穩。我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我深知埋沒人才會是我職業中最大的遺憾。」

一向霸氣的戚薇最終還是向魏坤琳作出了妥協。復活了自己心儀的選手,魏坤琳在現場開心得像個孩子。

有很多人詬病魏坤琳的較真,說他這個人太固執、不懂變通。面對網絡上的質疑,魏坤琳一貫表現得理性而沉著。

有一句話,他常常掛在嘴邊:「科學是評判的唯一標準」。

談到來到最強大腦的初衷,他這樣回答:

「我不是明星科學家,只是不留神做了大眾娛樂而已。

長年累月埋頭於實驗室的魏坤琳,對於外界有些許鈍感,從象牙塔走出來後的他,深刻領悟到科學家的職責不只是研發。

他可以選擇默默無聞、永遠不在媒體發聲,可他無法任由大家對於自己專業的誤解愈來愈深。

讓人們正視科學、崇尚科學,成為這個大男孩最深切的期冀,傳承本身便是一種匠心。

「我不是偶像,偶像必須去膜拜他,科學沒有膜拜,科學要有獨立思考的。如果趴在地上膜拜的話,就不要搞科學了。」

魏坤琳對科學是足夠虔誠的,與其說他克製冷靜,不如說他用自己身上的喧囂與爭議,守住真理。

相關焦點

  • 北大天才20歲哈佛讀博,31歲加州大學教授,34歲卻在法國意外離世
    詩人海子,寫出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優美詩句,卻在25歲那年臥軌自殺。詩人顧城,吟出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曠世名句,卻在37歲的時候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今天,小編要分享的故事主人公也是一位超級天才,他17歲考上北大,20歲哈佛讀博,26歲成美國名校助理教授,31歲被加州大學聘為終身教授,卻在34歲那年法國意外離世,讓人不禁扼腕嘆息,他就是馮奚喬,一枚世界物理學界原本冉冉升起的瑰麗星辰。
  • 北大教授魏坤琳回答:專業重要還是學校重要?給你更想要的回答!
    2020年的全國高考已經過去數日之久,再過幾天各個省份的成績相繼公布,當成績下發之後,小夥伴們就要陷入報志願的困境之中,小編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北大教授魏坤琳對專業和學校的看法。首先,我們先簡單的了解一下魏坤琳教授。
  • 《最強大腦》魏坤琳的學霸人生
    大家認識魏坤琳,也並非偶然。早期江蘇衛視有一檔綜藝節目叫做《最強大腦》。他那一句經典的臺詞,讓我們記憶猶新:「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能夠到《最強大腦》上同臺競技的每一個人,都是記憶超人、智商超越常人。能夠給這些人做評委及點評的人,絕非等閒之輩。最近又傳出魏坤琳與製片人桑潔的緋聞。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 浙大27歲美女博導走紅:你不讀書,憑什麼過上想要的生活?
    從小就是「學霸體質」的她,5歲就上小學,10歲上初中,16歲參加高考。之後,又一路從浙大本科畢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畢業,從事博士後研究。如今,年紀輕輕,已當上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研究員、助理教授、博士導師。
  • 北大教授魏坤琳分享育兒乾貨:家長如何用科學方法培養聰明孩子
    在很多家長眼中,注重孩子腦開發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當然不是,在魏坤琳教授看來,讀書、學習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的「開發」著孩子的大腦。 其實,影響孩子聰明的因素有很多,魏坤琳教授教授的觀點中就有答案。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惲之瑋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他,還有許晨陽、張偉、朱歆文、袁新意、劉若川、肖梁等數學家。
  • 17歲考入北大,28歲北大博導​,31歲成2020「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得者!
    歲的北大美女博導黃芊芊作為最年輕的獲獎者在現場這樣分享了自己科研路上的心路歷程對,你沒看錯,黃芊芊是31歲這麼年輕的美女竟有如此高的成就究竟有怎樣的傳奇故事?一起來看看~黃芊芊的高光時刻此次2020「科學探索獎」,共有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35歲以下6位,她以31歲成為其中最年輕的一位!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1956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並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的李政道年僅31歲,可以說非常年輕,並且當時還是中國國籍。在1961年,35歲的李政道受推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比43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顏寧還要年輕很多歲,可見美國對人才的渴望不是國內可比的,成就達到了,再年輕也會受到科學院的承認,也不怪李政道先生1962年加入了美國國籍。
  • 又一北大博士學霸人設崩塌,魏坤琳知網無論文,製片人桑潔刪微博
    而最近又有一位明星學霸人設崩塌,更讓網友質疑娛樂圈的學霸人設明星們。而今天要說的就是,在《最強大腦》中擔任評委的魏坤琳,因為在這幾年綜藝節目中表現良好,言辭犀利,被很多觀眾視為偶像,因此也在網絡上走紅出名。魏坤琳在節目中表現出的睿智犀利,也讓許多觀眾喜歡他,認為他非常有魅力。
  • 中科院的「掃地僧」:31歲考研遭嘲笑,54歲成院士
    在大家的印象中,中科院院士都是白髮蒼蒼、很有威望的老學者形象。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李小文院士就是其中之一。他看起來有些「土」,但實力不俗,是遙感領域的頂尖學者,是幾何光學的創始人,在國外內都享有盛譽,不過因為低調的性格鮮為人知。李小文院士就是中科院裡的「掃地僧」,他的走紅純屬「意外」。
  • 《最強大腦》有教授魏坤琳,有新任腦王,他的地位卻無人能代替
    《最強大腦》有教授魏坤琳,有新任腦王,他的地位卻無人能代替文/遲慕相信很多朋友也和小編一樣喜歡看《最強大腦》,這個綜藝與其他的搞笑綜藝與眾不同,因為在這裡面都是一些極具天賦並且刻苦努力的人,不看《最強大腦
  • 魏坤琳:變聰明這件事 努力比智商分數更重要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愛貝睿兒童實驗室主任魏坤琳想對家長說,關於智力這件事,你要讓孩子相信,努力最重要,智商分數不重要。孩子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會改變他大腦的樣子。   在他近日出版的新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中,Dr.魏從腦科學入手,教你根據孩子大腦的發育規律,發展孩子相應的能力。如果家長多了解些相關知識,也許能早點調整早教策略。
  • 28歲北大女博士成博導
    抓住讀書的機會,不讓人生後悔(來源:富書 (ID:kolfrc),作者:喬巴)01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暗中標著價格最近,「28歲北大女博士獲聘名校教授」的消息在網絡上不脛而走,引發強烈關注。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宣布,出生於1991年的北大博士李琳於今年7月起任該學院教授,並擔任博士生導師。同時提供的還有220萬的安家費和90萬的年薪。消息傳出後,網友先是一陣驚呼,後又是一邊倒的贊同。網友們評價:「比我美貌,還比我有才華。」
  • 隕落的天才馮奚喬:17歲考入北大,被大10歲女友拒絕後從高樓跳下
    不過,對於北大學子的了解,以及個別學子了解,我們肯定是少之又少的。他是北大天才,曾以17歲意氣風發的年紀進入北大,但是他的個人生活,以及最後遭遇卻是讓人無比痛心的,他就是馮奚喬,一個來自於上世紀的苦命天才。然而,關於馮奚喬的一切,還要從他的少年時代開始說起。
  • 狂言「懶得考清華北大」的16歲女孩,最終成績是多少分?
    狂言「懶得考清華北大」的16歲女孩,最終成績是多少分?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方法。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沒文化只能幹些粗活累活。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考驗,跨過了這道坎,前面的路就平坦了很多。
  • 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
    沒錯,就是那個18歲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金牌,35歲捧起「科學界奧斯卡獎」、成為MIT終身教授的北大數學學神惲之瑋。 這是為了紀念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而設立的獎項,只頒發給32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2006年,知名華人數學家陶哲軒也拿到了這個獎。 獲獎的惲之瑋,很快就成了斯坦福數學系的助理教授。 5年之後,時任耶魯大學教授的惲之瑋,與合作者張偉一起,拿到了美國「科學突破獎」中面向年輕學者的「新視野數學獎」。
  • 北大哲學系是長壽俱樂部:85歲以上教授超20人
    北大哲學系在北大有了一個有趣的別稱——「長壽俱樂部」。北大哲學系的教授中,90歲以上的就有十餘人,85歲以上的更是超過20人,佔知名教授近半數,去世的哲學大師中高壽者也不少。系主任王博稱之為哲學系「一大驕傲」。  93歲的楊辛教授謙虛地說自己在系裡年齡只排第二,排第一的是94歲的張世英教授。
  • 北大校花王延軼:嫁給大14歲導師,29歲成教授,8年後進正廳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一位相當優秀的女性,她19歲考入北大,23歲進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攻讀碩士,26歲進入武大攻讀博士,29歲就成為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在37歲那年,就成為正廳級幹部。
  • 薛其坤:三戰考研讀博七年,35歲成教授,成功留給有準備的人
    薛其坤35歲晉級成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很多人會稱讚他年輕有為,但很少人看到他背後所付出的辛酸努力。他所熬過的漫漫長夜,旁人永遠無法體味真切,也沒有人會看到他當年的熱血,如何讓自己從一個&34;實現逆襲,迎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