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繼續給大家連載20年前解放軍出版社的專著《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1957年前蘇聯率先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美國緊隨其後,開始對航天技術進行廣泛研究和試驗。1958年12月,美國就發射了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斯科爾。1963年,又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實用型通信衛星辛康1號。之後,便開始制訂通信衛星發展的遠景規劃。
1965年,發射了第一代國防通信衛星I系列中的第一顆星,到1968年共發射了26顆衛星。1971年開始執行第二代通信衛星的發射計劃,到1989年底共發射了16顆星。第三代國防通信衛星是從1982年開始發射的,計劃發射14顆星,總費用25億美元,擬於80年代末之前全部替代第二代通信衛星。第四代戰略戰術和中繼衛星軍事星(MILSTAR)是在國防部主持下三軍聯合研製的新一代高性能通信衛星,計劃90年代初開始發射,共發射8顆星。此外,美國海軍由於全球遠洋作戰,所以從1978年開始自行發射艦隊通信衛星,到1989年共發射8顆。1984年開始,還向美國休斯公司租用了4顆通信衛星。
除美國外,擁有通信衛星的國家還有前蘇聯、英國、法國和北約等,其中,前蘇聯發射了閃電、虹、地平線和螢光屏等通信衛星約200顆,同時還發射了數十顆戰術通信衛星。英國是天網系列軍用通信衛星,法國電信系列通信衛星,北約發射的通信衛星稱為納託。目前,全世界已發射了大約700顆通信衛星,其中地球靜止軌道衛星200多顆,除美國、英國外,其他國家的通信衛星多是軍民合用的衛星。通信衛星承擔了三分之二的洲際通信業務和幾乎全部的洲際電視轉播。衛星通信已經佔軍事通信總量的80%,成為各國軍隊平時和戰時通信的主要方式。
衛星通信系統主要是由衛星和地面終端站組成,其工作原理和一般的無線電通信原理沒有根本的區別。衛星是一個運行於35800公裡赤道上空的運載平臺,上面裝有無線電接收和發射天線、頻率轉發器和電源。地面終端站可以固定在陸地,也可以由艦艇、飛機或坦克裝甲車輛攜載,還可以由單兵背負,當然必須備有無線電發射和接收天線等裝置。
美國的通信衛星一般重500-900公斤,工作壽命為5-10年,工作頻率通常為超高頻和特高頻。前蘇聯的通信衛星工作壽命短,通常為1-3年,所以發射的衛星數量很多。有時為了對某個熱點地區進行監視和通信,還需要發射一些戰術通信衛星,這類衛星的重量很輕,只有40公斤左右,衛星軌道高度只有1400公裡,工作頻率多為甚高頻和特高頻。
利用衛星進行通信和一般的無線電通信相比具有哪些革命性的變化呢?衛星覆蓋範圍大,通信距離遠,這是任何常規無線電通信方式所不及的。在常規的通信方式中,人們總是希望把通信天線架得高一些,因為那樣會增大通信距離和擴展通信的覆蓋範圍。但是這種努力是有限的,即便是把天線裝到飛機上也只有1萬多米高,還是難以進行全球性不間斷地戰略通信。
如果把衛星發射到赤道上空35860公裡的高度上,使衛星運轉的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保持一致,並使衛星的運轉周期正好等於地球自轉周期(24小時),那麼,地球與衛星便可始終保持一種相對靜止和同步運行的狀態。這樣,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天線波束就可覆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面積,如果在赤道上空等距部署三顆通信衛星便能夠提供全球不間斷地通信。
美國就是利用這樣的工作原理將它的通信衛星分別部署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地球同步衛星其實就是一個升高了的微波中繼和接力站,它負責接收從地面、海上、空中或其他衛星上發來的無線電信號,經過轉發器將信號放大之後再用另一個頻率轉發出去,供這類終端站接收。
1996年第26屆奧運會期間,中央電視臺首次租用24小時開通的POR180國際衛星線路,在美國亞特蘭大和中國北京之間,開通了兩地互傳聲音和圖像畫面的《親人熱線》和《體育沙龍》等節目,並現場直播了500多個小時的體育比賽等電視節目。兩地雖然相距萬裡之遙,但卻能夠同時進行交談並欣賞精彩的電視圖像,這不能不說是現代通信技術的一次巨大革命。
衛星通信容量大,傳輸頻帶寬、質量高,通信穩定可靠。通信容量大小是衡量通信效能的關鍵性指標。常規的無線電或有線電通信方式,就象是單車道、雙車道或三車道的公路那樣,經常塞車,擁擠不堪,效率低下。衛星通信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好像是幾十條、上百條、甚至上千條車道的高速公路,車輛、行人各行其道,幾乎不會發生什麼堵車或阻塞現象。
衛星通信一般採用1-10千兆赫的微波波段,所以頻率範圍非常寬,可提供成百上千、甚至數萬條話路,提供每秒幾十、甚至上百兆比的中高速數據通道,還可傳輸好幾路電視。由於衛星運行在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所以傳輸損耗小,電波傳播穩定,不受各通信點之間的通信距離、地形地貌或白天夜晚等天氣或自然條件的影響或限制。此外,衛星通信還具有良好的機動性能,軍艦、飛機、坦克和單兵都可在機動過程中利用衛星進行不間斷地實時通信。
——本文摘自《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第二部:C4ISR。第9章:軍事通信。P145
截稿至:1998年10月。 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