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北京坊保利國際影城觀影候場大廳裡站了30餘人,他們中既有轄區年過九旬的黨員,又有在職黨員,還有來自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2018級研究生黨支部的九零後學生。雖然身份各異,但他們胸前都佩戴著鮮亮的黨徽。通過大柵欄街道搭建平臺、企業參與公益、學校參與共建,在「紅色記憶·穿越時空的對話」主題系列活動中,三代黨員共同對話、觀影,開啟一場穿越幸福時差的旅程,接力初心,做好傳承。
90後牽手90後 穿越幸福時差
在大柵欄街道前門西河沿社區陳福茂家中,一場「穿越」70年的黨員對話開啟了。
「陳福茂爺爺,您好!我叫林瀧嶔,來自北工大,今年24歲。我剛剛轉正滿1個月。聽說您黨齡70年了,與共和國同齡,非常榮幸能見到您。」在大柵欄街道前門西河沿社區陳福茂家中一場「穿越」70年的黨員對話開啟了。同一天,23歲的大學生張意鳴對話的是大柵欄西街社區91歲的老黨員滿廣生,說到「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雖然年齡相差近70年,但是,兩代黨員都說,從舉起右手莊嚴宣誓那一刻,就將這兩個詞深深刻在了心裡。
學生黨員朱金城說:「老黨員的經歷就是國家發展的記錄,與他們走過的艱苦歲月相比,我們生活的時代太幸福了,感謝他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同時,我們也要做出自己的努力,為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據了解,參與到「紅色記憶·穿越時空的對話」的大學生有十餘人,均來自北京工業大學建規學院。據了解,北工大與大柵欄街道開展共建多年,為了深入不忘初心主題教育,感受祖國發展成就,7月,在大柵欄街道的積極籌備下,將地區黨員、學校和企業連結起來,開展了多層面、多視角的初心接力活動。
其中,活動採用「90後」與「80、90後」配對入戶訪談形式,即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大學生和社區中80、90歲老黨員共同對話。對話的老黨員由9個社區推薦,均是參與、見證國家發展的老黨員。老黨員的心聲還被學生們拍攝下來,在《魅力大柵欄》微信公眾號上推出,讓無法參與到活動中的學生、黨員、居民線上親歷採訪現場,並積極留言,獲得免費觀影機會。活動中,除社區高齡黨員和大學生黨員,在職黨員也參與其中。三代黨員從不同層面理解黨員的深刻含義,感受初心的力量。
提供專場觀影 企業「回家」做公益
入戶結束後,轄區老黨員代表們在北工大學生黨員和保利影院工作人員的攙扶下走進了放映廳,等待觀看影片《八子》。
煤市街東社區黨員志願者邱立興等待觀看影片《八子》。
煤市街東社區黨員志願者邱立興邊摸著座椅邊說:「我今年76歲了,很多年沒來電影院看過電影了,感謝保利影院為我們提供這麼好的機會。」
保利國際影城天安門店店長李旭感慨地說:「我們保利國際影城天安門店是北京坊商圈黨建首批『回家』企業之一,每月都會與街道組織開展公益觀影活動,反饋地區群眾。我們既是商圈黨建工作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今天,很高興參與此次紅色公益活動,近距離接觸老黨員和年輕黨員,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代表我們北京坊商圈企業,向社會展現優質的品牌形象。讓我們對於大柵欄、對北京坊更加有歸屬感。」
黨建引領搭臺 傳承初心使命
「作為黨建引領平臺,街道連接多方資源,讓大學生發揮紅色文化的媒介作用,讓學校與社區、社區與企業進行有效連結,同時對社會產生廣泛的教育和影響,這既是初心教育,更是初心傳承和使命擔當。」觀影現場,大柵欄街道工委書記李婕說道。
據了解,此次「紅色記憶·穿越時空的對話」活動是「坊間Yi家-北京坊商圈黨建打造計劃」項目中的系列活動。旨在通過虛擬線上家園和實體空間平臺的打造,讓企業和員工回歸大柵欄,發自內心的回家,從而建立熟人商圈,讓企業品牌和大柵欄文化交相輝映的留痕,打造有歸屬感的商圈生態,在黨組織的關照下找到初心,讓大柵欄成為更多人嚮往的符號。
商圈黨建工作是大柵欄街道區域化黨建工作的一部分,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大柵欄在西城區履行首都「四個中心」職能中承擔著特定的重要職責和使命,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責任重大。大柵欄街道黨建工作格局的形成,早在2010年就已初具規模。2010年,街道成立商業街區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2015年,街道進一步創新區域化黨建項目制運作模式,這些項目使企業資源和群眾需求之間實現無縫對接,2018年5月,街道工委成立了街道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吸納地區15家單位黨組織作為成員,翻開了街道牽頭、多方聯動、共建共治的黨建工作新篇章。
為進一步構建起商圈立體化、多元化黨建的工作新格局,2019年,大柵欄街道秉承「引領、凝聚、服務、共贏」的理念,積極吸納文化新地標——北京坊開展商圈黨建工作。旨在以服務為觸手,增強商圈內交流互動,提高區域資源整合力、人心凝聚力和區域認同感,為地區大黨建格局的豐富完善,增添新的探索路徑。整合和調動區域發展的優勢資源和積極因素,努力實現區域化黨助推街區發展的新格局。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