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於上世紀50年代,我們這代人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在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學校停了課。以後被分配上了初中,斷斷續續地讀了兩年書。16歲那年,我被分配到北京一家小工廠工作。當時工作條件很艱苦,但周圍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當年,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和渴望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工作之餘,大家聚在一起說說笑笑,過得也很開心。
2002年,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報名。攝:安旭東
到了70年代末期,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了,人們的觀念和追求也開始發生變化。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最大的追求莫過於對知識的渴望。當時在報紙上看到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通過勵志刻苦自學改變人生的有關報導,讓我很感慨,於是決心開始學習知識,爭取改變自己的後半生。那時國內掀起了第一波學習英語的熱潮,書店裡出現了關於英語學習的書籍。記得最為流行的是《英語900句》、《靈格風英語》。以後還有《許國璋英語》以及各種英語語法書等。當時在新華書店裡能夠看到的英語學習書,我幾乎都買回了家。
初學英語的時候,我有幸得到一位專業人士指點,說學英語一定要練習聽說,不能光看不說。可是當時廣播和電視中沒有英語教學節目,社會上沒有任何英語培訓班,練習聽說沒有今天這樣的條件。
一次突然得到消息,北京百貨大樓第二天要賣一批從香港進貨的錄音機。聽到這個消息,當天下午我就趕了過去,此時門前已經排起了上百人的長隊。百貨大樓的管理者很體諒排隊人們的辛苦,在晚上商店關門後,就讓人們進到店內等候。到了後半夜三、四點鐘的時候,店方又決定提前「放號」。因為這批錄音機還沒有到貨,商店只是先提前發號,待到貨後,拿到號的人就可以去交錢取貨。當我終於拿到那張購買錄音機的小票時,真是興奮之極。
不久,我終於拿到了期待已久的錄音機。這可以說是當時北京市場上出現的第一款錄音機,形狀和大小就像我們平時經常見到的蓋房用的磚頭,所以人們俗稱這款錄音機為「磚頭」。「磚頭」成為我學習英語練習聽說的得力助手。
一次,單位職工一起到八達嶺長城遊覽。在長城腳下,迎面遇到幾位外國遊客,他們用英語向我問路。意外之餘,沒有任何思考和準備,我同他們進行了簡單的交流。這一次開口是我第一次面對外國人的英語溝通。
一次偶然的機會,某國家機關因為工作需要,要招聘一名有一定英語基礎和溝通能力的年輕人,我有幸被推薦參加了英語面試。當時國家還沒有實行公務員考試,沒有想到我竟然通過得到錄用。
進入國家機關,有了更大的舞臺,工作上也經常有一些機會使用英語,這使我的英語水平繼續地得到提高。
幾年之後,我有機會被推薦參加國家教委組織的國家公派出國人員外語考試並順利通過。以後,國外一所名校派人來北京對推薦出國人員進行英語筆試和口語面試,我最終通過考核被派往該校進修學習。經過一年的學習,不僅學到了更多的知識,並取得了國外研究生學歷,而且也有了更多的機會用英語進行溝通,進一步提高了英語交流的能力。
回到國內後,我在工作舞臺上有了更多的機會實際使用英語。在一些國外同行前來單位進行業務洽談和交流過程中,以及單位派出人員赴國外交流和參見專業會議時,我可以用英語進行溝通並多次擔任翻譯角色,走訪過歐美和亞洲多個國家。以後,我又被推薦參加過英國駐華使館文化處組織的面試考核,獲得了英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英國幾個月進行學習和交流。
可以說,學習英語讓我走進了改變我後半生之路的大門,而那塊「磚頭」就是帶我走進這扇大門的一把鑰匙。儘管,這塊「磚頭」在陪伴我幾年後就被升級換代而淘汰,但它卻給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可以說,它不僅改變了我的人生,也見證了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的巨大變化。
本文作者1954年出生,2014年退休。退休前在國家開發銀行工作,從事金融投資工作。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餘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