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箭飛行了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偉大旅程。
按照此次的航行計劃,中國將會在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據悉,被送進預定軌道只是此次任務的第一步,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大約7個月之後,將會到達火星附近,然後進入環火軌道,並且在合適的時機開展著陸和巡視任務,從而進行更為詳細的火星科學探測。
據《環球時報》報導,我國的火星偵測計劃雖然起步晚,但是起點高、跨越大。從最初有此想法的時候就明確表示在國際上首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如果該目標能在此次行動中實施成功,那麼中國將會成為全世界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據了解火星首次任務一是為了突破火星的制動捕捉,獲得火星探測的科學數據。另外就是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另外此次發射「天問一號」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的工程應用發射,標誌著該型號的火箭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具備了執行國家重大航空任務的能力和條件。為了確保此次任務的圓滿成功,「胖五」也做了精心的準備。
根據發射任務的要求,「胖五」要在託舉探測器的情況下以每秒11.2公裡以上的速度前行,並且要準確的將其送進地火轉移軌道。而且此次它在國內首次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飛出了中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人類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和蘇聯的探測器成功登陸了火星,其中美國「海盜1號、2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唯一實現一次發射完成三大任務的探測器。儘管探測火星是一項十分高風險的嘗試,但仍讓很多國家趨之若鶩。
基於人類目前對火星的認知,它是距離地球最近且環境最為相似的星球。在現有的數據表明,火星主要是由矽酸鹽巖石構成,有類似於地球的巖石地表,擁有高山、平原等多種地形,另外火星的晝夜長短和四季變化和地球幾乎一模一樣。
因為火星和地球有著十分相似的環境,對於探索火星的技術也沒超出人類可實現的範圍之內,使得以後機器人或者人類駐守火星成為了可能。不過將火星改造成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是一個美好的想法,但是實施起來卻極其不容易。此項工程之浩大、成本之巨、技術要求之高都是難以想像的,甚至需要人類幾個世紀的辛苦鑽研才有可能實現。
為了拓展第二生存地,開發地球以外的生存空間,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有國家相繼開始探索火星,但是也只有極少數的國家實現了登陸火星表面的計劃。在中國「天問一號」發射之後,美國也計劃發射「火星-2020」攜帶「毅力」號火星車開啟火星之旅,除此之外,它還攜帶了世界第一架無人機,將會探索火星車無法到達的區域,到底哪個火星車會成為著陸火星的下一個太空飛行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