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紫鵲界梯田:無井無泵卻能「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無塘無庫、無井無泵,八萬畝梯田卻能「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解碼紫鵲界梯田(人民眼·灌溉工程遺產)

  本報記者 顏 珂 王雲娜

新化縣丫髻寨梯田水光粼粼。

  羅中山攝

  秋風像一隻溫柔的大手,摩挲著湘中雪峰山區這片名叫紫鵲界的山地。金黃是眼下當仁不讓的主色調,豐收的底色浸染山坡,梯田裡,稻浪起伏,谷穗飄香。遠道而來的遊客一撥接著一撥,只為在這一年中最佳的觀景時節,一睹紫鵲界梯田風採。

  雪峰山方圓數百裡,唯獨紫鵲界擁有大規模梯田。躲在景觀背後的是水的神奇——梯田對水極度依賴,可登上紫鵲界一座座山頭,你看不到一座水庫,也看不到一處塘壩。

  水與田的奇妙在這裡已延續了2000多年。考古發現,紫鵲界稻作文化最早可追溯至秦代。遠古先民在經年累月的實踐中發現了大自然的饋贈,由此開創了紫鵲界獨一無二的自流灌溉系統:不依靠外部水源,也沒有大型水利工程,僅僅憑藉山體土壤水的潤澤,連同因地制宜的簡易灌溉系統,支撐起約8萬畝梯田。

  千百年來,水對湖南省新化縣紫鵲界梯田的潤澤從未中斷。即便周邊地區旱情肆虐,當地村民卻很少因水而發愁。他們世代相傳一句話:「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2014年,國際灌排委員會首次評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紫鵲界梯田成功入選。

  隨著現代經濟大潮呼嘯而至,規模化耕種蔚然成風,安然千年的古老梯田,在傳統耕作比較效益低下的現實面前也突顯困境。當年,先民們篳路藍縷摸索出的人與自然相處之道,在今天是否仍然適用?紫鵲界正探求答案。

  神 奇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今年7月,新化全縣都在「喊渴」,280座水庫一度乾涸了82座,1.71萬口山塘有六成見底,惟有紫鵲界不著慌,「我們這兒幾乎沒為水發過愁」

  夏與秋的交替在湖南本就不太明顯,立秋過後,「秋老虎」依然在湖南大部分地方盤桓。可一上紫鵲界,暑意便立馬消解在習習涼風中。

  因為氣溫的緣故,山上的秋收要比山下晚半個月,但這並不妨礙村民奉石美對於豐年的期盼。梯田裡,稻穗壓彎了禾稈。「今年年景還不錯。」

  這裡是新化縣水車鎮紫鵲界村,奉石美大半輩子都守著自家的3畝多水田。田裡種的是一季稻,畝產衝頂了也就六七百斤,比不了山下動輒過千斤的高產田,奉石美卻也樂得自在,「我們這兒幾乎沒為水發過愁。」

  若是在幾個月前,這句話恐怕要遭山下人的白眼。今年7月,新化全縣都在「喊渴」。據水利部門統計,全縣280座水庫,一度乾涸了82座;全縣1.71萬口山塘,有3/5枯竭見底。事實上,因地處湖南有名的「衡邵乾旱走廊」,旱情就像一位不速之客,不時侵擾這個湘中農業大縣。

  但這一切似乎與紫鵲界無關。「天下大旱,此地有收」,老祖宗留下的諺語,有幾分神秘,更有幾分自豪。另一種更為誇張的說法是,山下越是乾旱,山上收成越好。有經驗的老農解釋道,因為不缺水,持續晴熱天氣會讓水溫升高,更有利於催苗增產。

  奉石美家的3畝多水田,被分成了40多丘田塊,長如帶,彎如月。最遠的一丘山路要走20多分鐘。

  40多丘田的灌溉就靠著3條主水槽。水順槽而下,在下遊複雜的水路中延宕開來,卻能精確流至最偏遠的那一丘。大部分水路是借田而過——上一級梯田的田埂處開個小口,水便流到下一級梯田。也有的繞田而過,那也只是依託田塊外側矮埂,用泥土砌成簡易的渠道作導引。當地人甚至不把這種渠道稱作水渠,而是取名水圳——跟江南水田灌區的深溝大渠相比,它們實在太小太簡易。

新化縣紫鵲界梯田秋收景象。

  羅中山攝

  順著一處主槽,我們執意往上,想看看水源到底在哪。沒膝的雜草和灌木傍著水路,爬了不到10分鐘,似乎就找到了答案:水流盡頭,一根塑料水管插在泥土中,山下的水流便從這裡汩汩流出。

  「即便走到山頂,你們也找不到想像中的水源。」一路隨行的羅中山笑著說。這位年過半百的水車鎮文化站站長,近20年來一直在向外推介紫鵲界,也曾無數次被問到這裡的奧妙。外地人常常瞪大眼睛反覆問著同樣的問題:「山上真的沒有水庫?」

  對這個問題,紫鵲界村護林員奉石林最有發言權。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巡山,路線在海拔500至1200米的山峰間起伏,腳板幾乎踏遍了山頭的每一塊土地,別說什麼水庫,就連南方山區灌溉常用的山塘,也很少碰見。

  可水源又似乎無處不在,從石頭縫裡迸出,從土壤中滲出。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個出水口,水量雖不大,卻像米篩的細孔,布滿山坡。「整個紫鵲界,就像一座『隱形的水庫』。」羅中山說。

  這也是紫鵲界梯田與其他梯田的最大不同:不依賴外部水源,僅僅靠著這座「隱形的水庫」,連同如毛細血管般的簡易水圳,潤澤8萬畝梯田。紫鵲界還流傳一句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

  雖無明確文字記載,但從紫鵲界周邊出土的實物推斷,梯田初墾年代應為秦漢時期,距今2200多年。先民們在大山中經年累月的探索,既為後人闢出延綿千年的生存之路,也留下了一座人類農耕文明的高峰。

  奧 妙

  沒有人說得清如今的灌溉水路何時形成。村民只知道老祖宗以水定田,才有了如今梯田的模樣。後人哪怕想在此基礎上多開墾幾畝,也無一成功。植被、巖石、土壤和耕作方式的精巧組合,支撐起獨一無二的自流灌溉系統

  無塘無庫,無井無泵,紫鵲界的灌溉水究竟從何而來?

  聶芳容,湖南省水利廳退休幹部,這位「眼尖」的老水利提了一個眾人從未深究的問題。當時正好水滿田疇,梯田水光粼粼。

  他首先想到的是植被。高處遠眺,紫鵲界滿目蔥蘢,綠色在山頂密集,仿佛圓形禮帽,緊扣在每一處山頭。林中細看,植被錯落,層次分明:最上層為松、柏、楓等喬木,枝繁葉茂;其次為山茶、紫荊等灌木,密織如麻;三層為厥草和落葉,鋪厚如被;四層為樹、草之根,盤根錯節。

  雨水被小心翼翼地接納。小雨只沾葉溼幹,水滴直打地面;中雨經樹枝和樹葉接納後成水滴下落,但無坡面漫流;暴雨經林草落葉接納後,均勻浸入土壤,地面有緩慢漫流,但無急流。

  茂密的植被成了梯田水源最好的涵養載體。據統計,紫鵲界的林田比例約為2∶1。可答案顯然不止這一個,否則便無法解釋:雪峰山區方圓數百裡,植被條件類似,為何唯獨紫鵲界能有梯田?

  通過實地探訪和翻閱資料,聶芳容試圖從紫鵲界地質結構中找尋線索。紫鵲界地質結構為花崗巖,整個山體好似一座花崗巖磐石,基巖完整無縫,如一塊不透水的「鍋底」,阻隔水源下滲。

  這與新化縣東部鄉鎮的石灰巖地質形成了鮮明對比。那裡的農民飽受乾旱之困,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石灰巖的滲漏性——水塘和小型水庫布滿山間,可不爭氣的底座「千瘡百孔」,難以存水是最大的煩惱。

  「在紫鵲界,水源無法下滲,就只能從四周的山體土壤中找尋出路。」聶芳容說。

  更多的奧妙便藏在土壤之中。走在紫鵲界山頭,隨手抓一把泥土手中搓揉,黏土落下,留下的都是沙粒。這種由花崗巖風化而形成的沙壤土,顆粒較粗,孔隙率較大,其獨特的含沙量,讓紫鵲界成為一座巨大的海綿體,既能最大限度地吸納雨水,又保證水流以適中的速度勻速流動。

  當地村民常常在外地人面前展示這樣的「魔術」——雨水豐沛時節,在土壤中隨便插一根水管,水便自流而出。

  據統計,紫鵲界梯田區域內,山體土壤最大儲水量為1200至1500萬立方米。專家測算,就算山上久旱無雨,只要持續時間不超過20天,用水一般無虞。

  植被、巖石和土壤的精巧組合,勾畫出紫鵲界自流灌溉水源的奇妙。

  先民們在經年累月的實踐中捕捉其中精要,並就此創立了與之相適的灌溉系統。「它說明我們的祖先在2000多年以前就懂得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資源的道理。」聶芳容說。

  先民們流傳下來的,還有獨特的耕作方式。

  在紫鵲界,古老的灌溉水路至今被村民們嚴格遵循。74歲的奉善文可以精確描述自家梯田附近每一處水源的澆灌範圍,「每一處水源大約可以管20級梯田。」「上水上灌、下水下灌、借田澆灌」的傳統在村民們之間約定俗成,許多灌區內常有的爭水糾紛,這裡幾乎不存在。

  沒有人說得清如今的灌溉水路何時形成。村民只知道老祖宗以水定田,才有了如今梯田的模樣。後人哪怕想在此基礎上多開墾幾畝,也無一成功。

  「田地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當年農業學大寨的時候,村裡都沒有開過新田。」奉善文說。

  這讓紫鵲界梯田又增添了幾分神秘。大自然的饋贈令村民們心存感激,也讓他們心存敬畏。

  同樣古老的耕作方式還有冬浸田。每年水稻收割過後,須放水浸田,直至第二年插秧。目的在於以田保水。灌溉水源雖綿綿不絕,可流量均衡,農閒時分若不保水,農忙時便不夠用。另外的用處在於保土。沙壤土如若沒了水的浸潤,極易乾裂。春耕時,開裂的田埂無法蓄水,老天也幫不上忙。

  村民們敬畏的對象自然也包括山林。

  在奉善文的記憶中,紫鵲界吃過教訓。大煉鋼鐵那幾年,山禿了,水也少了,水保不了田,田養不活人。此後數十年,誰要是亂砍樹,便要挨全村人的罰。上世紀60年代,紫鵲界村有人偷砍了十幾棵樹,被護林員看到,硬是罰了20多元。當時的糧站收稻穀,一斤也就1毛多錢。自那以後,再沒有人敢動山林的心思。

  人與自然的安然相處,延續著紫鵲界水與田的奇妙,其啟示意義至今仍未褪色。

  選 擇

  古老的梯田安然千年,卻在種田比較效益低下的現實面前突顯困境。現代經濟大潮衝擊著紫鵲界,它急需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

  紫鵲界最高峰丫髻寨,羅中山曾靠著一把砍刀披荊斬棘一路登頂。在那裡,他曾無數次按下快門,俯拍梯田全貌。他的照片中,藏著紫鵲界的歷史。

  鏡頭捕捉到的變化令人不安:秋收的金黃底色中,斑駁的雜草在增加,那代表著拋荒的梯田。

  守著旱澇保收的灌溉條件,農民為何捨得放下手中的耙犁?

  為摸清原因,羅中山挨家挨戶上門調研,結果令人無奈:梯田田塊小、有坡度,農機上不去,沒法機械化,比較效益低。「多種多虧,越種越虧。」

  這份無奈在奉石美的帳本上一覽無遺。2004年,種一畝梯田,種子、薄膜、化肥、農藥等加起來,成本約450元。稻穀若是收成好,可賣800元。然而,看護這畝田,用的是最傳統的「古法」——管水、插秧、除草、收割、拌禾都得親力親為,每天的工時費只有大約14元。

  背靠大山,面向梯田,奉石美的家就在山腰上。

  奉石美難忘那年冬天,他坐在門檻上,瞅著雪漫梯田,小時候父親帶他下田、把秧苗插得筆直的畫面又浮現在眼前。現實的選擇殘酷而糾結:繼續種糧,好日子看不到頭;撂下挑子,辜負了水和田。

  「精耕細作、看水護田,下的都是苦功夫,咋就這麼不值錢?」

  奉石美決定換個環境討生活。第二年開春,作別眷戀的土地,他在新化縣城找到一份運貨的活計,每月收入2000元,「同樣是幹活,當搬運工一月,抵得幹農活一年。」

  那時,青壯年外出打工,每天能賺60至100元。帳誰都會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山裡只剩下老弱病殘。

  對土地有感情的老人還在苦苦堅守,更多的人「偷工減料」——不耕地犁田只插秧,讓禾苗雜草同生長。實在沒工夫管的,乾脆就把田廢棄了。

  看到梯田難保,基層幹部曾想用處罰解決問題:每荒一畝田罰200元。可一些農民寧可挨罰也不種,或者改種玉米、紅薯,換著法子躲避罰款。

  「要是不想點辦法,紫鵲界梯田恐怕真的要消失了。」調研中,羅中山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擔憂。

  梯田拋荒直接破壞自流灌溉系統。高處的田荒了,低處借田澆灌的田自然就斷了水路。渠道同樣遭殃。看水管水、疏通水圳的活沒人幹,噴湧上千年的水源換了路線,失了蹤影,再往深山裡、土壤中尋源頭,也成了難事。

  「沙壤土天生需要水分涵養。梯田荒廢,水圳受損,水田變幹,開裂漏水,再想恢復成水田,需要好幾倍的水量。」當地一所中學的退休教師楊親福說。

  古老的梯田安然千年,卻在種田比較效益低下的現實面前突顯困境。先民們篳路藍縷摸索出的傳統之道仍否適用?歷史與現實在梯田裡對峙。

  出路在哪?紫鵲界想到了旅遊。

  早在2000年,北京師範大學一位教授途經紫鵲界,偶然發現梯田之美。在她的建議下,當地政府開始從旅遊的角度重新審視這方山水。

  山山水水不足奇,最美風景還在梯田。2004年,紫鵲界啟動景區申報,鎮裡給時任龍普村黨支部書記奉善文下了軍令狀:核心景區內沒種水稻的20畝梯田,必須在10天內恢復原樣!

  這20畝田,一半撂了荒,一半改種成玉米。彼時,玉米苗已長出了「鬍鬚」,水稻育秧也已誤了時日。時間緊得像在打仗,拔苗騰地,疏浚水圳都是火燒眉毛的事,奉善文甚至跑到隔壁縣挨家挨戶「討」起了水稻秧苗。

  村民的積極性卻出奇的高,群眾跟著幹部一起下地,沒一個嚷著要補償,沒一個伸手要工錢。「吃了大半輩子苦,大家盼的就是子孫後代過上好日子。旅遊是條新路,政府有決心,我們還有什麼話說?」奉善文說。

  2005年,紫鵲界梯田順利獲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現代經濟大潮衝擊著紫鵲界,它急需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

  出 路

  古老的生存之道從未過時,只要把梯田種好了,人人都能從旅遊受益。年輕人相信,他們的回歸將給這片土地帶來新的活力,「在我們這代人的努力下,紫鵲界將迎來最好的時代」

  塑料管的一頭扎進土裡,水流被導引至百米開外的水窖,再順勢往下,供養著山腰處一家名叫永幸的農家樂。在那裡,高峰時每天有50桌客人就餐,用於住宿的32張床位被擠得滿滿當當。

  紫鵲界村龍普片區,流淌千年的土壤水,從12年前開始用另一種方式滋養農家樂主人羅鐵平一家。這位愛笑的農家婦女有著湖南人典型的樸實與爽朗,一開口便稱讚旅遊開發的好處:「以前,我們這就是『鳥不拉屎』的地方。路都不通,誰會知道有梯田?」

  她也曾外出打工,一年辛辛苦苦能賺2萬多元,卻總感覺日子看不到頭。紫鵲界獲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第二年,她跟丈夫回家辦起了農家樂。

  這是景區內的第一家農家樂。生意在平淡中起步,但她吃得苦、耐得煩,加上公認的燒菜手藝,生意日漸紅火。

  這位精明的老闆還有著快人一步的嗅覺。趁著攀升的人氣,騰出幾間房,頭一個搞起了民宿。幾年後,老木屋變成了3層樓房,羅鐵平一口氣投了400多萬元,沒借一分錢,用的全是這些年的積累。

  旅遊鼓起了村民們的腰包。洗腳上岸的村民們像是闖進另一個陌生世界,那裡有從天而降的驚喜。

  奉石凡至今說不清幸福為何來得這麼突然。80年代分家,這個連說話都沒一句高腔的老實人被趕上了山,剩下的日子就像在苦熬。直到有一天,家門口修起了水泥路,又過了一陣,家對面建起了觀景臺。遊客扎堆,讚嘆梯田的壯美。

  日子就這樣起了變化。妻子在觀景臺賣起山貨,行情好時一天能賺500元。老屋改建後,有人主動上門承租,於是又多了每年5萬元的租金。

  對於那些遠離公路和核心景區的村民來說,旅遊開發就像開了一扇窗,他們扒在窗沿看看熱鬧,回頭又繼續原來的生活。抱怨聲隨之不脛而走:「我們種田,他們賺錢,這公平嗎?」

  摸著石頭過河的管理者發覺,旅遊思路再怎麼轉,也繞不開那層層疊疊的梯田。

  2016年起,新化縣從本就拮据的財政中每年拿出100萬元,補貼核心景區內的梯田耕種,每畝田每年500元。此外,根據旱化程度、恢復難度的不同,又對荒田開墾給予每畝800元、1200元和2000元的獎勵。目的,還是要讓村民們拾起耙犁和鋤頭。古老的生存之道並不過時——過去,它為這片土地供養了2000多年的口糧,如今,人們要靠它贏得更加富足的未來。

  就在2016年,在外漂泊了10多年的奉石美回到家鄉,同幾位村民合夥創辦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探索規模化種植。他們相信規模化經營是解決拋荒的可行之策,政府引導則給了他們新的底氣。

  機械無法施展,始終是梯田耕作的短板,可人工種植未必就沒有競爭力。吉寨村村主任羅教為找到了一條新路,由他帶頭的合作社選擇了一款適合在500米以上海拔種植的新品種,畝產500斤米,每斤能賣7元,每畝純利潤就有1000元。這款名叫「梯米」的優質稻米,口感軟糯香甜,深得市場青睞,去年就賣出5萬多斤。

  「如今的市場越來越講究生態與品質,關鍵看你能不能種出好東西。」羅教為說。

  管理者的思路也日漸廓清。水車鎮鎮長李勁透露,縣裡正在研究方案,打算拿出門票收入的一部分給老百姓分紅,建立起利益共享機制,「給群眾吃顆定心丸,只要把梯田種好了,人人都能從旅遊受益。」

  正在考慮的事項還包括農家樂與梯田爭水的隱憂。「山上的農家樂多了,灌溉梯田的水量很可能就不夠用,汙水處理也是個問題。」李勁說,可行的辦法是用更高品質的接待條件,吸引遊客到山下食宿,「首先應立足於保護,不能過度開發。」

  儘管還有難題待解,但在羅中山看來,認準一點總不會錯:「梯田始終是紫鵲界的魂與魄。」

  稻穗高高揚起後落下,撞擊著田埂上的木桶。木桶內,穀粒歡快地滾落。這是紫鵲界收割時節最常見的農活,當地人稱之為「拌禾」。奉玉輝弓著腰,不斷重複著這個古老的動作。3年前,這個曾在大城市打拼的「80後」小夥不顧父母反對,返鄉當起了種糧大戶。年輕人相信,他們的回歸將給這片土地帶來新的活力,「我有信心,在我們這代人的努力下,紫鵲界將迎來最好的時代。」

相關焦點

  • 解碼紫鵲界梯田(人民眼·灌溉工程遺產)
    千百年來,水對湖南省新化縣紫鵲界梯田的潤澤從未中斷。即便周邊地區旱情肆虐,當地村民卻很少因水而發愁。他們世代相傳一句話:「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2014年,國際灌排委員會首次評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紫鵲界梯田成功入選。 隨著現代經濟大潮呼嘯而至,規模化耕種蔚然成風,安然千年的古老梯田,在傳統耕作比較效益低下的現實面前也突顯困境。
  • 8萬畝紫鵲界梯田:被山上「福壽爹爹」祝福過的豐饒之地
    「山上住著福壽爹爹」,9月24日中午,難得晴日,奉光億家門前攤放著剛收上來的稻粒。他坐在龍奉山莊主人奉先啟家的廚房,一邊幫忙添火,一邊回答我的問題。我問他為何紫鵲界每年都能確保豐收,他給我的答案有些讓我意外,笑聲卻讓我相信他的真誠。 在新化水車鎮紫鵲界,山有多高,田就有多高。難得的是,每一寸稻田都能夠得到充足的灌溉用水。
  • 紫鵲界梯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
    新化紫鵲界梯田。 紅網時刻1月9日訊(記者 龍騰)「紫鵲界梯田密集,形態原始,阡陌縱橫,線條流暢,山高水長,板屋交錯,有『梯田王國』之美譽。」新化縣政府黨組成員、副縣級幹部曾朝輝介紹道,紫鵲界梯田起源於先秦,盛於宋明,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最早為苗瑤兩族祖先開創,是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瑤山地漁獵文化交融糅合的歷史遺存,是人與自然的偉大傑作。
  • 科技無界限,藝術無止境!大衛十一寫生營三大線路,秋日之旅
    湖南首個世界級5D影院觀影《魔法釉傳奇》就缺你,更有大型實景「黑石號」演藝特技秀,讓我們化身歷史見證者。特色行程三梯田景觀房生態山莊,享受紫鵲界梯田的全天美景日出、雲海、日落,只需推開窗戶,即可在雲霧仙境裡直觀紫鵲美景,極目遠眺還有層層疊疊的梯田景觀,夜幕降臨更有城間消失不見的星空
  • 你以為梯田都是灰撲撲、單調綠?那是你沒看過這些人間仙境般的梯田!
    「地無三裡平,天無三日晴」,農史學家李根蟠認為「當地居民在長期山地耕作過程中,首先創造了梯田這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可能性很大」。 但好在東南丘陵所涵蓋的區域足夠大,顏值不夠,內涵來湊,東南丘陵的梯田雖無天香國色,卻也足以配得上形容小家碧玉的「花容月貌」這個詞。
  • WFB無密封自控自吸泵工作原理
    WFB無密封自控自吸泵的工作原理是:水泵啟動前先在泵殼內灌滿水(或泵殼內自身存有水)。啟動後葉輪高速旋轉使葉輪槽道中的水流向渦殼,這時入口形成真空,使進水逆止門打開,吸入管內的空氣進入泵內,並經葉輪槽道到達外緣。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洗耳河畔的許由廟與巢父井
    溫湛《懷古詩》:『遜位當年事有無,河名洗耳應非誣。哲人早避重華位,流水空傳類面圖。已識明良能御世,豈緣饑溺不關吾。逍遙莫信蒙莊語,錯認高賢作隱徒。』」 洗耳者,乃典故名,典出於東漢·蔡邕《琴操·河間雜歌·箕山操》中。許由,字武仲,陽城槐裡人,是上古時代的一位高尚清節之士。相傳堯帝得知許由的賢德後,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於箕山下,農耕而食。
  • 莊浪梯田:隴原大地上的現代奇蹟,移動土石方可繞地球六圈半
    也許你聽過哈尼梯田,聽過紫鵲界梯田,卻不一定聽過莊浪梯田。美麗的梯田不單單屬於南方,它也屬於中國西北的黃土高原。一陣風颳過來,條狀的梯田像條條絲綢飄舉,這裡的山川坡也好像在經歷了無數創傷後,又重新活過來一般。莊浪梯田 攝影:盧清國 出鏡:西風瘦馬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有學者將梯田與長城媲美,說它們同是人造奇蹟。
  • 回頭看西南大旱被民間「預測」
    日前,由於中國雲南等地大旱,美國某機構六年前的一份報告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2004年,《中國青年報》曾經報導,美國國防部委託GBN公司完成的一份報告預測指出,2010年前後中國西南地區將出現大旱,對此,國內氣象專家稱,即使有此報告,不知以何為據,可信度有限(23日《新京報》)。
  • 乳化液泵的動畫演示工作原理
    乳化液泵的動畫演示工作原理 ,「10tog」   無錫一煤煤礦機械有限公司專業生產乳化液泵的動畫演示,型號齊全,低損耗,使用壽命長,耐腐蝕,歡迎來電諮詢!    乳化液泵的動畫演示該採煤方法工程效率高,安全性較高,不相關電氣設備和採掘人員的參與。
  • 中國最美十大梯田之一,四季都有奇觀風景,宛如人間仙境
    說起梯田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山坡上層層疊疊的田地,很有規格,很是漂亮,那你知道梯田是怎麼修建的嗎?梯田是在丘陵或山坡上,從高處向下修築的呈條狀或波浪狀的田地,梯田很會方便澆灌,在高處建個蓄水池,需要澆灌時把蓄水池的水放出就可以了;梯田的光照很是充足,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 深陷瘟疫的美國,千年大旱又來襲?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美國西部持續二十多年乾旱,可能正發展成為1200多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大旱。
  • 風雲雄霸天下:風雲合璧能打敗雄霸,為何在絕無神面前卻不堪一擊
    2002年播出的武俠電視劇《風雲雄霸天下》,可以說將武俠劇的高潮推向了一個小巔峰,不僅讓觀眾見證了一個大俠成長之路的艱辛,同時也讓人見證了武俠世界裡患難見真情的兄弟情誼。一個風雲合璧成就了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佳話,看過劇的人都應該知道,聶風和步驚雲的風雲合璧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雄霸。
  • 一機在手別無所求 索尼PHA-2解碼耳放評測
    【PConline 評測】在去年的10月份,索尼在中國正式發布了一款已經在海外上市了一年多的解碼耳放一體式產品PHA-1,隨後我們也對這個國行版本進行了評測,有不少網友都在吐槽:」PHA-2國外都上市了怎麼還來PHA-1?「。於是,在3月索尼在國內也順勢發布了PHA-2。而網友們要的PHA-2在此前也終於來到評測室。
  • 雲南哈尼梯田拍照攻略,含日出、日落、金銀藍梯田拍攝時間地點
    紅河哈尼梯田,現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總面積約100萬畝,僅元陽縣就有17萬畝。除了知名度最高的元陽梯田,紅河哈尼梯田還包括紅河梯田、金平梯田和綠春梯田。不過,通常意義上說的紅河哈尼梯田,都指的是名氣最大的元陽梯田。元陽梯田一共有四個景區:多依樹、老虎嘴、壩達和箐口,其中,老虎嘴因為塌方,暫時關閉。
  • 「無障礙天下」使者為無障愛奮鬥
    未來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劉佳佳 聶菲)「如何讓所有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平等地獲取信息,如何讓信息交流、信息服務更加便捷……青年一代應該扛下這『無障礙天下』的大任。『不讓一個人掉隊』,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消除信息交流的障礙,讓所有人都能共享信息革命所帶來的紅利,共享新時代科技與人文相融的溫暖。」
  •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王陽明意指一個人,若是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樹立志向,否則就只會一事無成;即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都是要靠著堅定的意志才能學有所成。生活中,人們也常說:一個人的志趣理想決定了他的高度。
  • 無油乾式真空泵的選型
    因此,乾式無油螺杆真空泵能抽除含有許多可凝性氣體及粉塵的氣體,是環境友好型、節能型真空泵。它比油封式機械真空泵、液環式真空泵、往復式真空泵等型號真空泵適用性更強。一, 乾式螺杆真空泵選型1、乾式螺杆真空泵在其工作壓力下,應能排走真空泵設備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全部氣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