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劉佳佳 聶菲)「如何讓所有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平等地獲取信息,如何讓信息交流、信息服務更加便捷……青年一代應該扛下這『無障礙天下』的大任。『不讓一個人掉隊』,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消除信息交流的障礙,讓所有人都能共享信息革命所帶來的紅利,共享新時代科技與人文相融的溫暖。」金秋九月,西子湖畔,我們驚喜地發現四位年輕人在激情澎湃地宣讀著倡議。他們是清華大學學生無障礙發展研究協會、中國青少年無障礙發展使團和浙江大學學生代表,他們在第15屆中國信息無障礙論壇暨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成果展示應用推廣會上向全國青少年發出了《做無障礙天下使者》的倡議。
《做無障礙天下使者》倡議現場(圖源主辦方)
新時代小康生活呼喚無障礙的「春天」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國務院《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頒布實施第八周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沒有殘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格外關心殘疾人特殊困難群體。9月17日,總書記在湖南考察與基層代表座談時,強調「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標誌,我們要高度重視。」習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如今,同樣擁有著對美好生活嚮往的8500萬殘疾人以平等、參與、共享的全新姿態,「邁步」在奔小康的幸福路上……
近年來,國家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政策密集出臺,《民法典》首次在國家基本法律中規定無障礙環境建設內容。目前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已進入城市的整體規劃、民生的全面保障、社會的全面參與的新階段。
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也在視頻寄語中深切表示,從事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同志們要多調研,帶著親人般的感情,到殘疾人身邊去傾聽,了解他們的願望和需求,制定最科學、最人性化的標準,推廣最好的設計。要通過典型示範,大力推進應用。
據記者了解,全國多地已經開始「無障礙」改造,從家庭無障礙改造到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從殘疾人專用輔具發展到通用設計,從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設施到無形的制度、行為習慣,從簡單改造到針對個體需求,進行個性化定製,讓無障礙輔助效果接近最大化。
「要打造全方位的人文無障礙生活圈。」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一直在為殘疾人群體「鼓與呼」。他倡導讓「無障礙」走向「無障愛」,讓社會更加充滿溫度,充滿「無限愛」。
播下無障礙文化的「種子」 讓無障愛事業薪火相傳
呂世明在此次活動上表示,「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融入新時代全面小康、城鄉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圖偉業,城鄉環境、信息交流、人文服務無障礙水平不斷提高,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得到普及,無障礙理念和意識更加深入人心,無障礙建設的社會動員力和參與度大大增強。」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全國殘聯積極凝聚多方社會資源,將無障礙發展理念推廣進社區、進家庭、進校園,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無障礙的「種子」,以此引起全社會更廣泛的關注,幫助行動或感知不便的群眾更平等地融入社會。
目前,幼兒園、中小學和高校一整套「普惠」體系在推進中國青少年更多了解和重視無障礙發展,推動通用無障礙發展理念的普及。幼兒園階段,開展體育活動《導盲犬》,練習閉眼向前走的動作,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小學階段,開展紅領巾人道主義進課堂,普及「平等、參與、共享」的殘疾人觀;中學階段,則是由北京四中、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等學校聯合成立中國青少年無障礙發展使團;大學階段,成立了「無障礙天下」使團,鼓勵全國青年學子做「無障礙天下」使者。
「如今的「無障礙」早已不是殘障群體的「專利」,已成為全社會所有人共享的「普惠」概念。」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孫一平表示,倡導無障礙的理念,應該樹立全民意識,使之成為社會所有成員參與社會生活、實現融合發展的民生所需、人心所向、社會所盼。
「要想發展無障礙環境建設,樹立全民意識,一定要增強無障礙文化自信,堅守無障礙文化責任,彰顯無障礙文化力量。」孫一平強調,無障礙文化的力量,具有強大的社會感召力和凝聚力,情系人民福祉。
「青年的使命就在於『天下』,『無障礙天下』的大任我們來接班!」在這次《做無障礙天下使者》倡議中,無障愛使團指出,「我們要做校園無障礙的宣傳者、普及者,關注校園信息無障礙建設,關注殘障學生的信息無障礙需求,推動增設信息無障礙開發課程,推進將信息無障礙列入通識教育,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無障礙理念,培養無障礙意識,讓『無障礙天下』從學生抓起。」
「無障愛」使者、清華大學學生無障礙發展研究協會學生俊彥告訴記者,無障礙與所有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我們使者希望通過我們的聲音激勵和感染更多高校、社會團體以及一切不了解或是對通用無障礙理念知之甚少的人們,讓所有人都能體會到無障礙的價值和魅力。
多元介入促發展 公民相融「奔」願景
無障礙環境建設方便所有需求人群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高校、研究機構、社會組織等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目前,面對規範、標準又適用的無障礙設施尚有缺失、管理機制和手段缺乏、殘疾人在信息獲取方面仍存在較大障礙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呂世明呼籲,為保障殘疾人信息獲取,電視新聞和節目應普及添加字幕或手語翻譯,並為此要制定相關國家標準,嚴格節目的驗收。
同時,他認為,教育部門應加大對既有校園無障礙的改造力度,提高新建校園設施的無障礙標準與數量和質量,儘快制定校園無障礙國家標準。文化和旅遊部門要提升文化影劇院和場館的無障礙環境。
孫一平提出我國的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設計師層面、施工團隊層面還需加大力度將無障礙理念融入,在設計之初制定「暢行」原則,通過樹立樣板、建立機制、加強監管等措施,保證無障礙設施實現專業性、需求性。
「中國城市、鄉村的無障礙環境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當前還沒有解決特殊人群無障礙出行的硬體建設問題,未來還需要解決特殊人群公平參與社會管理的軟體建設問題。第二,當前還只是在滿足特殊人群普遍需求的層面,應該看到殘障人士的殘障狀況各不相同,需求也各不相同,未來還需要解決特殊人群的個性需求問題,比如家庭環境改造,就應該是一家一方案,一人一方案,而不是都安裝扶手那麼簡單。第三,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制度設計、教育培訓等方面的不斷努力。」同濟大學教授李斌說到。
讓無障礙「花開滿園」,有愛無「礙」
「讓愛護無障礙設施成為道德規範和公民自覺。」張海迪提出,在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所有人都應該享受平等和尊重。在一個愈發富強、自信的中國,無障礙出行、無障礙地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也應該是每一個人的權利。
面對未來的無障礙環境,社會各界紛紛表示出對無障礙建設的美好期待。
「作為建築學專業的老師,在專業領域內,我們會一直把通用設計、無障礙環境設計作為教學、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持續推進。不但要滿足健全人的使用需求,更要滿足特殊人群的需求,」同濟大學教授李斌稱。
「無障愛」使者、清華大學學生無障礙發展研究協會會長江夢南表示,「作為『無障礙天下』使者,我們的使命是做無障礙的普及者、研究者、行動者、推動者和奉獻者,為無障礙的建設奉獻我們的青春和熱血,讓無障礙『花開滿園』,讓每個人獨立、平等、自由地參與社會生活。」
她希望,在不遠的未來,每個人都能生活在一個暢通無阻,平等包容的環境中。聽障人可以隨心地「看見」聲音,視障人可以便捷地「聽見」文字,肢障人可以隨心所欲地暢行天下,所有人都可以享有溫暖、平等、尊重的社會生活,不再不知所措、窘迫犯難。
學生俊彥對未來人居環境有一個暢想,即願世界沒有「礙」,只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