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為什麼是人類邁出地球的下一站?

2020-08-18 太空精釀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中」


----人類航天先驅 齊·奧爾科夫斯基


在之前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太陽系內四顆氣態行星和金星、水星等天體並不值得載人探測,通過排除法太陽系內僅有火星適合開發。那麼,我們就將通過本文直接論證火星為什麼有足夠多的條件能滿足開發的需求。

人類未來的行星際基地開發需要至少達到這些條件:充足的水源、空氣、能量、土壤和元素,能庇護生命,易於實施航天開發。

整個宇宙中最適合人類的家園-地球©NASA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深空探測研究中最重要尋找目標之一。人類探測火星已有60年歷史,目前依然有8個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在火星工作,它們發現火星水資源可以用「豐富」(當然,相對地球是貧瘠的)一詞形容:火星全球淺層土壤普遍存在2-3%的水分,火星表面在夏季甚至出現液態滷水流動,南北兩大極冠地區蘊藏著超過地球格陵蘭島的水冰含量,火星底部可能蘊藏巨大的液態水湖。對於小規模人口而言,已經足夠。

火星擁有巨大的極冠,主要由底層水冰和上層乾冰組成,深入南極地底有疑似地下水湖©️NASA


空氣是火星的弱項,火星表面大氣密度和氣壓等普遍不足地球海平面的1%,接近真空。但這並不讓人絕望,它的空氣中約96%是二氧化碳,極地地區更是一望無際的乾冰,這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資源。無論是未來農業開發可以作為天然「植物肥料」,還是通過化學反應制氧氣或甲烷等火箭燃料,都將是重要的資源。

火星附近的太陽輻射強度平均僅有地球附近的44%,但它依然處在太陽系內宜居帶附近,行星溫度適宜,允許液態水的存在,有可能孕育生命。在火星探測過程中,太陽能依然是各個任務的主流能量來源,例如天問一號的環繞器和巡視器就主要依靠太陽能帆板工作。雖然偶爾的沙塵暴會影響地面上巡視器的能量接收,但也能通過電池提前儲備預防。此外,人類還可以使用核能,已經應用在了好奇號和毅力號火星車,目前還在研究更複雜的小型核電設備。

天問一號環繞器和巡視器主要能量來源都是太陽能


火星和地球同為巖質行星,演化歷史和發展規律類似。雖然火星上極度缺乏有機物,但其他元素構成與地球條件類似,這也成為人類開發火星的重要前提。對於未來的人類火星基地建造規劃,可以提前發射無人3D列印探測器先期抵達,通過遠程遙控和就地取材建造未來家園。

火星相對地球體積較小(15.1%)、質量較小(10.7%)、引力較小(37.9%),表面積也較小(28.4%)。由於火星上沒有海洋,總的表面積和地球上的總陸地面積是基本一樣的,太陽系內最大的山峰和峽谷都位於火星,那裡可能有海量的礦藏。這也基本意味著對於小規模的人類基地而言,人均資源遠超地球。

利用火星作為人類未來邁入更遠深空的跳板非常理想。它的逃逸速度約5.0千米/秒,遠低於地球的11.2千米/秒,大氣也非常稀薄,距離太陽更遠、更少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這意味著在火星進行航天探測的難度大幅小於地球。同時,火星非常靠近小行星帶,這裡擁有太陽系內最容易開發的資源。例如,靈神星(16 Psyche)上的金屬礦藏就能滿足人類至少數百萬年的開發需求。

地球磁場是庇護人類和所有地球生物的保護神©️ESA


然而,火星卻缺乏了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全球覆蓋的穩定磁場。這也直接導致太陽風和宇宙輻射逐漸剝離了火星的大氣,且總體上處在不可逆的繼續流失中。這背後的重要原因在於火星體積太小,內核的熱量逐漸流失,不像地球的熔融態、金屬元素主導的地核可以激發強大的磁場,庇護全球。而重新激活火星內部,對於人類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封閉的地下和半地下式基地結合,也許是人類徵服火星的最佳方案©️NASA


因此,全球改造火星的方案很不現實。最理想的方案是在火星表面就地取材,建立半地下甚至全地下式封閉基地,利用火星淺層土壤隔絕致命的宇宙輻射。更靠近地下,也意味著更容易發現水源、甚至好奇號等任務發現的簡單有機物分子(甲烷),也有可能存在火星上的微小生命。

正因如此,人類進入航天時代後,行星際探測的最大目標就是火星。即便人類火星探測成功率僅一半左右,但人類但從未放棄。2020年7月的火星探測窗口,人類更有中國天問一號、阿聯希望號和美國毅力號加入,共同邁向人類的下一站火星。

星辰大海之夢,人類永遠在一起。

相關焦點

  • 科學家:人類邁向未來的下一站火星 改造火星是痴人說夢
    人類邁向未來的下一站,就是火星。且火星地質活動已經極其微弱,幾乎沒有板塊運動,大氣成分也缺少足夠來源補充,大氣的流失也陷入了不可逆的過程,人類基本要放棄對它的整體改造。/ 封閉基地,勢在必行目前來看,火星封閉基地方案已經是各國必然選擇的方案。相比較不現實也不可行的火星整體改造方案,選擇基地方案顯然是唯一的選擇,它的最大優勢在於:全封閉,能完全產生跟地球一樣氣壓、溫度、溼度、光照等條件,不必受火星外部惡劣環境影響。
  • 百度聯合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推出火星知識直播「下一站,火星」
    為了讓大眾對火星探測和相關知識有更清晰的了解,百度與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聯合打造「下一站,火星」科普系列直播,從6月11日開始,直到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太空,每周與大家見面。網友只需打開百度App搜索「火星」,即可進入直播。
  • 下一站,火星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同時,此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也意味著長徵五號火箭正式開始服役。為守候火箭發射,當日凌晨,南方日報記者抵達與文昌發射場一水之隔的龍樓鎮淇水灣沙灘。
  • 從地球到深空,下一站是?
    他是我所在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當時為「應用地球物理系」)的首任系主任,是兩彈一星元勳,也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總設計師,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另外,三天前,我國首次深空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我國真正的邁出了深空和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火星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下一站
    因為火星與地球機會在同一軌道面圍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周期為1年,火星公轉周期為2年,因此地球與火星大概每兩年會相遇一次,火星探測器選擇此時發射,更加節省成本。今天美國的&34;也將出發,緊隨前兩個火星探測器而去。其實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為什麼人類頻繁探索火星,難道火星已經成為了人類移居的新家園?我們都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根據離太陽遠近來排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其中前面四顆是巖石行星,後面四顆是氣態行星。
  • 2020|下一站火星
    下一站為什麼是火星離離亂惑,被古人稱之為熒惑。而今看來,這是一塊值得人類開發的處女地。「熒熒火光,離離亂惑」,是為熒惑,即現在的火星(Mars)。火星,是與地球臨近的一顆地質行星,表面積與地球陸地相當。
  • 金星比火星距離地球更近,為什麼火星成人類探索的主要目標?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沖天而起,中國邁出火星探測的第一步!而且密度都差不太多,這就代表了,火星的質量比地球要小很多,只有地球質量的11%,這就導致火星表面感受到的引力只有地球的38%。
  • 城市之窗|移民下一站,未來火星城市
    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整體環境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千百年來人們對於火星的遐想從未停止過。自從2006年6月2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火星上可能有流動的地下水。關於火星上是否有生物生存及移民火星的話題就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 城市之窗|移民下一站,未來火星城市
    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整體環境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千百年來人們對於火星的遐想從未停止過。自從2006年6月2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火星上可能有流動的地下水。關於火星上是否有生物生存及移民火星的話題就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 人類邁出關鍵一步!航天飛船試飛150米,專家:移居火星有望了
    說到火星,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近幾十年來,各國對於火星可謂是重點研究,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火星與地球的相似度非常高,是一個適合人們居住的星球,若是能夠探查明白,那麼火星就能夠成為第二個星球,提供給人類居住與繁衍。
  • 為什麼火星是人類移住的不二之選?人類為什麼要移住火星?
    而且火星的自轉軸也是稍稍傾斜的,所以火星是有四季的。不過火星公轉一周是地球的兩年。那麼人類又為什麼要移住火星呢?難道地球待不下去了嗎?其實這跟在地球上待不待的下去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除非地球被毀了,人類再也無法待在地球上了,那肯定得往地球之外想辦法。
  • 為什麼火星是太陽系中最適合人類移居的星球,我們為何要探索火星
    前言 :長徵5號搭載「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環繞火星、表面著陸、巡視探測,三階段的任務,中國將邁出火星探測的重要一步。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1%,表明重力只有地球的2/5,火星自轉一周,平均需要24小時39分35.24秒,也就是一個火星日,周期與地球日相近,但火星公轉一周大約為地球的兩倍,也就是大約兩個地球年繞太陽一圈,所以一個火星年,大致等於兩個地球年。
  • 人類為什麼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人類50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而且可以從月球返回,那麼人類登陸火星是否也可以安全返回地球呢?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以我們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現在載人登陸火星,只能是一個單程車票,太空人將會留在火星上而無法返回地球。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來聽聽科學家的解釋。
  • 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人類的好奇心,走了多遠?
    搜狐文化 知書No.687月23日12時41分,隨著一聲巨響,「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成功。這是中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也是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了13種科研儀器,包括各種光譜儀、分析儀等火星,是地球軌道外側的第一近鄰,是太陽系中最接近地球的天體,被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曾經移民火星的幻想仿佛不再渺茫,在地球上危機頻發的2020年,這一願景更加熱切。
  • 火星,真的是地球的未來嗎?
    2020年7月23日12時40分,坐標海南文昌,伴隨著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的升空,我國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實際上,這次「天問一號」要觀測火星的溫度、氣壓、風速、風向等大氣數據,這是它的重要工作之一。隨著氣候變化、資源減少、環境問題等日趨嚴重,尋找第二家園成了人類實實在在要做的事情,而臨近的星球中,火星是相對可能適合人類生存的。
  • 如果地球人類真的來自火星,那麼為什麼會從原始人開始進化?
    導語:如果地球人類真的來自火星,那麼為什麼會從原始人開始進化?如果說人類和大猩猩一樣是通過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這種說法也普遍被大眾所接受,如果是這樣那麼為什麼卻沒有近於兩者之間的其他動物的存在及在進化中所產生的化石。人類就如同被某種神秘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加速進化而來快速的統治地球。而且人類並不像其他地球動物那樣在地球自然災害前都有所警覺,有科學家有分析得出結論人類其實並不適合地球24小時每日的生理時間。
  • 阿聯2117年移民火星計劃邁出第一步!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凌晨5時58分,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搭載日本三菱重工 H2A火箭發射升空,阿聯人的火星夢邁出第一步。「希望號」發射升空之後監測和操作以及信號回收工作將由美國宇航局(NASA)接管。如果探測器運行一切正常,「希望號」將耗時7個月,飛行4.93億公裡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
  • 人類為什麼不敢把火星上的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怕什麼?
    人類為什麼不敢把火星上的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怕什麼?自古以來人類探索外太空的腳步就從沒停止過,智慧文明的快速發展讓人類不再局限在地球上生存,在1960年人類第一次成功飛進太空環境中時,我們知道人類新的旅程開始了,自從成功登陸月球之後,人類下一個目標就是火星。
  • 人類為什麼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怕什麼?
    我們的目標永遠不會停留在月球的,火星成為了我們下一個目標了,為了探索火星是否含有水源和生命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在月球的經驗下,我們帶回來了非常多的土壤作為研究用的。但是為什麼我們人類已經派出了50多個火星探測器,然而都沒有帶回來一次土壤呢?
  • 人類為什麼會出現?很可能跟多年之前,火星同地球的碰撞有關!
    文/行走天涯人類為什麼會出現?很可能跟多年之前,火星同地球的碰撞有關!人類究竟為什麼會出現在地球上,可以說是一個未解之謎了,其實目前為止已經有很多種說法了,比如達爾文揭示的生物進化論,說咱們人類是從猿猴一步步進化來的,但其實現在動物園裡面關的猿猴還是蠻多的,為什麼這次猿猴沒有再繼續進化成人類了呢?而且據悉,人類進化成猿猴的最關鍵一直都沒有從地球上找到,這也是這種說法越來越被人質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