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吃飯,我們現在去飯店,老闆和服務員都會問:「吃啥?」或者說「來點什麼?」這個是很明確的事情,餓了進飯館就是去吃飯的。
店小二影視形象
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基本都有這麼一個場景,當劇中人物走進酒樓或者客棧的時候,會有小二迎上前問一句:「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這個意思是問吃飯還是住宿。
可是為什麼吃飯被叫做打尖呢?兩者似乎沒有什麼相關的地方。
第一種說法是京津一帶行路途中吃便飯叫「打尖」。
食客影視形象
第二種說法是「打尖」應該是「打火」。古代生火做飯用的是打火石(火鐮),「打火做飯」簡稱打火,就和「下地幹活」稱為下地是一樣的借代語法。只是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打火被傳為了打尖。
第三種說法是因為古代交通並不是很便利,過往的行人、商人、鏢師都來去匆匆,過了飯點,沒那麼多時間享受美味,隨便停下來歇息一會兒吃點什麼就要繼續趕路。所以打尖是打發舌尖的意思。
打尖」一詞,常見於清初以來的白話小說。首引清福格《聽雨叢談·打尖》:「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
店小二影視形象
那麼打尖和住店的區別在哪呢?從上面三種說法中可是看出,打尖指的是行人途中吃飯歇息。而住店顧名思義,住下來,不管時間長短是一定會過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