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日兩餐」有何來歷?貴族與普通人吃飯習俗又有什麼區別?

2020-12-05 靜一說史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二首》李紳

這是我們小學就會背的一首很經典的詩句,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我們盤中餐的珍貴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不過話又說回來,大家在吃飯的時候,不知有沒有反思過,我們一天三餐到底這個習俗在古代是不是成立的呢?或者說古人又是一天吃幾頓飯呢?

對於這個疑問,肯定很多人都會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那肯定是一日三餐。畢竟餓了一晚上,早上吃個飯是最好的補充時間,然後早上到中午又過了那麼長時間吃過中飯也是正常的,中午到晚上又過了那麼多時間吃晚飯,是很合理的。所以按照正常的吃飯和最合理的吃飯時間,應該是一日三餐才對。

但可惜的是,在古代歷史記載中,古人吃飯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兩餐。可能大家聽到這裡會覺得非常驚訝,古人一天只吃兩頓會不會肚子餓呢?貧苦老百姓吃不起就算了,為什麼貴族一樣這麼弄呢?帶著這個疑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的一日兩餐制度。

二、一日兩餐

《論語集注》中記載「朝曰饔,夕曰飧」。這一段就很好的向我們表達了,在孔老夫子那個年代就已經是執行兩餐制度,那就是早上吃一頓,晚上吃一頓,中間沒有午餐。

而且根據歷史記載,這個兩餐制度其實有著很明顯的講究,按照歷史說法,所謂的兩餐時間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講究來的。由於古代沒有電燈,所以到了夜晚,只要太陽落山,大家就基本上回家睡覺,而等到太陽出來或者雞叫的時候,大家又出來勞作。

後來,經過考古學家研究,古代勞動人民是非常勤奮的,在天亮以後立刻就起來工作大約過兩個小時,到9:00的時候,大家就會開始吃飯。可以說早上吃飯的時間是在9:00,這和現代人的8:00左右差距還是明顯。

隨後,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大家就開始收工休息吃晚飯,晚飯的時間大約在7:00左右,都比我們現代人要晚不少。

因此結合來看當時的兩餐制度,中間跨度極大,而且勞作強度也比較充足,可能會餓肚子。那麼為何要這麼呢?這涉及到了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

二、兩餐制的自然原因

這自然原因就是因為古人所有的生活節奏還要跟著節奏,都是跟著天來的。正如曾仕強教授在《易經》裡面所講,自從皇帝開始實行耕種制度以來,所有的勞動人民沒有時間的概念,只能跟著太陽的運動而行動。太陽出來就出不來工作,他要落下大家就回家休息。

而且,由於當時古代農民特別的勤奮,因此早上起來以後,都會趁著幹勁多做一點事情,然後再吃飯,然後整天累到已經動不了的時候再回家吃飯休息。所以,太陽的東升西落成為了兩餐制度的一個很重要的自然原因。

當然了,這個自然原因還是一個輔助因素,因為人如果肚子餓了還是想要多吃飯的,自然無法決定人的主觀意志,因此人為原因就來了。

三、兩餐制的人為原因

其實,人為原因不是說哪位皇帝規定所有的人只能吃兩頓飯,而是因為在古代社會農耕經濟雖然非常的發達,但是每一個農民其實都吃不上飯。

原因非常簡單,是因為皇帝的稅收太重了,而且還需要長年累月的打仗,因此老百姓在工作的時候要交付大量的稅收。要面對如此可怕的稅收,而且還要面對家裡面那麼多人吃飯的問題,所以老百姓只能儘可能的壓縮吃飯的時間來儘可能的工作。

所以一方面是窮吃不上飯只能吃兩頓,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更多的工作,更多的生產,所以迫不得已壓縮時間。

對此,有學者曾經進行過專門的研究,所謂的早餐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第一次生火創造的新鮮食物,而所謂的晚餐,並不是在晚上上另外生火,再做新的夥食,而是直接吃早上做的飯菜。

由此可見,古人的生活其實真的非常的艱苦,所謂的兩餐制度,那真的是讓人揪心落淚。結合開篇所說到的憫農,那真的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現代人能夠吃上一天三餐,應該好好珍惜

四、貴族兩餐制的緣由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提出疑問,古人是因為吃不上飯,所以沒辦法只能一天吃兩頓,那麼貴族為什麼也實行「一日兩餐」制度呢?

其實,這也涉及到了中國人的一個政治作秀的概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貞觀之治》裡面,關於李世民向上天祈求降雨的儀式。

在歷史記載中,太宗皇帝為了求雨,整個人脫了個精光,然後身上綁著鞭子,老老實實跪在烈日之下,如此保持三天的時間,然後累倒在地。這並非是太宗皇帝有SM的癖好,而是因為他要向天下人做出皇帝的姿態,皇帝想要以身作則,請求下雨,如果下了雨,那代表皇帝確實有人得,如果沒有下雨,皇帝的姿態擺在那裡,老百姓也不會格外生氣。在這樣的邏輯之下,我們再來看一下貴族的兩餐制度,那就很明顯了。

因為貴族在天子的號召之下要與民同樂,所以他們也實行所謂的兩餐制度,想要與老百姓保持一致,這樣大家就不會那麼反感。但是我們可不要覺得這些貴族和李世民一樣,甘願受苦,他們可不是這樣的人物。

根據史書記載,或者大家可以看一下《東京夢華錄》,這些貴族,他們除了主食以外,隨時都有水果點心,還有各種各樣的稀奇食物來進行補充。因此他們和農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一個是沒有吃的就真的沒有吃的,而另一個是沒有正餐,但是還有各種甜心。所以貴族弄「一日兩餐」制度那真的是作秀,但是他絕對不會受苦,這和老百姓差別很大。

小結

看完這些歷史記載以後,不知大家對此有何感想。以前我們讀《憫農》的時候,只會覺得糧食很重要,我們不能糟蹋。但是真的看到這些歷史記載,我們不由得會感覺到一些心酸。古人真的太辛苦了,他們沒日沒夜的工作,然後連飯都吃不上,只是想要活下去。

反過頭來,他們沒日沒夜工作所做出的那些貢獻,最終無償的流入到了貴族和統治者的手中,這個封建時代真的是一個吃人的時代,而我們歷史上看到的那些輝煌,全部都是貴族的表現,但是卻都基於老百姓的血淚。

在現代社會,我們已經可以吃一日三餐,我們也可以像貴族一樣隨意的享受這些點心,但是我們不要覺得自己慶幸,而應該要感到感恩。如果沒有曾經老百姓的辛勤勞作,我們就沒有現代生活的如此的美好,而且我們還要進一步的反思,如果沒有孫中山的一些先輩的努力與奮鬥,我們不可能打破曾經的封建社會,打破曾經的階級社會,享受現在的平民時代。

因此,在和平的年代裡面,我們珍惜一切,我們感恩一切,不要老是碌碌無為,而應該嚮往先輩,而應該努力的珍惜一切,做出更大的貢獻來為我們的後人造福。

參考資料:《憫農二首》《論語集注》《東京夢華錄》《中國通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元旦是公曆新年,是什麼來歷,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
    元旦是公曆新年,是什麼來歷,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文/@成長新視點元旦,是中國公曆新年的稱呼,也叫陽曆年、公曆年和新曆年。元旦,也是世界人民的新年。元旦的來歷,在中國頗為曲折,節日的形成背後有著很多故事。元旦習俗,也與春節的習俗有所不同。
  • 小年來歷由來傳說故事 小年祭灶習俗有什麼講究?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8日電(記者 上官雲)「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當這首「過年謠」唱起,就意味著傳統的「小年」到了,人們開始做糖瓜、祭灶,忙忙碌碌打掃屋子,準備過年的各種吃食……  》》過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有什麼習俗  》》2018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什麼時候小年來歷由來傳說故事
  •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習俗30字50字 冬至的故事傳說簡短版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那麼冬至的由來是什麼?冬至有哪些風俗習慣呢?小編整理了有關冬至的傳說故事,感興趣的看下去吧。
  • 1斤為16兩,筷子長7寸6分,古人這麼定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放眼現代社會,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古代天差地別,但細細觀察便能找到現代生活仍然與古人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古代的科技雖不如現在發達,但是古人的智慧卻體現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各種精美器具的打造、各種令人望而生嘆的建築中,同時也表達在各種數字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別人使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差不多的東西。
  • 中元節和上元節有什麼區別?中元節是什麼意思起源介紹
    中元節和上元節有什麼區別?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是什麼意思?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有三元這樣的概念,三元是指,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可能很多人對中元節和上元節的區別不是很明白,知道下元節是什麼時候。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分別是什麼節?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三元什麼時候,他們又都是什麼節日。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分別是什麼意思?
  • 紅樓夢貴族的用餐禮:賈家人幾點開飯?一天吃幾頓?
    有人好奇賈家的吃飯時間,紅樓夢原文也沒有太多描寫,那麼賈家人到底幾點吃飯呢?一天吃幾頓?說清這個,還真煞費苦心,我們從賈母和王熙鳳身上找找線索。紅樓夢賈家每天吃幾頓飯?答案是兩頓。對比現在三餐制似乎覺得不可能,人吃兩頓不餓麼?其實兩餐制在中國歷史最悠久,時至今日依然沿用。三餐是唐代以後才有的用餐制度。一般來說南方多三餐,北方按季節分兩餐和三餐。
  • 古人夏日「食蟲」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摘要]追溯起來,古人食蟲的習俗應該源於原始時代,而且食蟲的種類相當豐富,蠐螬、牛蜢、蚊子、蜻蜓、天牛、龍蝨、蠶蛹等,都曾是古人的盤中餐。夏天是各種蟲類最活躍的季節,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已有「食蟲」的習俗。
  •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唐朝詩人的名和字有何來歷與含義?
    那麼,這些最有文化的文化人,他們的名字又分別有何來歷和含義呢?以下,筆者將一一為大家揭曉。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古人名、字、號的區別。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另外,古人稱名是非常不禮貌的,只有自稱或者長輩稱呼晚輩、上級稱呼下級時偶爾使用,其他大多數情況都是稱字或號。比如,如果王安石與蘇軾在一起聊天,肯定是稱他為「子瞻」或「東坡」,而不可能直呼其名曰「蘇軾」,儘管王安石比蘇軾年長15歲,是他的前輩。這種規則直到民國仍適用,但在影視劇中經常被用錯。
  • 古人一天正常吃幾頓,一日三餐的飲食又起源於什麼年代?
    比如在秦朝之前的中國,由於農業發展比較慢,當時無論是糧食還是吃得都非常少,所以那時候的普通人和小貴族一天只吃兩頓飯,只有皇室有資格吃四餐,諸侯可以吃三餐。他們將每天的第一頓叫做「朝食」,稱「饔」,一般在上午九點左右吃;把每天的第二頓飯叫「餔食」,稱為「飧」,一般是在下午四點左右吃。宋朝理學大師朱熹就曾在自己的《集注》中提到:"朝曰饔,夕曰飧"。
  • 古人講「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為何不敢輕易結拜
    那麼為什麼古人熱衷拜把子,卻輕易不敢結「八拜之交」呢?有何典故?你先看看都是哪「八拜」,心裡就有譜了。第一、什麼是「拜把子」現實生活中大家都以朋友相稱,所以「拜把子」這種獨特的漢族交際習俗,已經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可是早在封建社會中,「拜把子」卻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結盟方式。
  • 不老不死的無心法師是何來歷?《山海經》中早有記載
    不過無心除了不死,其它能力並不算太突出,更接近普通人。當然,能不老不死,也算是足夠神奇的能力了。 不過無論小說還是劇中,無心的身份來歷一直是個謎,原著作者和編劇都沒有給出清晰的答案。當然,這種身份成謎的設定也十分符合人設,肯定是故意這樣安排的,但關於無心的來歷,依然引起很多網友的好奇和討論。 那麼無心法師到底是什麼身份來歷呢?
  • 成語翻譯(有毛有翼,何愁兩餐?一飛沖天過千山)打一生肖是什麼動物
    329期加微信【806844883】免費解答詩意[請聯★系我獲取免費詩句★解答] 329期加微信【80930942】免費領取資料[請聯★系我獲取免費兩削★兩瑪]           實力解答!全網最準的詩句解答團隊!
  • 鄧紫棋急速吃午餐 吃飯太快有5個危害
    不過看明星吃飯很有食慾,但是小編還是要提醒大家,吃飯太快對健康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吃飯速度過快的五個壞處:  第一、消化不良  吃飯速度過快,會導致胃部沒有辦法分泌過多的消化液。  下面教大家幾招,降低吃飯速度:  早餐的招數:分兩步吃。  早餐是真正時間不足的一餐。儘管按老話說,早睡早起身體好,早起半小時,吃飯就不必太快。但目前的現狀是年輕人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早餐時間自然被嚴重擠壓。
  • 我國古人怎麼知道「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而這個觀點似乎和現代物理學支柱之一的相對論的一些結論有相似之處。於是,又有人說,中國的古人早就懂得相對論,「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就是很好的一個證據,那真的是這樣子嗎? 客觀地說,這個看法其實很牽強,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這回我們就來說一說到底哪裡有問題?
  • 小滿節氣含義來歷習俗 小滿是幾月幾日有哪些傳說故事
    小滿節氣含義來歷習俗 小滿是幾月幾日有哪些傳說故事  今日小滿,夏天就要到了!小滿節氣時間是幾月幾日?小滿有哪些傳說故事,小滿的是什麼意思?二十四節氣小滿的來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幹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
  • 神話傳說中的女媧為何是人首蛇身,她究竟是什麼來歷?
    相信很多人只知有女媧之神,卻不知其來歷。特別是關於她人首蛇身的說法,大多數人可能不是很了解。《五運歷年記》載: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盤古開天,清靈之氣上升為天,濁實之氣下降為地,而清濁二氣雜生三位大神,即伏羲、女媧、神農。
  • 古人講「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五樹指哪些?有何深意?
    古人常把這些花草等寫進詩歌中,抒發情義。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梅蘭竹菊都代表著美好的含義,梅代表不畏嚴寒,蘭花代表高潔,竹子代表清廉,菊花代表淡然,不追名逐利。雖然說文人墨客都愛把情感寄托在這些花草樹木上,賦予它們新的含義,但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某些花草樹木,在特定的時候,百姓們又賦予了其他的意義,比如坊間流傳著「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呢?
  • 中秋節的來歷!
    吃月餅的意義是什麼?說來話長,中秋節在古代有多種稱呼,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等都是以前人們對於中秋節的稱呼,因為中秋節在農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過半,而故名「中秋」。中秋佳節的來歷有很多版本:第一肯定是很多人會想到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 愚人節的來歷由來30字50字 愚人節起源故事英語版簡單點
    愚人節的來歷由來30字  第一種說法:每年的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民間傳統節日——愚人節(AprilFool'sDay),也稱萬愚節。對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節日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
  • 2020年中秋節,我想公布古代中秋佳節的兩大秘密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到了,今年的你是否有跟家人團圓,一起賞月吃月餅呢?中秋節作為我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歷經上千年,經久不衰。那麼,古人們是如何過中秋的呢?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月餅的叫法從何而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古代中秋佳節的兩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