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導演還是編劇,都有自己偏愛的風格。一部電影成功的秘訣就是不要對觀眾說教,把自己想要表達的道理委婉的放到電影裡,讓我們自己去思考,去理解。
很多優秀偉大的導演都會把一些有象徵主義的故事放到電影角色的對白裡,有的電影甚至光是提到名字給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很有哲學和人生含義。
一部電影如果能有這樣改變人想法的正能量,那就真的是成功了。
小編盤點了10部很有哲學意義的電影,一起看下。
1.《奪魂索》希區柯克
希區柯克,懸念大師,有時候看他的電影感覺自己就像是他手裡的一個小玩具,排斥他的電影,但又想看下去。《奪魂索》是他最大膽的電影,更是第一部彩色電影,而且還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故事基於1924年的一個案件,兩個學生在芝加哥謀殺了一個男孩,只為了證明自己足夠聰明,可以逃過制裁。
這是一部反存在主義的電影,男主角勃蘭特教授原本只是從兩人的隻言片語中分析出他們想做什麼,但後來發現他們其實已經下手了,他接受不了自己的學生做出這種事。
雖然電影中穿插的弗洛伊德典故和尼採的哲學論,但其實最直觀的論點還是「你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聰明!」
2.《甜蜜的生活》費德裡科·費裡尼
費裡尼一直是個很神奇的存在,作為導演,應該講述的是各種各樣的故事,有不同的視角和想法,但他偏偏對羅馬人的生活方式情有獨鍾,特別喜歡在電影裡暗戳戳的調侃。
男主是個八卦記者,對自己的生活很厭煩,每天困在一個四方的盒子裡。給人的感覺就是導演好像試著和觀眾聊七宗罪。
整部電影的故事是發生在羅馬的,地點一般是在夜總會門口的大街或者咖啡館門前的人行道上。
很少有電影能讓人在看的時候了解哲學、生與死,但《甜蜜的生活》是真的做到了,世界上沒有什麼所謂的「完美人生」,但你在生活中做的選擇確實能決定一切。
3.《愛與死》伍迪·艾倫
伍迪·艾倫可以說是好萊塢的怪才導演,更是奧斯卡的常客,還經常自編自演,個人風格很濃重,但他的電影也同樣很有深度,戰爭與和平、犯罪與懲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故事都發人深省。
《愛與死》裡,他扮演鮑裡斯,一個不開著燈睡不著覺的人,被冤枉了自己沒做過的事,甚至即將被處決。
整部電影雖然話題比較沉重,但也有很多他的風格在裡面,比如一些角色會說一些很俏皮的話。
雖然他向我們講述了愛和死亡,但重點是對生命的認識,每個人的想法都是偉大的,即便我們中將迎來死亡。
4.《富貴逼人來》哈爾·阿什貝
電影本身是1970年傑日·科辛斯基的小說改編的,好萊塢著名笑匠彼得·塞勒斯扮演一個園丁,在僱主去世前,他從未離開工作的莊園,每天就看電視度日,沒想到電視劇看多了,居然對他的人生想法都造成了影響。
《富貴逼人來》隱晦地描繪了電視在道德和智力上對人類的影響,但又沒有指著鼻子罵那些天天看電視的人,其中的諷刺意味很足。
主題有趣,但又不把人性和現實混為一談,大概就是導演哈爾在這部電影裡最成功的的地方,最哲學的就是他埋在電影裡的哲學道理:如果看電視就能讓人變聰明的話,爾等的書可能就白讀了!
5.《與安德烈晚餐》路易·馬勒
《與安德烈晚餐》大概是歐美電影史上最簡單但又最有深度的電影裡,主要講的就是兩個男人在一家高級餐廳共進晚餐,討論生活。
是的,沒別的了,整部電影就是兩人的對話,即便是極其簡單的情節,但他們的談話聊的都是非常引人深思的話題。
兩個男主,一個性格古怪,一個相當務實,還都是大眾臉,看完就不記得他們長什麼樣了,但聊到生活和人性的時候,他們的對話真的字字珠璣句句精闢!
不管是中心意義還是極簡主義風格,這部電影都是很經典的,但重點是其中的哲學道理,兩個人的思想及時對的也是錯的。
可能僅僅只是一場談話,都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
6.《銀翼殺手》雷德利·斯科特
《銀翼殺手》本身就是科幻小說改編的,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電影生動的描述了人類的意義,如果把人工智慧放到一個外表和行為都是人的身體裡,那這是否就能算作人類?而且智能系統會不會區分出自己和人類的區別?
這大概就是存在主義了吧!
7.《楚門的世界》彼得·威爾
《楚門的世界》作為金·凱瑞的代表作,影響了一代人。
男主角楚門,從小就生活在虛假的世界裡,關於他的一切都是假的,他的人際關係、工作和生活都是直接向數百萬電視觀眾直播的節目而已。
到底什麼是真的?這部電影算是把很多哲學家的想法都翻了個底朝天,看完之後心裡會隱隱不安,楚門的一生至少被幾千部攝像機監控著,直接播放,1年365集每集24小時。
就好像我們是上帝,楚門是我們創造的,我們觀察他,跟蹤他,不幸的是,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角。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作為上帝,真的有權這樣擺布一個人的一生嗎?
看完之後其實會捫心自問,我們需要不假思索的服從命令?是不是也需要自己的判斷呢?如果我們心中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難道就成錯的了嗎?
《楚門的世界》真的是一部很複雜的電影,看完仔細深思會刷新三觀。
8.《黑客帝國》沃卓斯基兄弟
《黑客帝國》裡基努·裡維斯扮演的尼奧白天上班時是程式設計師,晚上則是一個黑客,後來收到一條神秘消息,他的生活也就隨之改變,最終,他意識到,所謂的「現實世界」並不是自己和周圍的人想像的那樣。
電影包含了很多哲學理論,這些理論都是由哲學家提出的,而且在今天的學術界依舊被關注和研究,我們看到的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個影子,而我們並不能通過自己的雙眼看到真正的世界。
那麼,什麼是現實?基於現實的問題上,其實能騙過我們的只有自己的感覺和思想,那個勺子真的是個勺子?
9.《記憶碎片》克里斯多福·諾蘭
在影迷中,一直有句話「諾蘭出品,必屬精品」,這話一點也不假,哪怕是黑色心理驚悚片,他也能拍出花來。
《記憶碎片》的故事線不是線性的,而是向後倒的,能看懂就已經是一種挑戰了,諾蘭希望看的人能成為男主謝爾比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目睹了這個患有失憶症的推銷員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他對妻子的回憶。
整部電影講述了人類的記憶、感知、悲傷、自我欺騙和復仇行為。
英國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提出過一個問題:「狗會相信自己的主人就在門口,但它們會相信主人後天就回來嗎?」,看過《忠犬八公》的人會說:能,但我們也知道外面同樣有很多放棄等待的流浪狗,所以答案永遠是模稜兩可的。
這部電影也是一樣,讓人心煩,特別是最後的結尾:「這是謝爾比的末日?還只是另一個記憶碎片?」
10.《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米歇爾·岡瑞
很多人會把《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當成浪漫喜劇來看,但其實這部電影不僅僅愛情片。
彼此抹掉關於對方的記憶,就能抹去愛情嗎?能抹去心裡的悸動嗎?
這部電影的含義其實很深刻,編劇查理·考夫曼在創作方面也算是登峰造極了,人類是脆弱的,更別說精神方面了,但巧妙的探索兩個靈魂之間的記憶、關係和失落,打造了一部很有哲學含義的現實主義電影,在加上愛情題材的幫助,就更有看頭了!
有沒有哪部電影也曾刷新你的三觀,看完睡不著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