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楚門的世界》,讓我不禁細品「真實」一詞。
《楚門的世界》中的主人公楚門從一出生就被24小時監視著,他的生活被展示給了全世界各地的人,某種程度來說,他的生活沒有隱私,更無言尊嚴。他生活在「桃源島」,有著美麗賢惠的妻子、知心知底的朋友、相處融洽的鄰居、安逸穩定的工作。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生活的地方的確像是一個世外桃源。但在他的生活中,也有許多詭異問題困擾著他:從天而降名為「天狼星」的日光燈、電梯後的製作組、只在他頭頂降雨的烏雲、不知在對何人說話的妻子、突然出現的原本已去世的父親,以及他自身體會到的一種被人操控的感覺。回憶起羅蘭對他所講的他的世界的虛假,他不斷地嘗試、探索,最後謝絕導演克裡斯多夫的勸告,走出了「楚門的世界」。
對此,我們無法指責或批判任何人。因為對於楚門來說,他的世界是虛假的,所有人都在演戲,他認為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實的;而對於克裡斯多夫來說,外面的世界充滿著欺詐,是虛偽的,而「楚門的世界」才像是一個世外桃源,是真實的。再比如,我們看得見水,看得見冰,卻無法看見水蒸氣;一條路上,我們可以看見靜止的汽車,可以看見行駛的汽車,但是當速度達到一定時,汽車也可以「消失」,不為我們所見。所以說,真假只源於內心,我們靠各種感官去感應這個世界,由此在內心中形成了對世界真假的定義。
柏拉圖《理想國》的第七卷中有一個關於「洞穴囚犯」的比喻。說的是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裡,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界,會有些許陽光照射進來,囚犯們戴著鐐銬,背對著通道,只能通過牆上的影子來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他們將影子看做真實的事物。終於有一天,一位囚犯不甘現狀,欲擺脫束縛,衝出了洞穴,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否定了影子的真實。楚門的離開,正如這位囚犯掙脫鐐銬,離開洞穴。楚門會幸福嗎?
影片中,克裡斯多夫說過:「人們常常會認為現知的事物是真實的。」而真實僅源於內心。我們通過感官認識世界,在這個時代,各式各樣的媒介為我們認識世界提供了方便的渠道,我們會習慣地認為這些渠道給了我們真實的世界。然而,這些信息可能被人們有意控制,或是被利益無意引導。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便成了神,就如影片中的克裡斯多夫,他給了楚門一個看似真實的世界,媒體給了觀眾一個看似真實的世界,這共同形成了造出與接受的關係。楚門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他願意拋棄三十年來那些被人安排好的東西,選擇走出洞穴,逃離被設計的人生,而被別人設計的人生只能是滿足設計者和觀眾的,而非滿足自己的內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楚門的逃離是幸福的逃離。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面對真假難辨的生活,最好的姿態便是不斷地學習,一天一天無所畏懼地探索,或許某一天,我們真的能觸碰到內心中立在真假邊緣的那座牆。也許到那時,我們會感慨和感謝一直在真假中生活並探索多年的自己!
《楚門的世界》、《黑客帝國》和《盜夢空間》被稱為「哲學電影史上的三部曲」。作為科幻片的後兩者,相比前者所展示的黑色喜劇,不但在表現力度上更進了一步,而且把哲學、神學都融在其中。觀看這些堪稱神作的電影,一起體驗「吃驚」外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