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生態環境特殊,被稱為「有袋類動物」的天堂,也是世界上最缺乏大型食肉動物的地區,發展至今,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澳洲野犬,也不是本土物種,而是由東南亞的人們在幾千年前帶過去的。
如今澳洲85%以上的地區都有野狗分布,它們以各種中小型的植食性動物為食,對維持當地生態系統平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澳洲野犬的生態位,無疑相當於虎豹狼在亞洲森林的地位。
關於澳洲野犬,如今有了一個新的,且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那就是它的身份之爭,有人說澳洲野犬最開始就是由家犬發展而來的,只是相對於一些流浪狗來說,其野化程度更高,但本質上還是一種流浪狗,與流浪松獅犬、田園犬無異;
而有的人則說它們已經在澳洲大陸上生活了5000年之久了,早已經發展為澳洲特有的物種,雖然相較於考拉、袋鼠等物種來說,它還比較年輕,但同樣具有代表性,應該受到法律保護。
澳洲野犬的由來
澳洲原本是沒有狗的,有人說是當初歐洲殖民者帶來的,但事實上狗來到澳洲的時間還要更久遠一些,早在5000年前,當時東南亞的人們來到澳洲生活,就帶上了它們。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所帶的狗數量並不多,它們也都生活在人類的活動區域裡面,承擔著看家護院、幫助狩獵的作用,有時候也充當人們的「備用口糧」。
後來隨著狗的數量越來越多,一些開始脫離了人們的控制,成為流浪狗,這些流浪狗起初只是在村莊周圍活動,捕食一些牲畜、家禽之類的動物,後來隨著野性增強,逐漸往更人跡罕見的野外發展。
澳洲野犬之所以能夠在澳洲發展壯大,與人類的「助攻」脫不了干係。在3000多年前,這片土地上仍生活著袋獅,袋獅是一種十分兇猛的捕食者,它們以各種植食性動物為食,人類的到來對它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而引發了激烈的「人獅衝突」,導致人們瘋狂獵殺它們。
有人會說了,幾千年前人類的生活還很原始,如何能夠對付強悍的野獸呢?答案就是人們藉助了火的力量。
剛開始到來的人們已經掌握了如何使用火了,人們採用刀耕火種的方式開墾荒地,使得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不斷縮小,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也不斷加劇。
隨著野獸傷人、捕食牲畜的次數變多,人類就會報復它們,而報復的方式也很直接,就是將村莊周圍的森林付之一炬,這種做法效果顯著,但對野生動物來說卻傷害巨大。在人類的幹預下,袋獅、雙齒門獸等物種很快就滅絕了。
野犬們沒有了袋獅這個最大的競爭對手,發展速度很快,雖然當時依舊有袋狼,但與袋狼相比,狗天生群居社會屬性更高,食性更雜,生存能力也更強,在日後的競爭中,澳洲野犬逐漸佔據上風,最終全面超過袋狼。
當然,這裡面同樣有人類的「助力」,前面說過,起初野狗們只是在村莊周圍活動,捕食一些牲畜,而當時的人們卻將這個「黑鍋」扣到了它們認為更具危險性的袋狼身上,於是又紛紛獵殺袋狼,給了澳洲野犬一個空前的發展機會。
較為原始的有袋類動物,競爭力是不如真獸類的,加上人類的「助力」,所以簡單來說袋狼的衰敗史,就是澳洲野犬的發展史,袋獅、袋狼滅絕了,就意味著澳洲野犬們已經徹底沒有了競爭對手,加上狗的超強繁殖能力,所以澳洲野犬的發展速度很快,它們的棲息地迅速擴張,成為了澳洲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到如今,澳洲野犬的數量大約為1-5萬隻。
澳洲野犬的身份之爭
2014年《動物學雜誌》上面有一篇論文,裡面提到了澳洲野犬相對於世界上其他的狗來說,它的吻部更長,頭更扁,以及一些其他的特徵,根據這些特徵,就可以斷定澳洲野犬為一種特有的物種,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名字。
此文一出在澳洲引起了不小的關注,作者是新南威爾斯大學生態學家,不少人贊同了他的觀點,認為澳洲野犬雖然與鴨嘴獸等在澳洲生活了上億年的動物相比,雖然「新」了一些,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已經成為了澳洲新的本土物種,是有區別於一般野狗的。
有支持的就有反對的,哺乳動物分類學家克裡斯·赫爾根在2017年直接寫了一篇論文「回懟」了過去,他認為澳洲野犬就是野化了的家犬,與家犬不存在生殖隔離,且除了外形有點差異之外,沒有任何新物種該有的特徵,所以它就是一種普通的流浪狗,跟羅威納犬等其他犬種野化成為野狗之後是一樣的,並不能算是一個新物種。
生物學家史蒂芬·傑克遜也支持克裡斯的觀點,他認為如果澳洲野犬能夠重新分類到一個獨特物種,擁有自己學名的話,那麼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古老的犬種,也應該重新分類,而不是歸類到「犬」裡面去。
關於澳洲野犬的身份之爭,不僅僅體現在理論層面上,現實中也不乏此類現象。在澳洲的一些國家公園、保護區裡面,它們被當成是一種澳洲本土的野生動物,享受著保護動物一樣的待遇。
但是在私人地方、農田或者一些野外環境裡面,人們卻能夠隨意捕殺它們,在這些地區裡,澳洲野犬的待遇跟普通流浪狗無異。比如在澳洲東南部一些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由於棲息地喪失、被人類捕殺,澳洲野犬的數量在降低。
從遺傳因子上,根據現代生物學分類,我們很容易就知道澳洲野犬並非是一個新的物種,加上在某些地區由於野狗數量變少,使得它們與家犬交配變得頻繁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遺傳純度也在降低。
但現實中我們卻很難去界定它們的身份,畢竟所要面臨的問題不止學術上的,還有人文關懷,因為一旦認定澳洲野犬與普通流浪狗無異,那麼就意味著它們不受法律保護,未來它們的命運究竟走向哪裡?誰也無法預料。
「身份」影響澳洲野犬的命運
在學術上,澳洲野犬無疑沒有表現出太多獨立物種該有的特徵,所以目前也沒有辦法將其定義為一個新的物種,而且它們也的確是從家犬發展而來,5000年雖然很漫長,但對於大多數物種演化的時長相比,簡直太少。
不過從人類的情感道德及歷史層面出發,澳洲野犬已經在澳洲生活了幾千年,是隨最初的人類一起來到這裡的,那麼它顯然已經是澳洲獨有的物種了。
其實人們之所以會就澳洲野犬的身份問題產生爭執,主要是因為它的這項身份一旦落實,會將它們帶向兩個截然不同的命運方向,如果澳洲野犬被判定為澳洲獨特的一個物種,那麼它們將會受到法律的保護,享受其他保護動物一樣的待遇;
而一旦它們被認定為只是一種普通的流浪狗,與其他家犬野化之後情況一樣,那麼就意味著它們不被法律保護,人們可以自由獵殺,那麼無疑會給澳洲野犬帶來毀滅的災難。
野犬作為澳洲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那麼它們也是唯一能夠傷害牛羊等牲畜的野獸,澳洲有一條長達5千多公裡,沿著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伸展,從南澳到昆士蘭東部海岸線的圍欄,就是用來將澳洲野犬與東南部發達的綿羊產業隔離開來,使之不會受到野狗群的捕食,可見澳洲野犬捕食牲畜是一個很常見,且令人頭疼的現象。
因此一旦它們被歸類為普通流浪狗,不受法律保護,那麼農場主們就會不遺餘力地捕殺它們,直至將其消滅。
澳洲野犬的生態作用
其實發展至今,澳洲野犬已經不再單純是一種流浪狗了,至少在生態環境上面,它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自從袋獅、袋狼消失之後,縱觀澳洲大大小小的動物,能夠接棒其生態位的動物,除了澳洲野犬之外就沒了,所以在如今的澳洲自然環境下,野狗群所起到的作用,與當初的袋狼極為相似,二者生態位相同。
作為澳洲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澳洲野犬不僅捕食袋熊、袋鼠等植食性動物,還會捕殺野貓、赤狐等食肉動物。
澳洲是一個很容易就外來物種泛濫的地方,野貓、赤狐就是外來物種且已經達到了泛濫的地步,它們瘋狂捕殺小動物,不少澳洲本土的物種都因為赤狐、野貓等滅絕了,比如荒漠袋鼠、新月甲尾袋鼠等。
而澳洲野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赤狐、野貓的種群發展,對維護當地生態平衡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食物鏈中的這一環缺失了,那麼整個生態系統就變得岌岌可危了。
人們觀察到「野狗圍欄」兩邊的景觀差異巨大,有澳洲野犬的這邊,植被覆蓋較少,沙漠變得分散和扁平化,而沒有野犬的這邊,無論是植物的數量還是種類都比較多。
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差異呢?深入研究之後人們發現,有澳洲野犬的這邊,它會抑制狐狸、野貓的發展,所以這邊的狐狸、野貓的數量相對較少,而野犬的主要獵食對象是一些中大型的植食性動物,使得這邊的老鼠、兔子等小微型嚙齒類動物數量很多,它們瘋狂啃食植被,沙化自然就嚴重。
而沒有野犬的那邊,狐狸、野貓數量很多,它們主要以小型嚙齒類動物為食,抑制著這類動物的發展,所以植被被啃食的程度就沒有那麼嚴重,植被的數量和種類自然就多一些。
其實目前的澳洲野犬已經在生態角色上完全代替了袋狼的位置了,是澳洲環境裡面的關鍵性物種,不管是控制袋鼠、袋熊等動物的數量,還是抑制狐狸、野貓的發展,都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或許最開始的時候它們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甚至有一定危害性的流浪狗,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澳洲的生態環境裡面已經離不開它們了,一旦這一角色缺失,結局是可以預見的,所以澳洲野犬的這張「身份證」該怎樣上?是一件非常重要且謹慎的事情。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