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之中,兵器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刀、槍、劍、戟等,我們都熟知的。刀是兵器之中的霸王,為百兵之膽,喜歡刀的多半是那種魁梧的壯士;劍是所有兵器之中的君子,為百兵之君,喜歡劍這類武器的多半都是那種翩翩君子、俠士;槍是中國的十八般武器其中之一,居「四大名器」的首位,被稱為「百兵之王」或者是「百兵之祖」。
說起這槍啊,可是有來歷的,我國許多徵戰沙場的將士最愛的就是槍這類兵器了,比如說趙雲、嶽飛、馬超等知名將領,而且不少神話傳說中也有使用槍的能人異士,比如說哪吒、紅孩兒等。
而且槍中最為知名的就是紅纓槍了,不少的影視作品中都有紅纓槍的身影,一把紅纓槍耍的虎虎生威,打的敵人落花流水,好不威風。
長槍這類兵器由來已久了,在原始社會就開始存在了。那時人們就用一根長棍,將其中的一端削得尖尖的一邊捕捉獵物。
後來經過歷朝歷代的改進,現在的槍開始出現,由槍尖、槍纓和槍桿三部分組成。
而今天我們就重點說一說槍纓,槍纓也被稱為紅纓或者是纓穗,被系在刃杆兩者之間,在古時多是用馬鬃製造而成,也有頭髮和犀牛尾製造的,現如今就是細麻絲製造成。
對於槍纓的長度也有嚴格的要求,槍纓的長度不可以比20釐米更短或者更長,或者槍纓就會不是特別的好看。而且槍纓最早是白色的,後來才慢慢變成現在人們熟知的紅色槍纓。
那麼長槍之上的紅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從現有的史書資料記載來看,紅槍纓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北朝的時候,而且那幅創作於公元六世紀也就是西魏那個時期敦煌的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那些騎兵的手中所持有的長槍上就已經有了紅纓的存在。
但是我想還是有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吧,原本好好的白纓為何要改為紅纓,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緣由呢?
那麼現在我就來為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小小的疑惑。
按照現在學者的不少研究來看,紅纓還是有不少作用的,不僅僅只是長槍上的一個小小的裝飾品。
我們都知道,按照我國的傳統,紅色是十分吉利的顏色。
比如說人們在成婚之時會身著紅色嫁衣,會點著兩支紅色的大蜡燭,窗戶上也會貼著紅色的雙喜,還有春節時,人們也會貼紅色的春聯和紅色的福字,火紅的鞭炮,再來就是小孩子過年收到的紅包等等,都是紅色的。
所以在打仗的兵器上掛上紅纓也是對於戰場上的將士一種美好的祝願。
紅色也可以用來迷惑敵人,在雙方交戰的時候,長槍不斷地舞動會帶紅纓一起飛舞,而且紅色也是極為顯眼的眼色,可以極大地抓住對手的眼球,分散他的注意力,降低他的危機感,這樣也會大大的提高長槍的擊中率,使得對手身負重傷,最後打敗敵人。
槍纓還可以判定自己的「槍勁」。
因為長槍上的紅纓十分的柔軟,自己在舞動長槍的時候,紅纓也可以隨之揮動,可以及時反映出自己使用長槍的動作是否規範。如果做出的動作十分規範了,紅纓的擺動也是會十分的正確,當然如果不正確的話,那與之相反紅纓擺動也是錯誤的。
所以這也是紅纓在長槍的練習之中起到了一個使動作規範的標尺作用。
當然,長槍上的紅纓最為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吸血和擋血的作用。在疆場或者是雙方比武作戰的時候,長槍這類兵器肯定是要不斷地向對方的要害刺去,在自己棋高一著刺中敵人的時候,槍尖刺中的傷口就會因為不斷深入使得傷口不斷地噴湧出大量的鮮血。
如果沒有紅纓在長槍之上的話,那血液就會順著槍桿不斷地往下流或者是噴射在自己的身上,導致槍桿上布滿鮮血手被打滑或者噴射在臉上身上阻擋自己的視野影響自己的對於長槍的掌握使用。
有了紅纓,人們在向對手刺擊的時候就會擋住那些飛濺出來的血液,阻止槍桿上布滿鮮血,影響自身對於長槍的使用。
這也是現在那些騎兵為什麼長槍上都會有紅纓存在的原因,他們在騎馬之時就會利用衝勁刺向敵人,致使敵人死亡,自己也能夠更快速地獲取勝利。
所以說啊古人的智慧可是十分厲害的,能夠想到許多人想不到的地方,長槍上的紅纓就是一個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