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南非的一組研究團隊近日成功地在量子計算機上運行了西蒙算法(Simon’s algorithm),且這一算法在量子計算機上的運行表現比電子計算機表現得更好。相關論文刊登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計算機是一種基於量子力學的計算設備,用來存儲數據的對象是量子比特而非經典計算機的電子比特。科學界普遍認為,由於量子計算機能夠利用量子糾纏和疊加等獨特的量子物理屬性,在運行某些特定算法時,它會比現有計算機更為快速和高效。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在量子計算機上運行這些量子算法來檢驗這一理論。
西蒙算法便是適用於量子計算機算法中的一種,它由丹尼爾·西蒙20年前提出,認為這種算法能夠挖掘量子計算機的加速潛力。西蒙算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量子黑箱問題,即將執行計算任務的一段程序或者一個公式看作黑箱,看黑箱是否對每一個可能的輸入給出一個唯一的輸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8日(北京時間)報導,研究團隊在一臺量子計算機上運行了該算法的最簡單版本,僅僅用了六個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完成這一任務僅用了兩次迭代,而普通計算機得用三次。這種區別似乎不算什麼,但人們相信,如果增加更多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和普通計算機運算能力的差別就會拉大,這也意味著,量子計算機能更快、更高效地解決此類算法問題。不過,還是要潑一盆冷水,到目前為止,能夠運行西蒙算法並沒有什麼實際價值,該實驗的唯一目的是證明量子計算機在一種算法上能夠做得更好。
不過,也別太灰心,證明了類似算法在量子計算機上運行得更快,科研人員或可以期待,像肖爾算法(可被用來進行大數質因數分解,這是加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量子算法在量子計算機上同樣能「跑」得更快。
(來源:科技日報)
歡迎轉發分享;
關注請在公眾號搜索中科院物理所,或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