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聲音都是由基本要素構成,基本要素一共有四個,音高(頻率)、響度(聲強)、時值、音色,聲音是人耳對振動體發出能量的感知,當人們聽到某個聲音,同時就會感知到其音高、響度、時值以及音色,並對其產生一定的判斷。
指導我們正確彈奏並選用適合的彈奏方法的具體內容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對作品的所表達的內在情感,對作品進行細緻分析和詮釋,無論是鋼琴的教學還是鋼琴的演奏,都需要對作品的框架結構、曲式、和聲、織體、節奏、樂段、樂句以及速度等進行細緻的分析理解和進行體會。
作曲家要利用這四要素進行樂曲的編織,就是對作品的織體,總體曲式框架,一個樂段、樂節進行分析。
任何複雜的彈奏質量問題,都無法逃離音的四個要素,音的四要素就是一把度量彈奏質量的尺子,不斷變化的聲音四要素是否準確、完整,在鋼琴彈奏過程中,聲音的延續,作品中要求的和聲、節奏、速度、旋律、復調、樂段、樂句、織體等,都是音的四個要素的問題。
任何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都是為彈好每一個音所產生的,鋼琴演奏的基本出發點是彈好作品中的每一個音,更快、更準地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抓住音的四要素這個基本問題就能把一些複雜的問題理出頭緒。
一、音高
鋼琴的最低音頻率是27.5赫茲,最高音頻率是4096赫茲,低於20赫茲的聲波叫做次聲波,高於2萬赫茲的聲波叫做超聲波,人耳感受到的頻率範圍在20赫茲一2萬赫茲之間,任何物體的振動都會產生聲音,但次聲波和超聲波人耳是不能感知的。
彈奏鋼琴最基本的是要準確地捕捉聲音的音高,因此,鋼琴作品的彈奏要求彈奏過程中有音高的準確彈奏,辨識音高是基本需要。
聲音固有的基本屬性是音高(頻率),經過訓練或具有「絕對音高能力」的人來說就可以準覺得判斷出它的音高位置。
用心去聽去感受每個音的音高,而不是只注意「看」,對於初學者來說就可以儘量避免出現彈錯音的現象,對於音高的感知有人較早的得到開發,有的人較晚,每個人在聽到聲音時都會感知音高,也就是說人們對音準的能力是可以培養和提高的,只是有人接受得快,有人接受得慢,通過視唱練耳的練習可以對音準水平有一定的提升。
首調和固定調是大多數學習音樂的同學都會接觸到的,首調是以大調音階的首音唱do,小調音階的首音唱la,根據記載,這種方法是由英國格洛弗女士首創的,該唱法使人們減輕了十二分之一的負擔,因為有的調除音高不同以外唱法都一樣。
什麼是固定音高?
不論何種調性皆按實際音高唱出,如音名C音永遠是「固定的do」,也就是五線譜上的每一個音符的音高與鍵盤上的每一個鍵的音高一一對應,固定調與首調的選擇問題,取決於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音樂感覺的建立,是相對音感還是絕對音感。
二、響度
鋼琴在演奏時,為了使能量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往往將琴蓋打開,從這個角度來說,聲音的響度是指人耳主觀感受到的能量大小,與感受的距離有關。
聲波振動幅度越大則響度也越大,響度和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平衡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響度是指人耳對聲音強弱的主觀感覺,在弦槌的打擊下,振幅越大,聲音就越大,所以,人耳感覺到的聲音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係,響度還跟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係,人們距發聲體越遠,聽到的聲音就越小,因為聲音是從發聲體向四面八方傳播的,越到遠處越分散。
如果演奏在應該出現弱音的時候卻出現了強音,應該出現強音的時候音量不足,出的音的聲強沒有按照作品的要求發生變化,在鋼琴演奏中,用音的強弱變化貫穿於整個作品的始終,體現樂思的抑揚頓挫,節奏、旋律的起伏,復調、和聲的表達,無不與每個音的聲強相聯繫,要感受它的雄偉、神秘、細膩,演奏者除了要對作品的風格、曲式、織體,節奏型等進行詮釋,還要對樂曲的力度、強弱變化有一個基本了解,這些能幫助我們更細膩、準確地表達音樂,理解作者的音樂風格,更深刻地體會作品要表達的情感。
打開琴蓋,可以很直觀地看到,當手指觸鍵向下加速運動時,打弦機被同步向上加速,弦槌打擊琴弦引發弦的振動,弦振幅的大小,取決於弦槌的打擊力度,與此同對,弦槌飛抵被擊弦,鋼琴發聲。
三、時值
由琴弦振動的持續時間長短決定的聲音,即音的長度,琴弦一旦被擊響,振幅隨即開始衰減,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延續一段時間後停止振動,在受相同打擊力的條件下,固有頻率越高,音的延續時間越短,琴弦的固有頻率越低,音的延續時間越長。
聲音延續的時間由音符的時值決定,樂譜上的每一個音符都明確地給出了時值,在樂曲橫向進行時,音樂的律動是音符的時值決定的,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休止符時值的分類,與音符相同。
節拍是固定的強弱音循環重複的序列,拍子的時值可以是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音樂在時間上的組織由節奏決定,音樂中的節奏從宏觀的角度看,它就是音樂的「進行」。
節拍的速率由速度決定,分為三大類:慢、快和適中,演奏的質量由精確的每個音的時值決定。
四、音色
音色是音樂中極其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段,西方音樂音色在近、現代音樂中上升到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比較注重單音音色的變化。
聲音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是一種在介質中傳播的振動波,在「心理聲學」中對音色的定義為:音色是人對聲音音質的感覺,在鋼琴中,整個一根弦振動所發出的音就是基音。基音所發出來的聲音最響亮、最清楚。
音樂中的音色與人的思想、情感問的關係,音色概念的外延就是適合音色本質屬性的一切對象的範疇,
音樂是人們抒發情感、表現情感、寄託情感的藝術,是人的情感的抽象,大腦意識的抽象,在音樂中,音樂家們利用曲式、節奏、旋律、和聲、復調、配器等音樂要素,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寫入樂譜,這一系列變化的空間包絡就是音樂的音色。
標準鋼琴的樂音範圍為88個鍵,頻率範圍:27.5HZ~4186.O1HZ,每12個鍵為一組,A2~c5,88個鍵共分成7又3分之1組,這麼寬廣的音域,涵蓋了所有樂器的發音頻率,鋼琴88個鍵中任何一個鍵發出聲音的泛音,在頻譜上呈離散分布,鋼琴在高音區,高頻泛音的振幅比較強,音色就表現得明亮、清澈,在中音區,中頻、高頻泛音的振幅比較強,音色就表現得圓潤、自然、和諧,低音區的低頻、中頻泛音振幅較強,音色表現得渾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