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還沒有電子化的時代,是機械文明的鼎盛和電氣工程的初期。
要更好的描繪那個時代,不妨想像下美劇《西部世界》,100年前差不多就是那個時代。
而我要說的 100 年前的黑科技,其實在《西部世界》片頭裡也出現過,就是那臺暗示人工智慧將要各行其是的——自動演奏鋼琴,確切的說,是19世紀末的 120 年前發明的。
我們都知道計算機最早的存儲用的就是「穿孔紙帶」,帶孔的是1,無孔的是0,這樣記錄二進位的信息,然後再經過光電掃描輸入電腦。
但 19世紀末,距離「光電掃描」發明出來,還有幾十年呢!
帶孔的紙卷,怎麼控制鋼琴演奏?
製作自奏音樂卷孔紙
19 世紀初最早的方法,需要用到一臺錄製鋼琴,鋼琴師在這臺「母琴」上演奏時,每一個琴鍵都會觸發一個氣閥,氣閥再衝擊到相應的小錘,之後錘擊複寫紙上的鋼琴紙卷,再把留下的痕跡拿去打孔就行了。
再往後到了 20 世紀中葉和後期,就由計算機處理,「電子鋼琴」會演奏得出的音符,計算機把音符轉化成數據後,直接和打孔機器關聯作業,每一個穿孔越長,也就表示一個音符的延時越長。
紙帶控制鋼琴演奏
當紙卷在轉動經過自奏鋼琴時,鋼琴內部會有一股氣流,吹向紙卷的孔洞,氣流穿過孔洞後,就觸發了相應的氣閥,氣閥再驅動安裝在鍵盤底部的電磁線圈,電磁線圈作為動力部件,再推動鋼琴的榔頭,去敲擊琴弦,來發出樂聲。
這樣一來,整個「鋼琴自奏系統」的演奏和真人演奏鋼琴的過程完全一樣。又由於紙卷打孔的數量上不受人手十指的局限,鋼琴的音階和音域都可以儘量發揮。
所以自動鋼琴挺受創新的近代作曲家們青睞,拉赫瑪尼諾夫、德彪西、馬勒、格什溫、理查·史特勞斯都曾為這種樂器寫作樂曲,並製成紙帶,供自動鋼琴演奏使用。
GIF 截圖自
Discovery《How it's Made》S13E03
本文轉載自Cast的公眾號「有趣的製造」,如果你想了了解各種機械加工與製造工藝,就來掃碼關注作者吧↓
酷炫科學-窗敲雨的PS:這紙孔的形狀,有點眼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