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和經歷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生物學家莫裡斯.古德曼(美國科學院院士)等人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應當把黑猩猩(包括普通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劃歸人屬(生物的分類依次為域、界、門、綱、目、科、屬、種),其理由是,他們選取人、黑猩猩、大猩猩、猩猩、舊大陸猴和鼠為研究對象,發現這六個物種在97個功能基因的DNA序列上,黑猩猩與人的相同之處達99.4%。鑑於基因上相同之處佔如此絕大多數,而不同之處只佔極其微弱的一丁點兒(0.6%),因此他們認為黑猩猩在生物分類上應當屬於人屬,也就是人類的兄弟。
這個觀點顯然是對以人為中心的生物分類作出了強烈衝擊,隨即引起了全球科學家和相關人員的廣泛爭議,贊同者和反對者都有。實際上,這也是舊話新提,為什麼人類與黑猩猩以及其他靈長類的基因絕大部分相似,但行為方式、智力等卻是如此的不同,因為人類與黑猩猩顯然是兩種不同的生物,這一點無論是贊同黑猩猩與人是同屬的,還是反對這一觀點的都不會有什麼爭論。難道0.6%的基因差異就造成了人與黑猩猩在行為和智力上的天壤之別嗎?
顯然,還必須在基因以外來尋找答案。如今,基因以外的答案已經有了線索,即人的經歷與黑猩猩的經歷不一樣,這才造成兩種生物的巨大差異。因為,不同的經歷是開啟不同基因大門的鑰匙。只有特定的基因開啟了,生物的智力、行為、思維才會得到開發並產生巨大差異。「經歷即財富」是不少人認同的事實或道理。按以往的經驗,對「經歷即財富」的認同更多的是指,如果一個人經歷了人生應當經歷的事情和某些獨特的事件,他/她就會從這些經歷中汲取教訓,成熟起來,變得特別有智慧,並找到了成功的鑰匙。
經歷開啟或關閉基因
「經歷即財富」在今天也可以有另外的更深層的解釋,即經歷是開啟基因的一把把鑰匙,擁有無數的經歷或獨特的經歷,就可以開啟我們體內已經擁有的並正在沉睡的各式各樣的基因,而這些基因是每個人,甚至是靈長類動物所共有的。經歷會讓每個人變得成熟起來,而且是「這一個」獨特的人,而非大家都是同樣的人。
人生經歷與基因的關係不僅可以解開類似「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人的智力是先天還是後天」的難題,而且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基因數量的多少以及基因差異的多少並不在智能和行為差異上起重大作用,正如人們一直奇怪為什麼人與黑猩猩的基因差異是如此之小,但智力與行為方式是如此之大一樣。對於人與黑猩猩的基因數量相同和相似引發的問題,參與並促使人類基因組計劃提早完成的基因獵手文特爾認為,根本沒有那麼多基因來支持生物決定論;人類奇妙的多樣性並非基因密碼固有的東西。我們所處的環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另一些研究人員的解釋更堅定,他們認為,別說人與黑猩猩的巨大差異,即使人與人在成就方面的巨大差異也只需要33種基因就夠了,關鍵是環境和經歷怎樣促使這些基因是開啟還是關閉。
一個幾乎大家都知道的育兒道理是,兒科大夫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剛為人父和人母的家庭,不要阻止嬰兒用手來觸摸和探索世界,只要嬰兒不是去觸摸開水或爐火這樣的危險事情,就不要幹涉他們。因為通過觸摸,嬰兒能較早和廣泛開啟人腦中的多種基因開關,以利於神經發育和認識世界。觸摸就是一種學習或經歷,這樣的經歷可以擴大人類選擇自身道路的能力。更新的研究證明,只需要17種基因在適宜的時候表達就可以使人腦發生變化。這些基因有些是開啟,有些是關閉,以改變大腦中神經細胞的連接狀態,從而貯存長期記憶。但是,這些基因的開啟或關閉是受人的行為支配,比如嬰兒用手觸摸感知世界和後來成長時的種種經歷,無論是正面的經歷還是負面的經歷,都會開啟或關閉一些基因。
所以,經歷是開啟基因的有效鑰匙,是行為和經歷決定人的基因,而非基因決定行為和經歷。只有豐富而複雜的經歷才會開啟或關閉基因,以獲得各種知識並將各種不同的知識貯存於大腦中。
小鼠實驗的啟示
成功不僅僅是有車有房有錢,而且是人格和精神上的完美,富有同情心,當然可能的話還會「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如果把良好的性格或個性(情商的一部分)當作成功的要素,看看小鼠是如何獲得良好個性會有助於認識人是如何獲得較高情商的。
經歷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地,都會開啟一部分基因,從而讓人獲得部分財富。加拿大蒙特婁市麥克吉爾大學的麥可.米尼等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發現,幼年被母鼠經常舔舐的小鼠比受到冷落的幼鼠在成年後更為心平氣和和鎮靜自如。也即是,有沒有母愛和母愛的多少都會導致生命個體在成年後性格上產生較大的差異,這與人的情況完全一樣。而這種差異是由於母鼠的舔舐啟動了小鼠體內在緊急情況下舒緩身心壓力的基因。
米尼等人使用100多隻老鼠進行實驗,所有母鼠都正常餵食餵奶,撫育它們的子女,但是有一種行為卻不同,不同的母鼠對孩子的舔舐不同,在兩組小鼠之間,母鼠舔舐小鼠多的可以達到其他母鼠的4—5倍。結果表明,成年後,被舔舐次數多的小鼠在遇到危險情況時很少出現恐懼,在挑逗它們時也產生較少的應激激素,表現出一種心平氣和和鎮靜自如的氣質與性格特徵。這正是人們所追求的成功性格之一:臨危不懼,鎮定自如,尤其是「無故加之而不怒,驟然臨之而不驚」。
那麼,小鼠經歷母親較多的舔舐是怎樣變成其良好的性格的呢?研究發現,生物大腦中有多種生物分子感受器,其中就有感受皮質醇等應激激素的感受器。大腦中這類感受器越多,對皮質醇就越敏感,就容易向人體的腎上腺下達停止生產激素的指令,因而體內的皮質醇等應激激素會較少,皮質醇減少就不太容易衝動,從而保持平和的心理狀態。麥可發現,受到母鼠大量舔舐的小鼠大腦中有更多的皮質醇感受器。對50隻大量受到舔舐和50隻很少受到舔舐的小鼠進行DNA檢查,發現大腦中的皮質醇感受器的生長源於特定的DNA,即基因。在多次受到舔舐的小鼠中,這類為皮質醇感受器編碼的基因比在較少受到舔舐的小鼠中要活躍得多。
這提示,母鼠的舔舐動作導致了皮質醇感受器基因的開啟,也即小鼠經歷的這種母愛的舔舐經歷導致了皮質醇感受器的大量增加,從而減少了皮質醇的產生,保持了鎮定的性格特徵。分開上述實驗中的母鼠和幼鼠,將有舔舐嗜好的母鼠的孩子交給很少舔舐小鼠的母鼠來餵養,小鼠長大後較為緊張;反過來把較少舔舐幼鼠的母鼠的孩子交給有舔舐嗜好的母鼠來餵養,小鼠長大後表現出較少的心理緊張,並且控制緊張程度的基因也表現更活躍。
更為有趣和有力的證據是,把所有的幼鼠從母鼠身旁隔離,採用人工觸摸方式——柔軟的毛刷——來替代「舔舐」小鼠,結果與母鼠舔舐小鼠的一樣,毛刷撫摸的次數越多,小鼠長大後的心理緊張程度就越低,反之則容易激怒、緊張和膽小。
不良經歷造成的後果
上述實驗精確地檢測到後代所經歷的行為,尤其是母親的行為是否能在後代身上和大腦中產生不同的反應,並導致成年後性格的差異有多大。但有人會反駁,這只是動物實驗的結果。其實,相同的原理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已經體現出來了,在充滿愛心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充滿善良,在暴力和打罵的家庭成長的孩子也具有太多的暴力與野蠻。這都是與基因的開啟或關閉相關。
即使不論孩子生長的經歷所獲得的基因開啟變化而形成的性格與氣質的養成,就是成年人也會遭遇這種變化。下面就是一個關於人的不良經歷的小實驗。
英國南部白金漢郡奇爾特思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不公正或不講理的上司手下工作會使僱員血壓升高,增加他們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危險,僱員感到在為人專橫的上司監督下工作時,他們會緊張,因而血壓上升。研究人員從英國醫院中招聘28名女護士,在她們工作的時間內每半個小時為其測血壓一次,每天12小時,一連測3天。
這28名護士在工作日中有13人輪流受不同的兩人監督,其中一人是護士所喜歡的人,和善而講理;而另一人是不受護士喜歡的,專橫而不講理。另外15名護士作為對照組也有人監督,但是分別採用一人監督和兩個要麼都和善而講理的,要麼是專橫不講理的上司監督。試驗結果提示,第一組13人的血壓有明顯的差別。當她們在專橫的上司監督下工作時,其收縮壓比正常情況下升高了2幹帕,舒張壓增高0.93千帕;但當她們在一名公正的上司監督下工作時,她們的血壓又會恢復到正常或下降一些。對照組的15人在分別與兩名公正和不公正的上司監督下工作時,她們的收縮壓只相差0.4千帕,而縮張壓幾乎沒有差異。
這個研究提示,在不同的上司監督下工作,血壓相差會很大。而過去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收縮壓升高約1.33千帕,舒張壓升高0.67千帕,他/她患冠心病和中風的危險分別增加16%和38%。無獨有偶,2002年10月,芬蘭一項相似的研究結果證明,在工作中受到嚴格監督、待遇低、事業上缺少發展機會的人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是處於正常情況的同事的兩倍。所以英國醫生納迪亞.韋傑在英國醫學協會主辦的雜誌《職業與環境醫學》上說,一個不受歡迎的監督者是工作場所有效的應激物,他可能給被監督者帶來顯著的臨床影響。
這些研究雖然沒有像上面小鼠研究一樣指明是環境和經歷造成了哪種基因的開啟和關閉,從而造成激素分泌的增多或減少,引起人的應激反應,增加血壓和患心臟病,但從原理來看卻是相似的。也就是說,人的不良經歷也是一種「財富」,它可以促使人早日認識到不良經歷對人的負面效應,從而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如檢查自身的弱點或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以改變環境,或主動改變工作和改換工作環境,甚至改變職業,以便把不良經歷轉變成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