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爛的屍體不能說話,卻可以拆穿不在場證明

2021-01-21 果殼

1993年12月16日,密西西比州,派克縣。 


警方接到報案,趕到薩米特鎮上的一間木屋,看到三具高度腐爛的屍體。年輕的夫妻被銳器刺死,四歲的女兒被勒死/掐死。調查發現,所有線索都指向報案人,就是男性死者的繼父。 


他在1991年給(繼)孫女買過壽險,正是兩年過後才能收益的險種,且在發現屍體第二天便申請了理賠。加之舊有的疑似騙保記錄,警方相信他和三人的死脫不了干係,只缺少直接證據。 


1998年,檢方終於被間接證據說服,決定起訴。為了增加勝算,檢察官求助了一位名叫威廉·巴斯(William Bass)的教授



這位常年觀察屍體腐爛過程的科學家,把三具遺體的狀態套進一條公式,估算出的結果是,死者在警方拍照時已經死去25-35天。 


這就是說,死亡時間很可能在1993年11月中旬。而根據嫌疑人的口供,他其中一次去到小木屋的日期剛好是11月16日。科學家的證詞,重挫了辯方「上門拜訪過後很久才發生謀殺」的觀點。法庭審理認定嫌疑人謀殺三人罪名成立,判了他死刑。 


2000年2月,罪犯因為3項謀殺罪被判死刑丨Clarion Ledger


檢察官事後回憶說,假如沒有巴斯教授,那個人很可能脫罪的。法庭的判決結果,對一種當時看來有些前衛的研究方式來說,算得上一次肯定。 


這種研究方式,就是巴斯教授創建的人體農場。 



回到1981年5月,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市。 


一座1英畝的氣質獨特的研究基地,迎來了它建成後的第一具遺體。那是一位73歲的老人,生前患有酒精中毒和肺氣腫,也有心血管疾病。遺體是由老人的女兒捐贈而來,本人和家人的捐贈也是研究對象的重要來源。 


1-81代表1981年的第一具屍體丨Slideplayer


田納西大學的巴斯教授和學生們,給這具遺體編號為1-81,並把他放在一片水泥地上,任他自然地腐爛。為了不讓動物把屍體吃掉,外面還套了一層鐵絲網罩。 


從此,團隊為許多遺體的腐爛過程進行了日復一日的忠實記錄,和各式各樣的研究。這些研究,給需要判斷死亡時間的執法人員,帶來了豐盛的科學依據。 



這片1英畝的場地原本沒有名字,巴斯教授為了發論文,才勉強給它取名「人類學研究設施(ARF)」。而從這裡發出的第一篇論文,是關於人體腐爛過程中的昆蟲活動,1-81到4-81都參與了。 



不少昆蟲對死亡的氣味很敏感,能從幾百米乃至數公裡外及時趕到屍體所在的地方。 


巴斯教授的助教威廉·羅德裡格斯(William Rodriguez)發現,在人體腐爛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昆蟲前來繁衍,也會有不同的昆蟲離去。 


一具遺體在空地放置1小時後,口鼻已有麗蠅出沒丨參考文獻4


第一階段是新鮮期(Fresh Stage)。溫暖的季節,屍體從冷藏櫃出來,在空地平躺不到1小時,麗蠅便早早趕來了。很快,雌蠅先在屍體臉上開孔的地方(如口鼻眼耳)產卵,孵化也在6-40小時內迅速發生。幼蟲開始以屍體的軟組織為食,數量會在3-10天之間壯大起來。 


第二階段是膨脹期(Bloated Stage),因為微生物對軟組織的分解會釋放氣體,讓屍體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這個階段的人體,除了有大量麗蠅定居之外,也能看到葬甲科(俗稱埋葬蟲/食屍蟲),那些甲蟲不止吃屍體,也吃先來的那些蠅類。 


春夏季節,10個昆蟲科在屍體腐爛期間的出沒情況丨參考文獻4


第三階段是腐爛期(Decay Stage),氣體散去,屍身不再膨脹。麗蠅幼蟲數量達到頂峰,而後大量飛離屍體,鑽進土壤開始成蛹。屍體上的甲蟲數量漸趕上蠅類。 


第四階段是乾燥期,屍體只殘留少量組織。這個階段開始時,能觀察到的昆蟲幾乎只剩兩類甲蟲,隱翅蟲科和露尾甲科;接著,又有另外三個甲蟲科後來居上。甲蟲們以餘下的乾燥組織為食,也取代蠅類,在數量上成為主導。 


至於屍體腐爛的每個階段有多久,科學家發現,不同季節屍體的腐爛節奏也有所不同。總體看來,天氣越熱,屍體腐爛越快。


觀察時間是1981年5月-1982年5月,為期一年丨參考文獻4


此前的文獻記載當中,沒有誰對人類遺體上的昆蟲活動做過如此詳盡的觀察實驗。這項研究發表在1983年的《法庭科學雜誌》(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上,也成了雜誌創刊起引用最高的論文之一。 


從那以後,不同昆蟲的活動情況,都與屍體分解階段對應起來,成了巴斯教授和同事們判斷人類死亡時間的重要依據。  


當然,這遠不是全部。 



除了昆蟲,科學家們還想過用屍體腐爛過程中滲入土壤的物質,來判斷人類的死亡時間。比如,組織分解時會產生揮發性脂肪酸,時間越久釋放越多,這些脂肪酸在土壤中的含量,也是屍體分解進度的一種體現。 


1991年,巴斯教授的博士生阿帕德·瓦斯(Arpad Vass),用一年內不同時期死亡的7具遺體來研究這個問題,發現了有意思的規律: 


土壤溶液裡揮發性脂肪酸的濃度(考慮體重和空氣溼度之後),只與平均溫度 (攝氏度,℃) × 分解天數的值有關,不論死亡時間是冬天夏天。瓦斯給這個值取名ADD,就是「累積日度」的縮寫。 



也就是說,假如一具屍體在平均30℃條件下分解了15天,另一具屍體在平均15℃條件下分解了30天,他們的ADD相等,屍體分解也應當進行到相近的程度,展現出相似的狀態(零度以下計為零度)。此處的相似,不限於揮發性脂肪酸在土壤中的濃度相似,也可能是皮膚滑脫程度相似,或者骨骼暴露程度相似等等。 


這條規律很有用。假如科學家能根據經驗,把不同ADD值對應的屍體狀態總結出來,在面對陌生屍體的時候,只要代入當地近期的氣溫,就能估測死亡時間了。 


溫度與死亡時間大致成反比丨參考文獻5


還記得開頭提到的小木屋一家三口被殺事件吧。巴斯教授看過屍體照片之後,便是根據皮膚滑脫情況、骨骼暴露情況、毛髮脫落情況和昆蟲活動情況這四種指標,估計腐爛屍體的ADD;再代入案發地深秋的氣溫,得出了死亡時間在25-35天前的結論。 


這樣,檢方才有理由堅持三人大約在11月中旬死亡,促使法庭認定嫌疑人的罪名。假如估算結果落在12月初,嫌疑人就有不在場證明了。檢察官說,他求助巴斯教授的時候,特意沒提自己認定的案發日是哪天,因為他當時還對這種推算方式心存疑慮,想試試究竟可不可靠。 


至少從結果看,嘗試是值得的。 



每具自然腐爛的屍體都會經歷那四個階段,但情況可能會比想像中複雜。哪個公式也不是100%好用,有時幾個表徵還可能指向不同的死亡時間,令科學家陷入矛盾。 


女孩失蹤前,就躺在她的兒童床上丨Murderpedia


2002年2月,一對夫妻報案說7歲的女兒失蹤,他們前夜把女兒抱到床上就再沒見過她。警方很快鎖定了50歲的鄰居,在他的房車和外套上,分別發現了一滴失蹤女孩的血跡。他的家裡和車上還有女孩的指紋與毛髮,和女孩家地毯質地相似的纖維,以及女孩家狗狗的毛髮。 


看似鐵證如山,但辯方也提出了懷疑:嫌疑人和女孩一家相熟,女孩常到嫌疑人房車裡玩,最近還去過他家。以及,有人證實女孩失蹤當天,她的母親和嫌疑人在酒吧跳過舞,有些痕跡可能是那時轉移到了嫌疑人身上。另外,當晚女孩父母召集多人在家聚會直到清晨,其他客人也有可能帶走女孩。 


後來,屍體在鄉間找到,死亡時間成了關鍵。假如死亡時間被推定在警方嚴密監控嫌疑人之前,他很可能被定罪,反之便可能無罪,因為在重重監控下幾乎沒有條件棄屍。 


女孩遺體在8號州際公路附近發現丨San diego Jewish World


法庭上,幾位法醫昆蟲學家都依據昆蟲繁殖周期判定,受害人死亡時間在嫌疑人受到警方監控之後。控方求助的法醫昆蟲學家也不例外,只是他基於立場補充了一句:可能有別的因素延遲了昆蟲活動。


另一方面,控方請到的非昆蟲學方向的法醫學者們,則認為死亡時間在失蹤後幾日,那時警方對嫌疑人的監控並沒開始。專業人士的意見出現了分歧。 


也許是因為,幾位昆蟲學家雖然給出相似的結論,但各自推算的死亡時間還有差異,法庭沒有採信他們的證詞,嫌疑人被判了死刑。 



這份判決令外界產生過強烈質疑。許多人認為,在重大疑點尚存的情況下,量刑未免過重。直到日後從警方源頭流出匿名消息,指屍體發現前不久,辯方律師曾經與檢方談判,期待用拋屍地點換取檢方放棄追求死刑,大部分人心裡的疑團才漸漸散去。 


但即便如此,法醫學者之間出現矛盾結論的源頭問題也並沒有解開。假如科學家能為屍體提供更豐富的環境,讓他們在不同的條件下腐爛,也許有機會讓一些複雜的情況得到解釋。 


巴斯教授和同事們便觀察過許多場景下的屍體:有裸露在外的屍體,掩埋後蓋上混凝土板的屍體,困在生鏽汽車裡的屍體,藏在灌木叢下的屍體,被石頭綁住沉入水底的屍體…… 



當屍體裸露在外,蛆蟲吃它的時候,常常留下最外面的表皮層來遮擋陽光。所以,有時乍看新鮮的屍體,近看卻發現裡面已經被吃空,只剩骨架和一層皮。 


假如希望蟲子吃得更乾淨,科學家們會給遺體套上黑色塑膠袋。昆蟲覺得外面已經有了保護,便能放心把表皮層也吃掉。這樣的操作,有助於加速屍體的白骨化。 



外界條件稍有不同,屍體的分解進度條就可能發生不小的改變。比如,有人在室內死去,屋外的蠅蟲未必很快趕到。如果科學家對一些影響因素不甚了解,就容易錯判死亡時間。 


當年,巴斯教授之所以下定決心開闢一塊觀察人類屍體的專用場地,也和一次失誤有關。 



1977年12月,作為州政府聘請的法醫人類學家,巴斯教授收到警方求助。南北戰爭期間陣亡的威廉·塞上校的墓被人挖開,棺材上面發現了一具無頭屍,雖然高度腐爛,卻還有粉紅色的組織。 


警方認為他死亡不久,而墓主人已經去世113年。巴斯教授查看屍體之後,也相信死亡時間不超過一年,很可能有人把墓裡的屍體調換了。 



後來,警方在棺材裡發現了前額中彈的頭骨。另外,屍體有許多蛀牙,有些還很嚴重,卻無一處被修補。一位穿著禮服的年輕人,卻沒有看過牙醫的痕跡,不得不令巴斯教授開始懷疑,死者生活的年代沒有牙醫。 


不久,死者衣物的鑑定結果表明,材質皆是絲綢與棉質,沒有發現合成材料。類似的線索越來越多,巴斯教授和調查組最終相信,那就是威廉·塞上校。屍體看似新鮮可能是因為,密閉的鑄鐵棺材防水防蟲防氧氣,微生物的分解工作不容易推進。 


把死亡時間判斷差了100多年,巴斯教授感到自己對屍體分解知之甚少。從此他便明白,一定要在自然環境下觀察人體腐爛才行。 


而那時的巴斯教授,作為田納西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已經把系裡的課程進化成了一整套博士生項目,正引誘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加入團隊,也是時候搞個大事情了。 


他向學校申請之後,真的獲得了1英畝的林地。那曾經是校醫院用來燒垃圾的地方,後來因為環保局不允許露天焚燒而閒置了。上文提到的那些前所未有的科學探索,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但真正讓巴斯教授和他的人類學研究設施(ARF)聲震海內的,並不是那些研究。 



「人體農場」這個名字,也不是從來就有。 


那是帕特麗夏·康薇爾的傑作。從1985年起,她作為技術寫作人員,在維吉尼亞州首席法醫師馬賽拉·費耶羅(Marcella Fierro)的團隊工作過六年,也認識了常來幫忙的巴斯教授。 


90年代初,康薇爾的推理小說《屍體會說話》,收割了愛倫·坡獎最佳新作與另外四項文學獎。以費耶羅博士為原型的女主角史卡佩塔吸粉無數,康薇爾也作為小說家正式出道。 


《人體農場》(The Body Farm)是史卡佩塔系列的第五本。康薇爾寫作的時候不確定,兇手在案發數日後才搬走屍體,會在現場留下怎樣的痕跡。為此,她還請巴斯教授幫忙做過實驗。 



彼時,教授只覺得她提的問題很有意思。他不會想到,1994年《人體農場》出版之後,田納西大學人類學系的電話連續幾周被打爆,他的研究基地成了媒體訪問的聖地。表示願意在死後捐出遺體的熱心市民,也明顯多了起來。 


受到小說感染的不止普通市民,警方也開始習慣用「人體農場」來稱呼那座設施,與那裡的聯繫愈發熱絡。從1998年起,聯邦調查局(FBI)證據響應小組(ERT)的成員,每年都要在人體農場受訓一周,學習如何找尋人類遺體,如何挖掘遺骸,如何收集和記錄證據等等。 



但這也只是個開始。2000年播出的《犯罪現場調查(CSI)》劇集,拯救了收視不斷下滑的CBS電視臺,也打開了推理劇的一片天地。自此,這部劇開始以大約每年一季的速度勤勉更新,情節很快蔓延到了人體農場:一位攝影師被人謀殺,兇手將他的遺體丟棄在人體農場,混入了研究用的屍體當中。 


從那以後,人們對「曝屍荒野」這件事的排斥仿佛減輕了不少,現實中人體農場收到的捐贈日漸踴躍。這座設施從1981年建起到2000年之間,年捐贈遺體數從來沒有超過50具;而自2006年起,捐贈數據已穩定在每年100具以上,場地也慢慢趨於飽和。 



雖然,1英畝的人體農場在2004年擴張到了2英畝,又在2013年擴張到了2.5英畝(相當於1公頃),團隊還是免不了拒絕一部分捐贈者,就像上圖深色條顯示的那樣。 


除了影視或文學作品的宣傳之外,捐贈數量能在短短幾年之內激增,可能也有其他原因。 


比如,田納西大學退休教授、人體農場曾經的負責人理察·詹茨(Richard Jantz)說,把遺體捐給醫學院和捐給人體農場有很大不同,醫學院不要肥胖的遺體,也不要接受過屍檢的遺體,人體農場就不會拒絕這些。 


不止如此,醫學院常常會把截肢者、有傳染病史者、近期接受過外科手術者,甚至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都排除在外。相比之下,田納西大學人體農場對遺體的要求少得多。被限制捐贈的群體,只有HIV攜帶者、肝炎患者、肺結核患者,以及抗藥性細菌感染者。 



當然,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多了一條新的限制:所有遺體在捐贈之前,必須接受死後新冠病毒檢測,得到陰性報告才可以捐贈。 


人體農場的遺體捐贈計劃(Body Donation Program)在1981年開啟,如今已經擁有一套處理遺體的規範流程。從採集生物樣本(如血樣、指甲、毛髮),測量身型和體重,記錄疤痕或文身所在位置……一直到遺體完全白骨化,整副骸骨進入「威廉·巴斯捐贈骨骼收藏」(William M. Bass Donated Skeletal Collection)為止。 


威廉·巴斯捐贈骨骼收藏,是全美最大的現代人骨骼收藏,有超過1800副骸骨,每年有不少研究者只為觀察骸骨而來丨NPR


在人體農場工作的科學家們相信,每一具捐贈來的遺體,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最大的尊重。科學家對慷慨的捐贈者心懷感激,研究成果便是表達謝意的方式之一:從屍體分解當中發現的規律,可能促使更多的殺人兇手伏法,而這也是在保護生者的安全。 


[1] Bass, B., Bass, W. M., & Jefferson, J. (2004). Death's acre: inside the legendary forensic lab-the Body Farm-where the dead do tell tales. Penguin.

[2] Jefferson, J. (2000). Down on the body farm. ABAJ, 86, 62.

[3] Osborne, L. (2000, Dec 3). Crime-Scene Forensics; Dead Men Talking.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00/12/03/magazine/crime-scene-forensics-dead-men-talking.html

[4] Rodriguez, W. C., & Bass, W. M. (1983). Insect activ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decay rates of human cadavers in East Tennessee.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28(2), 423-432.

[5] Vass, A. A., Bass, W. M., Wolt, J. D., Foss, J. E., & Ammons, J. T. (1992). Time since death determinations of human cadavers using soil solutio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37(5), 1236-1253.

[6] Long, L. (2006). DEATH'S DISTRICT: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Body Farm. Forensic Examiner, 15(1), 50.

[7] The Farm of Rotting Corpses in Tennessee. (2011, September 2). [Video].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U0X9VVQn4&t=10s

[8] Vidoli, G. M., Steadman, D. W., Devlin, J. B., & Jantz, L. M. (2017).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anthropology research facility, Knoxville, Tennessee. Taphonomy of Human Remains: Forensic Analysis of the Dead and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Forensic Analysis of the Dead and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461-475.

相關焦點

  • 太空人在太空站死亡,屍體不被帶回地球,會腐爛嗎?
    喜之郎果凍的經典廣告裡面小朋友長大了想當太空人,這個職業聽上去是很奇幻的,可以漫遊太空與太陽肩並肩。但這個職業的背後承擔了太多太多。他們在上天之前會經過大量的體能訓練,並且對他們的心理素質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危險發生時能夠快速正確地做出選擇。
  • 在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嗎?
    這個階段的人剛死去,再沒有氧氣提供給細胞,這時蟄伏於人體中的一些厭氧菌類,就是不需要氧氣生存,有氧反而難活,沒氧卻如魚得水的一些細菌活躍起來,它們大量繁殖,這些繁殖過程就是消化機體營養的過程,它們吃了屍體代謝的結果就是產生臭氣;    第二步,進入腫脹階段。已變得不新鮮的屍體由於厭氧菌作用,氣體開始充滿腹部和各種組織中,屍體腫脹不堪;    第三步,叫「積極腐爛」。
  • 屍體如果漂浮在太空中會腐爛嗎?
    如果雲厚一點的話,陽光在雲裡頭透不出來,大部分被吸收了,這時候看這朵雲就是灰黑色了。如果你比較細心的話,你會發現烏雲的下端顏色會更深一些,頂上和邊緣陽光可以透過還會顯得比較白。但是如果你此時正坐飛機旁邊是這朵雲,你會發現它其實是白色的。至於烏雲總是出現在陰雨天是因為陰天光線較弱,更加不能穿透雲層了。
  • 比巨人觀屍體腐爛還嚇人,食物腐爛全過程!
    腐爛的食物還會發出惡臭,同時滋生蟲子和細菌等。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腐爛的食物沒有處理掉,接下來會有什麼變化呢.它們會掩埋屍體,保護屍體不被對手昆蟲吃掉,並以此來餵養自己的幼蟲。其實腐爛雖然看起來噁心,但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這只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物質被分解的過程。噁心之餘,片子還讓我有點感動。雖然講的是腐爛科學,但探討卻是生命的周而復始。
  • 人的屍體在宇宙中會腐爛嗎?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正常情況下屍體腐爛的原因是什麼。平時我們買的肉類其實就可以看作是動物的屍體,這些肉在冰箱中的冷凍櫃中可以長久保存,如果放置在保鮮櫃中,可能過個兩天左右就會發出異味,而如果把肉放置在常溫下,可能半天時間就開始發臭了。
  • 漂浮在太空的屍體會腐爛嗎?萬一掉到別的星球,又會怎麼樣?
    文/仗劍走天涯漂浮在太空的屍體會腐爛嗎?萬一掉到別的星球,又會怎麼樣?宇宙太空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秘密呢?無數的先人後輩們,都在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太空。並且早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美國就已經登月了。而在近代科技如此的蓬勃發展之下,也有著越來越多的太空人去探索了。
  • 在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嗎?最終歸宿如何?
    這個階段的人剛死去,再沒有氧氣提供給細胞,這時蟄伏於人體中的一些厭氧菌類,就是不需要氧氣生存,有氧反而難活,沒氧卻如魚得水的一些細菌活躍起來,它們大量繁殖,這些繁殖過程就是消化機體營養的過程,它們吃了屍體代謝的結果就是產生臭氣;第二步,進入腫脹階段。已變得不新鮮的屍體由於厭氧菌作用,氣體開始充滿腹部和各種組織中,屍體腫脹不堪;第三步,叫「積極腐爛」。
  • 【吃謎課堂】CASE32:鐘塔的不在場證明
    接下來是猜謎時間,有請夏瞳小姐姐為我們出題~~~夏瞳:前幾期我們講到過不在場證明,在不在場證明的計謀中,時鐘是一個常被利用的道具。夏瞳:作為一個計時工具,直接在時鐘上做手腳,往往能起到誤導時間的作用,從而讓犯人的不在場證明成立。
  • 比巨人觀屍體腐爛還嚇人,食物腐爛全過程!
    這部片子,講述的是一個會令人引起強烈不適的話題:腐爛。日常生活中,放久了的肉類、雞蛋、牛奶、蔬菜等都會發黴。腐爛的食物還會發出惡臭,同時滋生蟲子和細菌等。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腐爛的食物沒有處理掉,接下來會有什麼變化呢.
  • 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還是永恆?
    太空科幻片中,太空人失事脫離飛船的橋段常有,綠幕特技與特效下的太空「演員」常把屍體演得「生龍活虎」,更有宇航頭盔破裂,直接「爆漿」的,這些都是煞費苦心、腦洞大開的電影人為了打造螢屏效果。接下來把這些統統忘掉,我們來聊聊「太空屍體」的正確打開方式與歸宿。在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嗎?
  • 酒瓶中現潮蟲窩屍體已腐爛
    「喝著喝著,從酒瓶中倒出來幾隻小蟲子,仔細一看應該是蟑螂,再繼續倒,一下倒出來一堆這種蟲子,在場看見的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意外:倒出七八隻小蟲子  2月28日清晨,劉先生約上老朋友一起去皇姑區的百鳥公園健身。中午鍛鍊結束後,劉先生就在岐山中路七十九號一家飯店請客吃飯,兩人不約而同想喝點白酒助助興。
  • 深圳失蹤美女屍體在華山西峰下發現 高度腐爛(圖)
    西部網訊(見習記者劉望)8月初,深圳一女性陳雯來陝西遊玩時在華山附近失聯,9月9日警方在華山西峰腳下發現一具高度腐爛的屍體,今天(9月18日)噩耗傳來,經過DNA初步比對和家屬辨認,該屍體就是此前失聯的女孩陳雯。
  • 【推理常識】不在場證明的殺人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1.捷徑 許多兇手殺人後,會想辦法走捷徑回到案發地點,比如從水中順遊回原地,這樣比陸地上走快很多;或者如果是冰谷,可以在兩谷之間建立一座冰橋,等通過後把橋燒毀就不會留下證據;或者在某些地方建立有密道,更方便兇手製造不在場證明,有時候我們需要幾十分鐘的路程
  • 百歲女屍為何沒有腐爛?專家解開她的衣服,揭開原因
    歷史家的職責是要確切、真實、不感情用事;無論利誘威脅,無論憎恨愛好,都不能使他們背離真實。墓主人的屍體已經腐爛,只剩下骨頭,這讓專家們很失望。兩天後,專家們開始清理第三口棺材,但當棺材被打開時,在場的專家們都驚呆了。裡面有一具女屍,沒有任何腐爛,連睫毛都完好無損。骨架長約1.5米。專家試圖觸摸骨架,發現其腳步聲的皮膚具有彈性。在場的專家們都很納悶,明明與前兩具棺木是同一時期,為何保存狀況卻截然不同?
  • 澳大利亞巨型鯨魚慘死海灘,屍體腐爛發臭,遍體鱗傷
    據澳大利亞ABC新聞網6月報導,一條長16米、重45噸的鯨魚被衝上了南澳大利亞一個偏遠的國家公園的海灘,公眾被警告遠離這個腐爛的鯨魚屍體。斯坦默說:「我們不能百分之百確定,但有跡象表明——這是人類對鯨魚最大的影響之一。」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管理局的一位地區管理員彼得·威爾金斯說:「這頭鯨魚估計有45噸重,所以人們沒辦法移動它的屍體。」他表示:「唯一的選擇就是把它留在海灘上,讓它自然分解。」
  • 比巨人觀屍體腐爛還嚇人,食物腐爛全過程!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腐爛的食物沒有處理掉,接下來會有什麼變化呢.它們會掩埋屍體,保護屍體不被對手昆蟲吃掉,並以此來餵養自己的幼蟲。其實腐爛雖然看起來噁心,但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這只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物質被分解的過程。噁心之餘,片子還讓我有點感動。雖然講的是腐爛科學,但探討卻是生命的周而復始。
  • 塔內潮溼屍體卻不腐爛 誰賦予了金字塔神奇能量?
    ———奇事多多———   奇事一:儘管金字塔內非常潮溼,但屍體並未腐爛   有關金字塔神力的發現,可溯及至本世紀初。熱衷於超自然科學的法國人安東尼·博維於1930年前往埃及,在參觀了吉薩金字塔群落後,他提出大金塔的形狀非同一般,由此,又為金字塔神秘論增添了新的內容。
  • 科學家建立滅絕蒼蠅模式標本:喜歡腐爛屍體
    它們不喜歡新鮮的屍體,反而更中意腐爛已久的大型屍體。而且與大部分蒼蠅種類不同,骨蠅在初冬的時候(11月到1月)較為活躍,且一般在黃昏後覓食。  骨蠅在人類的視線中已經消失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科學家甚至認為它們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滅絕。來自義大利羅馬大學的研究者皮耶爾菲利波·切雷蒂(Pierfilippo Cerretti)稱,這也是它們經常被認為是「神秘」物種的原因。
  • 印度恆河浮屍 100多具屍體高度腐爛恐怖至極
    原標題:印度恆河浮屍 100多具屍體高度腐爛恐怖至極   印度恆河浮屍,100多具屍體高度腐爛恐怖至極。據報導,印度恆河驚現上百具屍體,包括多具兒童屍體。據悉,這些屍體高度腐爛,難以進行屍檢和辨認。還有不少屍體擱淺在河岸遭狗和鳥啃食。目前,官方正展開調查。
  • 屍體在低溫下不易腐爛,那麼在冰雪覆蓋的珠峰上,能看見古人嗎?
    屍體在低溫下不易腐爛,那麼在冰雪覆蓋的珠峰上,能看見古人嗎?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想要存放食物,只需要把它們放入冰箱中冷凍即可。低溫條件是最好的防腐劑,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的屍體,在低溫的條件下都不易發生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