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認為裝修是件特別繁瑣的事,這裡面涉及到的知識太多了。卻唯獨沒有想到的是燈飾的選擇原來也大有門道,裝修中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隨心而欲,比如吊不吊頂,做不做電視背景牆。原本我以為買燈也是這樣,但現在我才知道,並不是你喜歡什麼燈就可以買什麼燈,燈飾的搭配與選購還是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的。
燈飾的選購要考慮到風格上的照應、要根據面積定大小、要看色溫、看顯色指數……這裡頭真的是大有學問。接下來小編就將自己做的功課分享給大家。
1.色溫
色溫color temperature,表示光源光譜質量最通用的指標。色溫基於黑色發光體,也叫做普朗克輻射體--根據不同的溫度發出特定顏色的光,單位為開氏度K,就是燈光所打出來的顏色低色溫光源的特徵是能量分布中,紅輻射相對說要多些,通常稱為「暖光」;色溫提高後,能量分布中,藍輻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稱為「冷光」。
簡單地說就是燈光所打出來的顏色。K 值(色溫)越低,光色越偏紅。K 值(色溫)越高,光色越偏藍。
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溫為:標準燭光為1930K(開爾文溫度單位);鎢絲燈為2760-2900K;螢光燈為3000K;閃光燈為3800K;中午陽光為5400K;電子閃光燈為6000K;藍天為12000-18000K。
通常家裝燈具的色溫選擇在3000K-4000K之間
2.顯色指數
光源對物體的顯色能力稱為顯色性,是通過與同色溫的參考或基準光源(白熾燈或畫光)下物體外觀顏色的比較,也就是顏色逼真的程度。顯色性高的光源對顏色表現較好,我們所見到的顏色也就接近自然色,顯色性低的光源對顏色表現較差,我們所見到的顏色偏差也較大。用顯色指數(Ra)表示。
國際照明委員會 CIE 把太陽的顯色指數定為 100,各類光源的顯色指數各有相同,如:高壓鈉燈的顯色指數為 Ra=23,螢光燈管顯色指數 Ra=60-90。顯色指數越接近 100,顯色性就越好。
3.光束角&牆距
光束角反應在被照牆面上就是光斑大小和光強。
光束角指於垂直光束中心線之一平面上,光度等於50%最大光度的二個方向之間的夾角。或者說是等於1/2峰值光強的方向所包容的角度。同樣的光源若應用在不同角度的反射器中,光束角越大,中心光強越小,光斑越大。
應用在間接照明原理也一樣,光束角越小,環境光強就越小,散射效果就越差。
而燈具的離牆距離也會影響光斑在牆面上的高度和效果。
4.照度&亮度
這個顧名思義應該都懂,值得一提的是,光源的亮度既視感,有時受色溫影響較大。在光通量相同的光源中,色溫高的光源會產生亮度高的錯誤視覺感。這種「高亮度」光源,光效並不一定比其他光源高,照度也並不一定比其他光源高,只是一種刺眼的「虛假亮」。所以在實際照明應用設計和照明節能規劃中,只要使用照度來評估照明設計的合理性。
5.頻閃
我曾經在某一年的315上就看過關於手機檢測燈光護眼的方法,雖然你肉眼看不出燈光的閃爍,但是眼睛在頻閃的燈光長時間總會明顯感覺到眼睛的膨脹和疲憊。
所以建議全屋都使用護眼的燈具,保護心靈的窗戶。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懂,不過全屋的燈光設計確實是家居裝修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不願意花千把塊大洋去請人設計,那麼不如就自己多花點時間做做功課。小編當初自己家裡設計時單單燈光這一塊就翻閱了三本書,《小家越住越大123》是套非常好的書,我從家裡準備裝修時就一直看,收穫很多。
書裡面更多的是教你如何把家裝修得更加實用。當然裡面也有燈光部分提到一些燈光上的小技巧和小應用,類似於上面網文的小tips技巧。當然如果想讓自家的燈光照明系統更加完善,那小編會建議翻閱下面這本,系統性比較強而且循序漸進,關鍵是每次看都能在書本裡學到一些新的東西。不過這本書部分內容也是比較有深度,建議根據個人需求選擇性觀看吧。
比起幾百上千的設計費,說貴也不貴,書裡包含了照明設計、住宅設計、室內設計,以及近百套住宅空間設計分析。也可以在網上找找看有沒有電子書,不過還是紙質版方便,也更加護眼。
如果有其他問題歡迎一起交流探討,如果有需要《小家越住越大123》電子版的朋友,可以私信我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