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長寧地震經歷:有一位消防員的聲音很特別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省宜賓長寧縣附近發生6.0級地震,在這次地震中,15歲的李雨秦失去了大伯、伯母、小侄子三位親人,面對媒體採訪時,李雨秦多次落淚。昨日上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在長寧縣人民醫院見到了病床上的李雨秦,她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不想一直哭下去,而是希望經過這次地震,會更珍惜生活,能夠笑著生活下去。

  消防員聲音特別

  有機會希望見面

  19日上午,李雨秦的病房裡擠滿了她的同屆同學,6月13日,李雨秦和同學們剛剛完成了為期三天的中考,「我本來計劃18日去姐姐家玩的,沒想到遇到了地震。」

  李雨秦生活的房子裡住著一大家9口人,房子共有兩層。17日晚的地震中,這棟兩層的建築幾乎全部垮塌。「地震發生的時候是晚上將近11點,這也是我睡覺的時間,當時我剛吃完一塊西瓜準備睡覺,地震就發生了。」李雨秦說。

  一陣猛烈的晃動,李雨秦先是被晃倒在地上,隨後感覺自己的腿被一塊掉下來的建築構件壓到,身上也被很多碎石落滿。「整個過程中我一直是清醒的,晃動過去後,我最先聽到的是我媽媽的呼喊。」李雨秦說,自己被掩埋後,感覺到周圍一片漆黑,「聽到了媽媽的呼喊,我知道媽媽沒事兒,而且知道她在找我,所以有了一點安全感。」

  被壓倒在廢墟下的時候,李雨秦呈現出側臥的姿態,「被壓在底下動彈不得,就只想著能有人救我趕緊出去。我感覺等待救援的那段時間好長,好長。」

  在地震發生後,救援隊在一個小時左右趕到了李雨秦家並開始救援,經過破拆,李雨秦被救了出來。「我先是感覺到背後有動靜,然後一道光照了進來。」李雨秦說,「當時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希望,我說話的聲音不大,但是用盡了力氣在呼喊。」

  救援過程中,外面的救援人員也一直在對廢墟下的李雨秦喊話,鼓勵她,並通過她的聲音辨別位置。「我現在還記得,有一個消防員的聲音很特別,好像有一點口音,一直是他在和我說話,但是我被救出來以後被轉運去了醫院,沒有能夠認出那位消防員,如果有機會,很想見見他。」

 「這就是當晚參與救人的地方。」羅雪銳說

  不想一直哭

  出院後想去拿中考成績單

  經過醫院檢查,李雨秦全身軟組織損傷,而她的大伯、伯母和7歲的侄子在地震中遇難。面對媒體的採訪,李雨秦流下眼淚的畫面讓人動容。19日上午,李雨秦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曾幾次眼中泛淚,但是卻沒有哭泣,「我不想一直哭,我希望開心面對以後的生活。」

  地震發生後,李雨秦在上海打工的父親和哥哥相繼趕回了家中,為了料理家人的後事,他們都沒能在醫院陪伴李雨秦,但是李雨秦並不孤單,病房裡擠滿了她的同學。

  「這次地震受傷的同學我們班裡只有李雨秦,平時我們都會進行防災演練,所以地震來了以後會按照學校教給我們的去做。」李雨秦的同學說,「李雨秦喜歡易烊千璽,所以我們也給她帶了一些易烊千璽的照片作為禮物。」

  本月24日,李雨秦的中考成績就會發布,「出院以後我希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拿我的成績單,我很喜歡英語,希望我可以考上長寧最好的高中。」

  放棄休假 小戰士急赴災區

  在李雨秦躺在廢墟中期許救援時,休探親假回家的現役軍人羅雪銳正踏上趕往震中雙河鎮的路。

  今年,在中部戰區某旅當兵的羅雪銳已經當兵5年了。6月,羅雪銳終於盼來了期盼已久的探親假,從河北邢臺到四川宜賓,羅雪銳馬不停蹄地回了家。6月17日晚上10點多,已經休了十幾天假的他躺在床上,如同前幾日一樣,和母親聊著部隊裡的事兒,「媽你幹嗎搖床?」羅雪銳突然翻身看向正在晾衣服的母親。就在此時,靠在羅雪銳床邊的母親也奇怪道:「你晃啥子?」

  羅雪銳和母親對視一眼,突然反應過來,是地震!

  羅雪銳的母親喊著兒子和丈夫,準備往樓下跑,卻被羅雪銳拉住:「我們家住26層,跑啥子,快躲進廁所。」

  就在地震發生的一剎那,距離羅雪銳家60公裡外的雙河鎮葡萄村8組,剛剛吃完西瓜的李雨秦眼前變成一片漆黑。而就在距離李雨秦家不遠處,同在李宅居住的李秀明、王德英、李良焱祖孫三人也全都被埋在了廢墟下。

  在羅家,平靜了一會兒後,羅雪銳先是查了一下震中,然後他穿上了軍裝,堅定地和父母說:「我要去雙河鎮。」此時的羅雪銳根本沒有想過怎麼去,「我是一名軍人,我的家鄉地震了,我怎麼能眼看著不管。」

  羅雪銳的父母沒有對兒子的決定說「不」,而是默默地換上了外出的衣服,對他說:「我們開車送你去。」

  60多公裡的路程 ,羅雪銳的父母開了2個多小時,高速封閉,走的都是小路。

  18日凌晨1點多,他們終於趕到了雙河鎮,剛下車,羅雪銳還來不及和父母招呼,就直奔著受災最嚴重的李雨秦家,參與救援。

  此時的李雨秦已經被消防人員從廢墟中救了出來,但伯父一家人仍生死未卜。

  救援的場面歷歷在目,讓羅雪銳回憶起來忍不住嘆息。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 ,當時幾十名消防員和救援人員都圍在李家變成廢墟的宅子進行搜救,「救援的時候怕傷到他們,我們一直在用手刨,整整刨了兩三個小時,直到凌晨3點多,才把王德英救出來,但是很可惜,抬出來的時候人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

  「現場救援的人都很難過,但是沒辦法,還有人被壓著。」羅雪銳說,他們接著用手刨,凌晨4點左右,李秀明被從廢墟中救了出來,遺憾的是也沒有生命體徵。

  最後,被埋在廢墟下的李良焱也被挖了出來,而就在李良焱被挖出來的前幾分鐘,雙河鎮的大地再一次震動,5.3級的餘震直接將李家破敗不堪的房屋震塌,「當時一堵牆,就在我身後塌了下來。」羅雪銳至今都感到心有餘悸。在找出最後一具遺體後,羅雪銳心扎一般地疼:「孩子那麼小,為這些逝去的生命嘆息。」

  完成救援後,羅雪銳暫時撤離了「前線」。「我很快還會回來的。」離開長寧前,他這樣對北青報記者說。攝影/本報記者 王天琪

相關焦點

  • 長寧,長寧!四川宜賓地震現場實錄
    長寧,長寧!↑有了安置的地方,大家也暫時踏實地睡下了,一個孩子吃起了芒果。↑經歷了白天的驚險,村民們疲憊不堪。↑一位村民回家收拾樓道。,地震,四川,救援,現場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 2019四川宜賓地震最新消息今天:長寧地震遇難死亡人數匯總
    四川宜賓長寧與汶川屬同一地震帶 後續還會有餘震  長寧地震是否和頁巖氣開採有關?7問長寧6.0級地震  宜賓長寧地震後餘震不斷?專家:地震區域發震能力有限  長寧地震後有大地震嗎?省地震局:無發生更大餘震可能性  2019·6·17四川宜賓長寧地震多少級?
  • 四川長寧地震已致13死199傷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地震已造成13人死199人傷   四川省宜賓市政府秘書長李廷根18日下午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18日15時30分,此次地震因災死亡13人,其中長寧縣9人,珙縣4人;受傷199人,其中危重傷員6人,重傷員16人,輕傷和輕微傷177人。  據介紹,截至18日下午災區已搶通長寧、珙縣通往震中的主通道7條,保障各類救援力量順利通行。
  • 長寧地震頻發是頁巖氣開採惹的禍?
    8月13日,長寧發生了一次4.1級的地震,而自2019年6月17日起,該縣已經發生36次地震,其中四級以上的地震9次。在美國,頁巖氣開發的重點區域俄克拉荷馬州同樣地震頻發。2010年俄克拉荷馬發生了41次三級以上的地震,而到了2015年,該地區三級以上地震已經飆升到了888次 [1] 。一時間,人們對於頁巖氣的開採是否誘發了長寧頻繁的地震產生疑問。
  • 專家:四川長寧與汶川屬同一地震帶,後續還會有餘震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截至今日(6月18日)15時,四川宜賓長寧6.0級地震共造成12人死亡,134人受傷,10萬人受災。新京報記者從中國地震局及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處了解到,雖然長寧與汶川地震同處我國南北地震帶,精細劃分時兩地不屬於同一斷裂帶上。
  • 四川長寧地震災區一位媽媽的逃生微博令人淚目
    原標題:「如果餘震強烈,請搶救我的女兒,她還不到三個月」媽媽的逃生微博令人淚目…  「我在宜賓長寧,現在跑出來在瑞景灣一期旁邊的檢察院門衛處避難。如果餘震強烈,請搶救我的女兒。她還不到三個月。」
  • 專家:內江地震與長寧地震成因雷同,因板塊相互擠壓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今日(9月8日)清晨,四川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地震與今年6月四川長寧6.0級地震成因雷同,均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在應力作用下發生地殼運動,之後應會有餘震發生。
  • 汶川大地震,19歲新兵救出12歲女孩,11年後女孩:你要不要娶我?
    有一位19歲新兵,就在這樣的危難之際,奮力援救出了一名12歲女孩。然而,10年後,令誰也沒想到的是,這件事不止意味著小女孩生死劫的結束,也是她一生最重要的姻緣的開始。救人是中國軍人的使命,更是不可褻瀆的天職。地震前,天氣有些許悶熱,大多數人一如既往地懶懶散散,也未覺察環境與平時有什麼異樣。一片祥和太平的景象卻在2分鐘內換了天地模樣。
  • 四川宜賓地震15小時節點回顧:震中居民光腳逃生,地震預警獲熱議
    震中直擊震中居民光腳逃出家裡今日凌晨2時許,記者徒步前往雙河鎮便民服務中心即地震指揮中心,一路上看到部分路段散落碎石和泥土,部分臨公路的牆壁倒塌。多處出現滑坡,路面有大量滾石,有車輛被砸。目前長寧縣城整體比較平靜。「地震發生時正在睡覺,嚇醒後雙腿都在發抖。看到警察、民兵、政府工作人員等救援人員到來,心裏面總算踏實了。」
  • 一位天津港爆炸犧牲消防員母親的5年
    2015年8月,當消防員的兒子雷馳在天津港爆炸中因救援英勇犧牲,時年20歲。那之後,「消防」便成了她的一個敏感詞,她害怕看到出勤的消防員、路上的消防車,聽到消防警報也會驟然緊張。她原以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有了「免疫力」,但在去年7月,她去遂寧市消防支隊參加一場公益活動,現場情緒失控痛哭起來……
  • 長寧地震很多人收到的預警信息,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系統?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新華網思客」(ID:sikexh)綜編自新華社客戶端、新華視點、中國之聲、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網、福建地震局、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等,原文首發於2019年6月18日,原標題為《長寧地震很多人收到的預警信息,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系統?》。
  • 美國女消防員18歲產子,為了讓男同事閉嘴,增重30斤扛300磅重物
    ▲消防員普萊斯利圖中的漂亮女孩名叫普萊斯利,她今年24歲,是一位美國消防員。由於消防員職業的特殊性,身邊的同事都是男性,普萊斯利常常受到「你太弱了」這樣的嘲笑。但是普萊斯利經過刻苦訓練,現在的她可以讓所有嘲笑過她的人都無話可說了。一名隊友告訴她,讓有性別歧視的男同事們閉嘴的唯一方法,就是好好完成任務,讓他們知道女性也可勝任消防員的工作。
  • 汶川地震中,19歲戰士救下12歲女孩,承諾十年後娶她,結局如何
    2008年的汶川地震 令不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可是在這場大災面前,人們卻展現出大愛精神。當時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對汶川伸出了援手,我國的武警部隊更是快馬加鞭的趕到現場,挽救了更多的受害者。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十九歲戰士,就曾救下一名十二歲的女孩,兩人因此而結緣。
  • 解讀| 四川長寧地震,成都提前 61 秒預警,怎麼做到的?
    雷鋒網了解到,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先發出通告;地震預警則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區域前,向其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告知當地人們採取應急措施,儘可能減少傷亡。要理解地震預警的機制,我們需要首先掌握地震波的傳遞方式。
  • 女孩墜入水井陷入淤泥,消防員:把我這樣放下去
    因為井下淤泥很多,越掙扎陷得越深,於是消防站工作人員首先是一直和女孩溝通,讓女孩不要動也不要哭,先抓緊繩子以免再次下陷,但是孩子的母親一直在旁邊大聲哭喊。其實,孩子母親的心情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母親在上面大哭,孩子在井下肯定受不了,還可能讓孩子心裡更害怕,這樣情緒就更容易發生變化以至於下陷。
  • 長寧大批「飛鳥」聚集是地震前兆?四川省地震局:與地震無關
    現代快報訊(記者趙冉 胡玉梅 /文 蘇蕊/視頻製作 )雞在窩裡鬧,豬在圈裡跳,魚在水裡躍,狗叫羊也跑,地震快要到……那麼,漫天飛舞的「飛鳥」呢?6月23日晚8點,四川宜賓長寧縣紫竹園豆花飯店附近,聚集了大量「飛鳥」,黑壓壓漫天飛舞。這一場景被網友拍下,在網上瘋轉。這些黑壓壓的「飛鳥」,是不是預示著長寧又要地震了?
  • 割13道口子 21歲女孩發朋友圈割腕自殺 15分鐘生死營救
    8月29日晚,一名21歲年輕女孩因感情問題選擇割腕自殺,並將自殺過程發布在朋友圈,發現情況的網友立即報警,在經歷生死15分鐘尋找後,被四川省冕寧縣公安局瀘沽派出所民警成功救援並送醫。民警緊急救援向轄區酒店旅館業主排查時間就是生命,稍微耽擱片刻,自殺女孩就會有生命危險。民警一邊搜索女孩信息,一邊通過微信管理群向轄區酒店旅館業主排查馬姓女子當日入住記錄。
  • 汶川地震12歲女孩被19歲軍人救,說十年後要嫁給他,如今怎樣了?
    而有緣有時也並不能將兩人湊在一起,還需要兩者心意想通,共同努力。2008年是中國人難忘的一年,這一年中有悲痛、有激動、有震撼、有淚水、也有歡笑。從年初的「50年大雪災」到「5.12汶川大地震」,再到「北京奧運會」。而在這一樁樁、一件件大事之中,最令為悲痛的當屬汶川大地震了。
  • 汶川地震中,19歲戰士救下12歲女孩承諾十年後嫁他,如今怎樣
    儘管明白出來混都是要還的道理,但是看著汶川大地震逝去的這些同胞,我們依舊心如刀割,看著汶川在一夕之間變成一片廢墟,我們觸目驚心。災難從來都不是休止符,華夏兒女也絕對不會被一次災難而打倒,在地震的慘劇發生之後,國家領導班子迅速做出了應對方法,在第一時間派出解放軍戰士開赴汶川進行馳援。那時的汶川就像是世界末日一般,有的同胞還在睡夢當中就經歷了這場浩劫。
  • 校長讓1600名女孩走出大山,消防員頭擋三刀|澎友圈周報
    #頭盔擋刀消防員榮立二等功7月1日上午,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一精神病男子持刀劫持6歲男童,砍刀時不時揮向男童後腦勺。消防員農國切趁機去救男孩,遭該男子朝頭部砍了3刀,幸虧帶著頭盔,只受了輕微擦傷。#校長兒11歲起領國家工資7月2日,山東菏澤一校長之子被指偽造檔案冒名參加工作,11歲開始領國家工資。據當事人的張健爆料,在1999年自己被當時只有11歲名叫邱之豪的人冒名頂替,對方從當時起就一直拿著國家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