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屈光不正的人數在飛速上升。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大量近視眼的國人卻沒有佩戴最適合自己的眼鏡。4月7日,在「2018精密數字製造與未來視光學國際論壇」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國家眼科診斷與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寧利宣布,相關機構已經設計製造出以5度進階的高精度光學鏡片。
一場由人工智慧和眼科專家進行的人機大戰在當天的論壇中上演,儘管在1分鐘之內人工智慧的閱片成績遠高於眼科專家,但在王寧利看來,人工智慧永遠無法超越臨床醫生。
「看不清」已成影響民生大問題
流行病學數據表明,我國約有42%的視覺損傷由屈光不正導致,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及散光。其中,我國5歲以上人群近視患病率高達40%,患有高度近視的總人數在3000萬左右。但我國近視人口的實際配鏡不到50%,而且目前所使用的眼鏡片,均是以25度為進階單位,也就是說眼鏡片的度數為100度、125度、150度……
王寧利表示,傳統醫學驗光以25度為進階調整驗光度數,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基於傳統光學鏡片加工工藝水平所限;二是人的眼睛有一定的調節力;三是眼鏡供應商要考慮成本;四是受到光學鏡片庫存量及庫存空間限制;五是考慮到眼科視光師臨床工作量等原因。
同仁醫院專家研發個性化定製眼鏡
由於人眼本身具有調節機制,即使驗光不準確,患者並不會明顯感到驗配不適,加上傳統光學鏡片25度進階的設計及部分廠家鏡片質量不過關,有可能導致人眼常常處於一個不佳狀態,比如過度調節。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視疲勞等情況。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權威機構早已提出個性化定製鏡片。
人的眼睛分辨能力實際在6.25度,更小的進階度數有望為屈光不正患者提供更精準的醫學驗光服務,甚至提供更加舒適的視覺質量。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是中國最大的眼科專科醫院之一。王寧利教授及其團隊聯合國際專家,共同提出了研發新型高精度、個性化定製的光學眼鏡理念,以滿足屈光不正患者的處方需要。
以5度進階的高精度、個性化定製的光學鏡片由此宣布誕生。5度為基準的驗光,將讓近視、遠視患者有更精確的鏡片選擇,使眼睛處於放鬆狀態。據了解,這種眼鏡目前已經可以在北京同仁醫院驗光配鏡中心獨家定製。
王寧利:加快醫學研究成果轉化應用
讓專家們放心大膽地去研發最能滿足患者需求的產品,源於強大的醫院臨床轉化動力。34年來始終堅守眼病治療臨床一線的王寧利毫無爭議地被譽為「臨床科學家」,他的多項創新成果破解國家難題,提升我國眼科診療水平。
王寧利
王寧利的臨床創新工作不僅碩果纍纍,他還探索建立創新平臺,匯聚創新力量,協同創新機制。2010年,依託北京同仁醫院建立的國家眼科診斷與治療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科技部批准,是國內第一家以醫院為依託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而王寧利就是發起人之一。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王寧利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的提案之一就是關注轉化過程中如何認定智慧財產權的議價和評價。
王寧利提到,為了全面促進醫療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開展,應加快醫療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法規政策細則的出臺,同時,應鼓勵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附屬醫療機構可以先行執行高校、科研院所的轉化政策,以促進醫療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並以此為契機,系統梳理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理順相關政策口徑,形成協調一致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
答疑解惑
人工智慧可以替代眼科專家?
在當天的活動現場,主辦方設置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環節:人工智慧與眼科醫生上演一場人機大戰。參與者是一位擁有十年臨床經驗的眼科醫生,接受挑戰的則是經過對病例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閱片機器,雙方在此前從未接觸過作為試題的一組眼病患者病例。
在總共1分鐘的測試時間裡,眼科醫生閱片6張,人工智慧則閱片超過100張,並且準確率達到98%。「這個結果並不能說明臨床醫生完敗,醫生工作需要時間才能進入角色,而機器不需要。」王寧利表示,人類是人工智慧的老師,它是由人類研發而成,人工智慧是無法代替臨床醫生的,不過在如今眼科工作者極其短缺的情況下,人工智慧在促進分級診療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越戴眼鏡近視度數越深?
在論壇現場,有媒體提到,很多人認為,近視眼患者長時間戴眼鏡會導致度數越來越深。這個觀點被現場的眼科專家予以否認。
「佩戴眼鏡之後度數會增長的話,長時間穿肥褲子的人就會越來越胖嗎?事實上,如今一些眼鏡已經擁有控制度數增長的特點。」眼科專家一席話,獲得了與會者的掌聲。
王寧利補充道,我國驗光師職業資格管理缺乏相關的規範,從業人員教育程度及專業程度參差不齊,驗配流程不夠規範,很多技術不過關的驗光師為患者沒有做好驗光,不準確的矯正才是近視度數加深的因素,因此驗光要做到精準化,加工眼鏡也要做到精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