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江芸涵
近日,科睿唯安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公布的最新ESI數據顯示,西華大學工程學(Engineering)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標誌著該校工程學學科邁入了國際高水平行列。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線老師們的辛勤付出和不懈的努力,其中就有汽車與交通學院的武小花副教授。她從2016年到2020年,發表6篇SCI論文,2篇進入ESI前1%,2篇進入ESI前3%,累計被引380次以上。
2012年3月至今,武小花在西華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從事電動汽車相關技術的教學和科研。2007年9月至2012年1月在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從事電動汽車及其控制技術學習,獲得車輛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現受邀為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IEEE Access等國際期刊審稿人。先後主持或參加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針對新能源汽車系統建模、參數匹配、能量管理與優化控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基礎和研發經驗。
從讀博開始,武小花一直從事與新能源汽車設計與控制相關的工程化與科學研究工作,特別對電動汽車整車控制技術、動力電池和驅動電機測試技術、動力傳動系統優化控制、電動汽車與家庭/電網互動系統配置與能量優化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打下了紮實的研究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在基於優化控制理論的能量管理方法上具備較豐富的研究經驗和積累,採用隨機動態規劃、模型預測控制、凸優化等方法對燃料電池汽車、電動汽車與家庭電網互動系統的能量管理策略進行了較深入的優化控制研究。
能入圍ESI,武小花感受最深的是第一篇SCI,從撰寫至最後錄用發表總共歷時3年,歷經5輪大小修。
在武小花看來,高質量的論文是以好的研究為基礎的。研究選題至關重要,要敢於從熟悉的研究方向向交叉學科領域過渡。以個人的經歷為例,2014年以前武小花的研究方向是新能源汽車動力傳動系統,偏工程應用。2014年之後她開始了電動汽車與家庭電網互動能量管理優化控制方面的研究,經過3年積累,陸續在電動汽車與家庭電網互動方向發表了4篇SCI頂級期刊論文,包括兩篇ESI 1%論文。2017年,武小花的研究方向又從電動汽車與家庭電網互動能量管理優化控制拓展到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能量源系統的智能管理與優化控制,主持與合作主持相關省部級項目3項。
其次,優秀團隊對做好研究至關重要。武小花兩篇進入ESI 前1%論文的作者都有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Scott Moura教授、重慶大學胡曉松教授,以及我校陰曉峰教授。Scott Moura教授在她的第一篇SCI論文的選題和投稿過程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如對審稿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正面回答,真正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態度。Scott Moura教授對科研態度的嚴謹,令武小花深受啟發。胡曉松教授在算法優化、論文語言潤色方面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陰曉峰教授對她新研究方向的支持、對論文整體內容的指導都非常重要。
武小花說,要敢於將自己的論文成果向頂級期刊投稿。「因為頂級期刊擁有高水平的審稿專家庫,對後期論文質量的提升非常重要。即使論文被拒,但審稿專家的評審意見對論文的質量的提升都會有顯著的幫助。」武小花也有論文在二審時被拒的經歷,認真修改後改投其它期刊小修後錄用;也有評審人提了幾十個問題,最後寫了幾十頁回復的情況。武小花表示,不要顧慮評審意見太多,大多數評審意見對於論文質量的提升以及研究思路的拓展都大有益處。
圖片由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