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發表於 2020-04-20 14:06:19
在工業社會200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城市化成為人類居住空間的主流。進入21世紀,經濟、科技不斷發展,生態環境、宜居理想不斷變化,未來人居空間將會如何改變?在城市發展進入相對飽和狀態,土地與自然資源進入稀缺時代,城鄉如何再造與更新成為時代發展與人居品質空間的核心問題。
「垂直森林」成為城市建築新嘗試
中國地產黃金十年已經過去,國家政策的限制、土地資源的縮緊、生態環境的改變、居者對居住環境的要求,都使得中國地產靠以往的野蠻開發與簡單複製模式不能保證生存發展。未來地產發展的升級轉型與末位淘汰不可避免。論壇上,來自國際前沿建築設計機構代表對生態宜居、未來生活空間等設計作品進行展覽與案例演講,詮釋人居理想空間,來自國內的地產開發商也在其中尋求生態宜居空間+未來理想人居空間的地產項目的落地匹配與創新項目孵化。
來自義大利博埃裡建築事務所的合伙人博埃裡帶領團隊正在中國打造的「天空森林城市項目」,為全球未來人居環境的營造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博埃裡本人是2015米蘭世博會總規劃師和命題人,他在義大利米蘭早已實踐了「垂直森林」住宅項目,並獲得的國際高層建築大獎(IHP)。
米蘭也是全世界汙染比較嚴重的城市之一,「垂直森林」項目旨在緩解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該項目位於米蘭新興的新門街,包括兩個景觀優美的塔樓,塔樓包含113間公寓,其視野非常開闊,城市的風景盡收眼底。這個設計的外立面由兩個高密度塔式建築、集成光伏及風能系統、樹與植物組成。這些植物有助於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灰塵,減少建築的制熱與製冷能耗,幫助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特別是在夏天。同時,這些植物還可以降低城市中的輻射和噪音汙染。
在博埃裡看來,「垂直森林」項目是一種理念探索,可以增加綠化覆蓋率,在城市建築上植樹造林,降低城市擴張的影響,減少空氣汙染,進一步優化城市。「垂直森林」所帶來的綠色生態建築理念,正在轉換現有的高層建築與垂直景觀格局,消除對未來人居生態空間的束縛。
研究養老型地產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燕珉認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未來居住環境更需要在綠色生態和人文環境方面,做出更人性化的創新。目前,我國老齡人口是2.2億,到了2050年,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將佔30%以上,所以今後開發住宅型小區,不得不考慮老人的群體需要。像「垂直森林」這樣的綠色建築是人人嚮往的,老人對這種自然人居環境更有需求,這就是建築設計對人居需求的最大滿足。
建築也是一種時空的哲學
論壇除了集結15國設計大咖及百家地產商,同時也集結了國內知名高校——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建築專家與設計管理專家。高校與行業專家+國際設計知名大師+國內知名地產專家+行業政府官員的多元組合對話,對中國未來人居產業的發展、地產項目的轉型發展、生態環境與理想人居空間的可持續共融發展提供了前瞻性建議與預判。
作為芬蘭極具國際性和聲望的國寶級建築師Pekka Einari Salminen,他在混生型文化建築的商業移植方面有獨到建樹。他也帶來了自己的項目福建福州海峽文化中心,分享關於文化綜合體與城市服務需求之間的關係。
「在過去的一年當中,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愈演愈烈,中國許多地方政府希望能夠建設文化綜合體,來服務於城市的文化需求,文化服務因此愈發重要起來。在這種大環境下,對於設計者來說,如何在中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呢?」Pekka表示,首先需要跟中國的各個領域的專家合作,利用數位化改變整個建築的形態;其次,可以進行多種嘗試和創新,去建設新的項目;再次,現在中國也有了許多新的機會,我們能夠去開發新的材料,這樣就能建設新的形態的建築。
與此同時,他還帶來了他在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作品模型。他說,與芬蘭相同的是,中國也在進行這種智能化樓宇的建設,它也會成為中國建設的「新常態」。只是中國的問題在於一些大樓很昂貴,但使用率不是那麼高,常處於關閉狀態。因此,這些建築、尤其是劇院或者表演空間應該注意經濟性,這也是中國面臨的挑戰。
Pekka將文化的概念引入了福州海峽文化中心項目中,這也為中國傳統商業地產的發展提供借鑑。他認為像劇院、演藝中心等多功能混生建築綜合體不僅要實現持續盈利,還應該注意環保性、生態性,並且應該易於使用,這應該成為設計的主題之一。
設計師是理想人居環境的塑造者
在地產領域深耕了20年的前世茂副總裁、Elab創始人蔡雪梅認為,中國地產經歷了20年突飛猛進的發展之後,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新和升級的階段,這是一個巨大的、有潛在生產力和商業價值的市場。未來,中國的居住者不僅需要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更需要來自於全球的優秀設計資源。
德國著名的建築設計師Faust也表示,首先設計師要有自己的定位。設計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用戶的需求去設計城市的空間和建築。所以設計的價值觀對設計師來說是根本性的。其次,設計的整個情境的關聯。設計師不管是做什麼,必須要跟情境聯繫在一起,要考慮大環境,一個情境就包括城市情境,設計師實際設計任務本身,還有社會的人文、品牌等對設計師來說是重要的價值觀。
同時,Faust認為,建築設計應保持連續性。連續性不僅是循環利用和節能,更是每個設計師在設計和建設項目的時候,一定要與歷史聯繫起來。連續性就是設計師要去重視傳統,注重永恆性、穩定性還有靈活性。
如何把握未來人居的方向、產品研發如何解決未來人居痛點、未來生活場景如何呈現,將價值已經呈現的創造力變現,參加論壇的部分地產開發商認為,關於未來人居環境的設計理念,國外優秀的成型作品帶來很多思考和參考。以國際先進性設計、技術與材料提升地產品質與競爭力,為中國居者服務的時代已經到來。設計力量的集中發力,通過國內外優秀的設計理念,讓地產大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感受到這種衝擊,繼而帶動中國地產行業的進步、人居品質的提升。
責任編輯;zl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