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實戰案例闡述成功的小程序都是如何實現裂變,如何保持高留存,其中關鍵在於抓住用戶需要的「利」。
去年4月1日,我們開始試驗小程序裂變的玩法,到剛好4個月的時間裡,陸陸續續一共嘗試了10款不同方向的小程序:趣拍賣、運動步數換購商城、程序試玩中心、收信箱、零一人脈鏈、論文免費查重、點開欣賞、群裡打卡、芒種特訓營Pro、運營王者…
其中7款都是0推廣成本做到了百萬PV,比較優秀的是趣拍賣——4小時破PV、運動步數換購商城的7日留存高達69.3%。
這篇文章是這4個月裡,花了53萬的經驗復盤,希望能給探索小程序的同學們借鑑。
目錄:
一、如何從0開始,規劃小程序裂變獲客?
為什麼做:小程序裂變的2個特徵從0開始:如何定小程序切入點小程序產品的3個核心原則套路:小程序裂變的5個常用玩法場景:朋友圈、社群裂變的差異二、案例講解:打造百萬級小程序的裂變SOP
微信指數+搜索:躺著的巨大流量入口2小時過審的小竅門「防封」的5個設計4個案例:打造百萬PV小程序的裂變流程一、如何從0規劃小程序裂變獲客1. 小程序裂變的2個特徵第一個特徵
設計一個裂變方案的「上癮」機制,最重要的是給用戶「即時反饋」。
但在微信生態裡,想給用戶做「即時反饋」,必須先讓用戶關注你的服務號,你才能實時給用戶推送模板消息,通知用戶活動進度。但很多時候做增長,絕大部分用戶又都是新用戶,沒有關注過服務號,無法給他們做「即時反饋」。
而這點在小程序上,就可以直接實現。在小程序裡,只要用戶點擊瀏覽了小程序,就可以埋點收集用戶formid,給用戶推送「服務通知」。
所以你會發現,你訪問了「拼多多」的小程序後,隔不久就會收到「你有一個紅包還沒拿」、「獲得了1分錢買iPhoneX的資格」的服務消息,這種用戶召回率是非常高的,我們能做到30%的召回率。
第二個特徵
我們在五六線用戶中做裂變傳播的時候遇到一個問題,很多用戶不會保存圖片再發到朋友圈。甚至有一些用戶不會截屏,如果圖片上的二維碼旁邊沒有寫長按識別二維碼的話,用戶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二維碼是可以長按識別的。你去觀察他們朋友圈會發現,他們幾乎只有轉發的各種連結,沒有圖片+文字的內容。而且在群裡,你不管發什麼連結,都會被習慣性地認為是廣告。
但小程序作為新形態, 用戶對它的反感度還不高,且在微信群的展現形態比較大,點擊率也更高。特別是我們在配圖上放一個「視頻的播放按鈕」,用戶的潛意識都知道這個是可點擊的。
2. 從0開始:如何定小程序切入點我做事情喜歡先去研究前人的經驗、總結規律,然後以此來優化設計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所以在做小程序前,我把新榜、阿拉丁、知曉程序等媒體發布的小程序Top100的榜單都體驗了一遍,總結一下目前火的小程序都是哪些類目、有什麼共性。
結果發現,榜單前20的小程序:像京東、拼多多、貓眼電影、同程旅遊,基本上都是原來的業務就是TOP1,小程序只是他們在微信生態更高效的獲客工具。排名20往外的小程序很多都是創業公司、個人開發者製作的,而且這些小程序的產品形態,都能在App Store/應用商店中看到對應原型。
總結髮現小程序火起來的第一波都是工具類小程序,如:名片、答題。接下來是基於場景的小程序:電商、o2o、知識付費。這跟移動網際網路的APP產品形態的演化軌跡非常相似(就像美團,最開始從團購的場景切入、演化成現在吃喝玩樂的超級APP),再去翻PC網際網路的產品發展軌跡,也是非常一致。
也就是說,小程序現在:
還處在「微信網際網路」前期,存在非常巨大的紅利;只要按照APP應用市場的分類榜單去尋找單一場景需求的APP,把功能拆解成單一形態,然後快速製作成小程序,即可放到微信生態去裂變傳播驗證。用戶活躍的「平臺」雖然在遷移,但用戶的底層人性是一直不變的。你會發現抖音上很火的段子短視頻,在美拍、快手上就已經火過了;現在很多火爆的小遊戲,在QQ空間、h5就火過的了。
所以如果你曾經在別的平臺體驗過很好玩、或很火的小產品,都非常適合借鑑。用最亮眼的功能結合自己的微創新,快速製作成小程序形態(像素級的抄襲對自己的成長沒有好處)。
觀察總結了這麼多,如果要下手,想要再提高成功率的話,有2個小要點給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小要點科技下鄉:因為一二線城市的網際網路化程度高,很多新玩法是在一線城市爆發的,一般五六線城市會存在幾個月的蔓延空檔期。所以一些小程序可以本地化成區域屬性,比如最開始的語音紅包。雖然某款小程序在主流網際網路人群很火,但總用戶也就才千萬級別,而且主要的用戶群體集中在廣東(這個跟創作團隊的推廣資源有關係)。所以如果你有五六線城市的渠道,那可以去差別競爭。第二個小要點平行遷移:各垂直行業的「網際網路化」進程不一,比如頭腦王者的模式很火,你可以思考,這個模式/玩法是否可以遷移到別的人群、行業裡面去。比如:英語王者(PK英語單詞詞彙量)、運營王者(PK運營的知識儲備量)、答題送王者榮耀皮膚。但最終想要走得長遠,最好還是: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在決定做小程序時,我一直在思考: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憑什麼我能PK過別人?
思考了1個多月,最終清楚了:我先把團隊的核心能力——微信生態的「用戶裂變」玩法提煉出來,先做怎麼用「小程序裂變」傳播,以這個為切入點,又回到了「自己擅長的領域」;這也是為什麼能短短4個月,做的嘗試還算相對順利的原因。
身邊很多公司在做業務多元化、轉型失敗,並不是在於團隊不夠強,而是沒有提煉出構建自己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像騰訊就算這麼有錢、有資源,也做不好電商;小程序的抄襲門檻這麼低,一個產品模型火了之後,兩三天就能複製出來。所以,一定要找到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3. 小程序產品的3個核心原則簡單:1.0版本必須1周內開發完
微信生態是用戶在社交的場景,你的產品設計得很複雜,很容易讓用戶有焦慮感,因為阻隔了他社交(小程序的用戶平均單次使用時長是10秒)。這和現在很多人沒有耐心看「長文 」一樣的原因,社交的碎片化交流,讓大家很難擠出一長段沉浸時間。所以如果你的1.0版本的開發周期超過2周,說明還是APP思維,最好是1周能開發出來(開發配置:1後端、1前端);我們最成功的幾個小程序是1周左右開發出來的,用戶反饋不錯了,再不斷迭代完善功能,而開發了最久的小程序是1個半月、推了幾天卻只獲得2千的用戶。
裂變:每一個頁面都植入引導分享按鈕
如果你的小程序不能夠自裂變,是很危險的,小程序最大的價值就是:裂變帶來的幾乎0成本的流量,讓無數小公司都有崛起的機會。
設計完產品後我們會梳理用戶路徑,在用戶經過的每一個頁面,都想辦法植入一個「用戶分享的理由」。疊加起來,我們的產品裂變率非常高,就是靠這些不斷疊加的效應,平均1個用戶會分享2-3次。
切記!這種屬於「誘導分享」,在量級不大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但一定不能「強制分享」,用戶分享了之後才能繼續玩,是必封的。
場景:如何「用完即走」後「走了還來」
這個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雖然我們好幾個產品起量非常快,但是留存非常差,次日留存基本上是5%以下,7日留存幾乎為0。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構建一個使用場景,能夠讓用戶「用完即走」後「走了還來」,像在深圳坐公交地鐵,用一個小程序:騰訊乘車碼掃碼就行,每次出行都會使用。
之前看到有行業報告說小程序的平均七日留存是13.5%。我是不相信的,直到我嘗試做了「運動步數換購商城」7日留存高達69.3%,才明白,原來只是我自己「姿勢」不對。
4. 套路:小程序裂變的5個常用玩法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微信生態「小程序裂變的5個常用玩法」。
1) 集字解鎖
其主要優點:設置某個「字」的出現概率,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活動成本。但是微信目前對這個玩法不是很支持,傳播量一旦上來了,有人舉報了必封。
2)碎片解鎖
這和「集字」的本質是一樣的,不過「遊戲化」的感覺更高,目前用戶的新鮮感更強,比集字的裂變效率高,也是通過設置某個「碎片」的出現概率,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活動成本。
3)復活解鎖
像小遊戲剛出來的時候,轉發復活一度讓微信群都遭殃了,但因為小遊戲取消了群接口的限制,用戶只可以發到1個群。但可以復活的命需要用「金幣」購買、轉發能獲得「金幣」來做規避。
5)助力解鎖
我們在知識付費行業用得比較多,上架1個課程,標價:XX元,轉發小程序給3個好友,即可獲得免費學習的機會。設計這個有個注意點是一定要有2個按鈕——用戶選擇支付XX元的權利、轉發給好友免費聽,屬於誘導分享,如果只有1個選擇,用戶轉發了才能聽,這種就變成強制分享了。另外這種,我們在配圖上放一個視頻的播放按鈕,小程序的點擊率可以提升非常多(微信群有很多人在轉發短視頻,用戶已有點開播放的習慣,看到「視頻的播放按鈕」,潛意識就有點擊的衝動)。
5)紅包裂變
紅包裂變是非常高的,後面會詳細地說一個案例,像配圖中的這個案例是百姓網團隊做的。因為微信支付給用戶打錢,最低額度是0.3元,用戶一打開紅包;會告訴你獲得了0.28元、還差2分錢就可以提現了,得邀請2位好友也來開紅包,非常有效得激發了用戶的損失厭噁心理,誘惑用戶轉發,領取成功了之後,又會彈窗提示你,又拆開了一個0.82元的紅包,滿1元可提現。
套路都大同小異,拼的就是對用戶心理感受把握的細節,誰更細膩、誰的裂變率就高。
5. 場景:朋友圈、社群裂變的差異思考好自己的切入點之後,接著是選擇裂變的場景,在微信中獲取免費流量有2個窪地:朋友圈和群。
「朋友圈裂變」和「微信群裂變」也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如果想提高用戶分享朋友圈的分享率,更多是要能幫助用戶展示Ta的「獨特性」。常見的如各種答題測試類的活動、得出的結果是各種誇張的維度、或者是專屬誇用戶的好話(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寂寞冷、非常渴望別人了解Ta),或者滿足他虛榮心、讓他更好得炫耀裝逼:成績單、戰果合集,或者能夠給用戶貼正向標籤(比如愛學習、有愛心)。
如果是要驅動用戶分享到群,我們自己測試的在群裡的點擊率最高的是:「利他」的角度 (比如文案:我送你們x個紅包,你們快來領!),而不是「利己」的角度(比如文案:我正在搶x紅包,大家快來幫我助力)。因為「利他」的角度、用戶心理就會舒服一點,不會覺得自己是在白白打廣告、而是送好處給親朋好友(五六線用戶的微信群基本都是熟人關係,不像我們做運營的有一大堆廣告群)。
前面講了這麼多的總結,當你自己去做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問題:裂變的理論都清楚、流程梳理也沒錯,但是用戶就是不按照你設計的去裂變。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沒有洞察到用戶所需要的「利」。
做運營最重要的就是「共情力」。
首先都是要考慮:你能給到對方什麼、這個是不是Ta想要的,用戶憑什麼要幫你轉發?用戶為什麼要點擊你設計的那個按鈕?
只有這背後有Ta想要獲得的東西,用戶才會順著路徑走下去。「利」不僅僅是指錢、還可以是「情感滿足」、「炫耀裝逼」等等,這個「洞察」需要長期跟用戶泡在一起去挖掘,而不是自嗨你覺得Ta需要(就像有些父母給孩子的一切是基於:為了你好,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二、打造百萬級小程序裂變SOP接下來選了我們做的4個案例,和大家說一下打造爆款小程序的實操流程。
微信指數+搜索:躺著的巨大流量入口小程序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微信的搜索,小程序的權重是最高的。搜索相關關鍵字,如果該關鍵詞是有註冊小程序,先展示小程序、其次才是公眾號、文章、資訊等。
我取名字,喜歡讓用戶一看名字就知道你是幹嘛的,在取名字的時候會先根據產品功能、場景先選幾個用戶熟悉的高頻關鍵詞,在「微信指數」裡對比一下這幾個關鍵字,對比一下自然搜索的熱度高低,然後選用。
所以你去「微信錢包」的九宮格那裡會看到同程旅遊的小程序直接叫:「酒店機票火車」。像之前聖誕帽小程序火了之後,躺著來了3000萬流量,旅行青蛙火了之後,很多小程序註冊了旅行青蛙這個關鍵詞,躺著來了幾百萬的流量。這也導致有一些人惡意去註冊爆款小程序名字,加一些後綴文字,去蹭流量(截圖顯示每天關鍵詞帶來的流量有3-10萬不等)。
2小時過審的小竅門因為小程序的審核是外包出去的,每一家審核嚴格程度不一樣。如果審核被拒,可以多嘗試幾個帳號多試幾次不同的類目,可以提高審核通過率(先查一下同行在什麼類目,選擇該類目的通過率比較高)。或1.0版本比較簡單、1.1版本再迭代功能上線。
很多人興致衝衝地把小程序做得十全十美,結果發現審核過不了。我們發現「工具」、「在線教育」、「健康管理」等冷門類目都是比較容易通過的。如果你的小程序,在前面3次通過得非常快,後面你提交審核,也會非常得快。
有時候因為植入的引導分享按鈕過多,會被機器監測到相關「分享好友」的關鍵詞,會被拒。先把這些按鈕、頁面都隱藏起來,通過審核了,再開放出來。當然如果這種小技巧如果用在業務形態完全不一樣、或強制分享,一旦被人舉報了很快就會被封掉。
另外小程序的官方社區非常管用,我們遇到任何問題(審核加速、被封解封),在社區發帖提問,基本都有管理回復幫我們解決,微信這一點還是非常贊的。
「防封」的5個設計做「裂變」最擔心的就是被封,做H5還好,可以通過多備幾個域名跳轉降低損失,但小程序的轉發功能被封,就是影響到全部。
這裡分享三點所謂「防封」的小建議(防了還是被封也別怨方法沒用):
Tips1
很多人看到拼多多等公司在做裂變活動,然後自己就去抄,發現自己很快就被封了,然後就怪騰訊偏袒。
完全沒有搞清楚、很多小程序做裂變獲取流量是為了讓業務在小程序更好地流轉、對應小程序的生態向上發展(簡單得說就是人家在做產品)。而我們很多人做小程序裂變,就是褥微信羊毛、想把流量導出到公眾號、微信群,本質上是在破壞小程序生態。不封你封誰?
如果你的產品本身就非常有價值,就算被人舉報誤封了,在社區申訴,官方也會幫你解封。所以如果只是想做裂變擼流量,那就把小程序當做一個「工具」,一上來就註冊好幾個矩陣,同時去推廣、分攤流量控制風險,在裂變過程中及時把用戶倒流到微信群、公眾號,被封了再上。
Tips2
要讓用戶有得選。比如:用戶籤到獲得了10元,彈窗只有1個轉發按鈕,文案提示必須得轉發才能提現10元(這就是強制分享,必封無疑)。
如果用戶籤到獲得5元,彈窗有2個轉發按鈕,文案提示立即提現5元or轉發可翻倍獲得10元(這就是誘導分享,可封可不封)。例如:獎勵用戶開紅包,每隔3小時可以領1個紅包,如果不想等,轉發可以縮短等待時間。
Tips3
因為帶參數的二維碼(幾萬級用戶訪問)是調用接口,所以如果頁面不涉及到個性化(每個用戶的二維碼對應的結果頁面是不一樣的),那麼傳播的過程中可以儘量使用常規的二維碼,可以承載更多的流量(百萬級用戶訪問)。
另外還有一招因為很多正常的用戶是不會截屏的, 截屏的一般是「同行」做運營的,所以監測到有用戶使用了截屏,就把這個用戶拉到黑名單。當Ta訪問小程序時顯示:程序正在更新,暫時無法使用,當然這個只能防得了一時。
5個案例:打造百萬PV小程序的裂變流程接下來以我們的五個案例跟大家說一下,上線後具體是怎麼運營推廣的。
案例一:大學生人群的小程序裂變0成本2周30萬+用戶
這個小程序是5月初做的:有一個客戶是做大四畢業生的「論文查重網站」,百度指數顯示:4-5月這個時間點,「論文查重」這個關鍵詞的搜索正在快速增長階段,在5月達到最高峰。
因為手機是單屏界面,造成了信息孤島效應特別明顯;不像在pc端,你可以很快打開一個網頁搜索相關關鍵詞,獲得更多的信息源對比。
這形成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典型特徵:很多人沒有「思辨」能力,用戶會把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看到的內容就是唯一的信息源(這也是為什麼在朋友圈刷屏的熱點事件往往都會翻轉,就是因為很多人看了一篇內容之後,被作者引導了情緒,立馬轉發了)。
所以雖然客戶的這個「論文查重網站」的查重服務是免費的,但為了能夠驅動用戶傳播,我們先給這個系統標價99元,用戶轉發2個微信群,即可獲得免費查重的1次機會(這種屬於強制分享,有用戶舉報就會被封,所以註冊了5個小程序去傳播,封了之後就下架),頁面功能很簡單,花了一天時間做出來。
由於調研發現每個大學生平均要查重3次,所以用戶轉發2個群解鎖後,引導進群領取第二次機會,再進行一次「群裂變」(用戶根據機器人提示轉發海報到朋友圈即可獲得一次免費查重機會)。因為大學生人群屬於「易裂變人群」,所以只找了十幾個廣州的大學生社團成員轉發,一小時後就在該地區的學生群刷屏了。
群裂變然後再引導想第3次查重的用戶關注服務號,進行服務號的「任務寶裂變」(用戶轉發海報到朋友圈滿3個好友關注公眾號即可獲得一次免費查重機會)。
這樣子循環裂變,通過這三個裂變玩法組合,2周時間裂變30萬+小程序用戶、23萬+社群用戶、11萬+公眾號用戶、盈利70萬。
這個項目裡,小程序只是「裂變的工具」,並不是一個產品,只有單一的裂變功能,沒有具體的業務場景,所以傳播量起來了,用戶一舉報就很容易被封掉。隨著項目的結束,這個小程序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並且這樣子獲取來的用戶忠誠度非常的低,後面我們一直通過公眾號的內容運營來提高用戶粘性。
案例二:趣拍賣0成本4小時破百萬pv
這個小程序是我們4月底做的,這個產品主要是2個玩法:拍賣你的晚餐、拍賣你的時間。
在社交網絡中,每個人都是「空虛寂寞冷」的狀態,但又不能經常在朋友圈無病呻吟,所以需要「社交介質」。比如你想別人約你/想找個人一起吃飯,你直接發朋友圈「誰有空和我一起吃飯」,會顯得你太寂寞。但你發一個「拍賣和你一起吃飯的機會」、很有趣地展示自己的社交的需求,越多人拍你,代表著你越受大家歡迎,虛榮心越得到滿足。
用戶路徑也非常單一:
用戶掃碼:要麼參與拍賣、要麼發起拍賣(裂變)支付參與拍賣:要麼發起拍賣(裂變)、要麼關閉發起拍賣:要麼選擇拍賣晚飯、要麼選擇拍賣時間要麼分享朋友圈(裂變)、要麼分享微信群(裂變)我每次設計完產品玩法後,都會梳理一下用戶路徑,看每一個環節的頁面,是否可以加入「裂變」的引導。如果某個環節的頁面,用戶選擇太多,寧願砍掉,也不要在裂變的主路徑分流。
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這是「中心化流量的高效分發」、「用戶裂變的單一性原則」的差異,身邊很多做小程序的朋友都在產品的設計上踩到這個坑:
中心化流量的高效分發:
很多網站、APP產品的流量是購買來的,有非常高的成本,所以一個用戶進來,需要儘可能得羅列「選擇」、用戶如果不喜歡A、還可以選B、選C、選D,追求流量的高效、多次利用。
用戶裂變的單一性原則:
頁面簡潔、路徑單一,讓用戶在每一個頁面都儘可能只有一個選擇,這個選擇就是「裂變」,引導用戶去分享。
因為我的流量並不是買來的,而是靠裂變來的,這也是小程序最大的紅利,讓創業公司的獲客成本幾乎為0。所以你去體驗拼多多和其他公司的拼團,會發現拼多多的拼團在第一屏只會放一個按鈕,只有你往下滑才會出現其他的優惠商品展示。其他的拼團則在第一屏都會讓用戶有很多種選擇。所以如果你不是財大氣粗,那麼第一個產品建議最好是「裂變」型產品,如果你的用戶已經在社群、公眾號、線下場景有沉澱,才著重設計流量的高效分發。
strong>運營和產品本質上都是在做「乘法」,一個想法到落地產品,其中每一個頁面做到60分還是90,得出來的結果是天差地別的。
產品的打磨需要注入感情,每一個產品頁面,你都需要凝視Ta思考,當用戶面對這個頁面時,Ta的視覺瀏覽習慣,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視覺路徑中,你希望Ta注意的,是否能如願?Ta為什麼要點擊這個按鈕?按鈕背後有什麼「誘餌」吸引Ta去點擊」?
例如我們總結的朋友圈裂變海報6要素,其中最重要的2點就是:
主標題的字一定要大。大到要讓用戶在刷朋友圈的時候,不用點開大圖就知道你這張圖在講什麼,因為大家在刷朋友圈的時候,圖是縮略狀態,如主標題不吸睛,用戶是不會點擊查看大圖。信任建設。用戶傳播的專屬海報上都有「用戶頭像」、「用戶暱稱」,因為這樣子可以把「該用戶」的信用值傳遞給這張海報做背書(就好像你在朋友圈看到大咖發的連結、圖片都會格外重視閱讀)。朋友圈的新用戶點開大圖,一眼看到有自己熟悉的朋友頭像,能快速建立信任。例如支付成功頁面,最開始的時候設計師只設計了提示用戶支付成功,平淡無奇的界面。
用戶為什麼會參與競拍支付?本質是因為Ta在乎這個發起拍賣的人,所以想搶下第一名。用戶搶下第一名的時候,需要滿足Ta的佔有欲,需要給到他榮譽,所以讓設計師設計出「一頂皇冠」,送給用戶。
例如用戶的第一名被搶走了,會有模板消息通知Ta。之前UI是把競拍的1、2、3、4名排列放一起,但為了激發用戶的競爭心理,所以第一名需要特殊對待、讓他享受萬眾矚目的感覺,失敗的人則放在一起,冷淡加灰色蒙層處理。
這個產品的引爆是在網際網路新媒體圈層(也是符合「易裂變人群特徵」)。周四下午18:00,下班刷朋友圈高峰期,找了30多位新媒體行業kol發朋友圈,「行業人群的密集性+kol 效應」很快在小圈子裡形成刷屏效果,沒有再做其他推廣動作,依靠用戶自傳播,到晚上22:00,4小時就破百萬人次訪問。
案例三:資訊類小程序7000塊帶來的25萬PV
5月底我們做了個資訊類的小程序,測試「紅包裂變」玩法:只要用戶轉發文章到群裡面,會立即收到微信支付到帳0.3元(1個用戶1天有1次機會)。
Ps:微信支付後臺給用戶打錢的默認最低限額是1元,需要手動把底限改成0.3元。
為了避免被封,所以頁面上沒有明顯的「轉發文章領現金紅包」的文案提示,但用戶會偶然發現他轉發,可以立馬收到錢,很簡單快速地和用戶建立信任。
為了防羊毛黨,上線後,第一次推廣是找了10個五六線鄉鎮的微信群,在群裡推薦小程序,觀察了3天,發現數據增長緩慢,並沒有想像中在普通用戶群裡迅速裂變開。於是第4天早上找了2個羊毛黨微信群發了小程序,在短短一小時達25萬人次訪問,後臺金額消耗了6000多元,於是就把轉發送紅包停掉了(同時也做了風控,一天最多發出1萬元限制)。
我們把「轉發紅包」停掉後,觀察了「紅包裂變來的用戶」留存情況,在什麼激勵都沒有情況下,發現兩周後:正常的活躍用戶只剩400~1000人,次日留存大概是5%-8%,7日留存只有2%。印證了:以利聚之、利盡則散。
針對這種情況,我專門設計了一個紅包裂變小程序,研究下這些羊毛黨用戶的轉化、留存價值。
案例四:積分牆小程序
這個小程序本質是個積分牆,我找了幾個做不同類型小程序的朋友,把他們的小程序放在上面,用戶只要點擊進入他們的小程序體驗20秒以上,用戶就可以獲得0.05元紅包。
雖然單次體驗金額小,但是我們設計了一個二級分銷的激勵。用戶A邀請用戶B體驗小程序,用戶B可得0.05元、用戶A可躺賺0.04元;用戶B再邀請用戶C體驗小程序,用戶C可得0.05元、用戶B可躺賺0.04元、用戶A可躺賺0.03元。
這個激勵機制切中了用戶貪婪的欲望和懶惰的心理,讓他有一個可以躺著賺錢的希望,這也是為什麼雲集、達人店、微商代理等,層層代理收代理費的模式能風靡不休的原因。
這個小程序的引爆主要是2點:
第一點設計了滿0.3元、微信支付自動到帳,快速和用戶建立起信任、讓他知道這個是真的。冷啟動時可體驗賺錢的小程序只有5個,也就是說一個用戶只能領0.25元、最少必須邀請1個人來體驗,才能滿0.3元提現。
第二點設計了進群的按鈕引導、提現必須關注公眾號(公眾號裡也引導用戶進群)。在微信群裡面通過小號調動氛圍,以用戶的名義在群裡炫耀,發高額的「後臺收益截圖」、「微信到帳截圖」(特別是截圖顯示,1級只有幾個用戶,2級有幾百個用戶,激發用戶貪婪懶惰的欲望)。「用戶證言」讓其他觀望的用戶對小程序快速建立信任,相信這個小程序可以賺這麼多錢。
一些電商行業報告說中國有1000~3000萬微商從業者,這些人對於這種多級分銷的玩法非常熟悉,不需要教育。而且都知道,誰第一時間宣傳,更有機會捕獲有勢能的1級代理,就能擁有了可以躺著賺錢的機會。
我們只在3個微商群裡投放了小程序連結,就陸陸續續有用戶進群。通過群運營後,用戶非常活躍,還自己創作了非常多的推廣話術、圖片素材,如PPT裡的素材,都是他們自己P圖的。甚至有好幾個用戶手機錄屏教大家怎麼在微信上操作群發助手,給微信好友群發自己的二維碼+話術,社群內自發互幫互助討論推廣技巧。而且這群用戶會把發展的下級代理拉進群裡,接受有經驗的人,培訓怎麼推廣(這也是微商已有的聽課習慣),只有讓其下級也相信這個東西是真的,那麼她才能收益最大化。
但由於存在非常強的「利誘分享」,起量方式太快了,第一天中午開始自裂變,晚上23點就破百萬人次體驗小程序,第二天下午14點達90萬+人次體驗小程序時,就被封禁了(後來詢問了官方,明確表示這種積分牆的模式是不能做的,大家就不要踩坑了)。
這個裂變玩法本質上是把拉新成本付給了用戶,相當於有非常多的兼職市場人員。綜合下來,一個用戶點擊的成本是0.12元(自己0.05元、1級0.04元、2級0.03元。而廣點通的起始出價都是0.5元起,素材優化好的情況下點擊成本可以控制到0.25元左右)。
但這種因為錢來的用戶呢,質量以及忠誠度怎麼樣呢?
在這次的實驗中,陸陸續續上線了10款不同類型的小程序(包含輕度/重度小遊戲、電商、工具、社交),發現只有2個小程序產品、能把這些用戶留住,其他產品的留存都很差。
第一個產品:全民有文畫
它專門做了一個新用戶的拉新活動作為承接路徑,第一天測試導流了21679個新用戶,其中有4236人體驗了小程序後有分享行為,平均每人分享了五次,一共分享次數是25115次。
落地頁設計:用戶點擊進入;
彈窗提示:開啟了黃金屋,猜對成語即可開紅包(一道非常簡單的看圖猜成語),猜對後彈窗1個紅包;開出幾元的金額,並且提示滿10元才能提現;繼續點擊開紅包,彈窗提示,這個紅包需要2小時後才能打開,但轉發微信群後可立即打開無需等待,讓用戶有2選1,避免強制分享。
「猜成語」、「猜歌」的產品模型是五六線用戶非常喜歡玩的,它能夠讓用戶炫耀自己是有文化,有智商的一個產品,用戶平時在生活中很少能有這種場景。所以這些因為紅包裂變來的用戶,進入到答題小程序後又可以獲得一個紅包,這個場景過渡得非常順暢。
我們很多群裡的用戶都在轉發這個小程序,然後通過投其所好,提升整體裂變率。
第二個產品:運動步數換購商城
積分牆給這個產品模型導流來共34899的新用戶,新增用戶的次日留存率可以達到37.49%,7日留存還可以到15.21%。
落地頁設計:用戶點擊進入;
彈窗提示:彈窗一個紅包,提示:3000運動步數可以開1次紅包;開紅包後顯示,邀請好友開紅包,自己的紅包可以翻倍;接著引導用戶,在這裡還可以免費兌換其他商品。
這個產品之所以能把用戶留存做到這麼高:
一是,通過人人都可參與的短期激勵和用戶快速建立信任,只要你的走路步數超過3000步,每天都可以領1個小紅包。
二是通過需要高額「運動步數」免費兌換拼多多爆款日用品的長期激勵來黏住用戶。
另外在運營過程中發現,這些用戶都是扎堆抱團的,每個人都會有幾個微信群。所以設計了「好友排行榜」模塊,邀請好友每天籤到,可以獲得Ta「每日運動步數」的10%。通過這種給用戶返利的形式,讓用戶監督下級,這個功能把用戶的活躍留存從20%最高單日提升到了60%。
其次模仿「微信運動」每晚會在22點左右給用戶推送「服務通知」,老用戶召回率達30%。同時用戶的下級籤到了也會推「服務通知」告訴用戶收益到帳,繼續去喊未籤到用戶籤到。
最後,也是通過引導用戶點擊客服消息,選擇對應城市的微信群,通過微信群的運營,和用戶在群裡進行互動,和用戶交朋友、打感情牌,把用戶分享率提升到60%,其中1個超級用戶給我們帶來了3000個新用戶。
因為我們做過非常多的社群(累計各個號裡的微信群人數超過100萬人),99%的社群都掛了。最終發現,有二十幾個「同城+興趣愛好」兩者標籤組合的微信群,到目前為止持續活躍了2年,而且都是用戶自運營。
把產品的留存率、轉發率打磨到最好之後,開始推廣。通過資源置換找到7家10萬日活的小程序,互相放廣告位倒流,每一家可以給我們倒流5000~10000人。
期間剛好得知寺庫trytry在籌備周年慶的推廣,準備了100萬份「歐萊雅面膜1分錢包郵」(他只需要用戶跳轉到他的小程序頁面填寫地址下單)。於是我們把資源置換,引流來的流量引導領面膜裂變。持續做了6天,每天新增10~20萬用戶、產生5~12萬筆訂單。
通過這一系列的產品設計+運營活動,截止到目前,「運動步數換購商城」每日訪問人次近120萬、7日活躍留存最高可達69.61%。
在沒有做這種「紅包裂變」之前,我是非常不理解像拼多多這種每天撒錢給用戶,在懷疑這種因為錢來的用戶到底有沒有價值。
直到做了這些實驗之後才發現,參與「紅包裂變」的用戶很大一部分是三五六線的全職寶媽、離退休中老年人。這些用戶的共同特徵是沒有工作,她們是沒有「生產價值」的,但每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需要有成就感、被需要感,而「籤到送紅包」的玩法就很好得滿足了她們的心理空缺。
我也能理解我一朋友之前說,他不理解他媽媽很熱衷每天在平安壹錢包籤到抽獎,還拿他、他爸的手機一起玩(他家在深圳幾套房,不缺錢),玩一個月也才積累10幾塊的話費。這也是因為她從中感受到自己可以創造價值。用戶也不關心在拼多多上買的東西是不是最便宜的,而是通過拼團、砍價等玩法,覺得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買到更優惠的東西,為家裡省了錢,為家庭「創造了價值」。
就像每一個人的朋友圈都會有一個微商,微商個人不會為你產生利潤,但正是因為她為了獲得你的「紅包獎勵」,會瘋狂的去幫你去傳播,可以幫你覆蓋觸達到這些真實的用戶。
所以我們在設計產品、運營活動的時候要洞察用戶需要的「利」是什麼?Ta更受金錢的利誘還是情感的關懷。
推廣的時候要去區分不同渠道、不同場景來的新用戶有哪些喜好?對應的落地是否需要更改。像拼多多,他會把這些「成語猜猜看」、「頭腦王者答題類」火爆的裂變玩法,直接做成活動模板,放在他的首頁引導用戶去玩。
也有一些公司,把各種測試類的H5翻製作成多個不同的小程序,基於微信社交關係鏈病毒傳播,然後把流量導給主產品。這裡安利一下新榜出的一款小程序查詢工具:量子查查,可以查同公司主體下的小程序矩陣、查一個小程序關聯的小程序矩陣;可以非常便捷地向行業先進的公司學習布局。
包括前陣子「巨鯤來了」的小遊戲火了,0推廣成本1周裂變了500萬用戶。很快陸陸續續就出了「汽車來了」、「飛機來了」、「貓來了」、「狗來了」、「豬來了」等復刻版小程序。這也是因為微信有10億月活用戶,只要你的起始渠道給力,總能圈到屬於你的一批用戶。
最後,這句話送給大家:給用戶提供價值、做能賺錢的小程序!
只有持續得用戶提供價值、他才會每天和你玩;我們在這段時間裡做了很多沒有價值的事情,所以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非常痛苦。
微信支付已經把全國人民的支付習慣培養好了,小程序讓「以前的段子:中國有13億人,每人給你1塊錢你就可以成為億萬富翁」成為可能,我們做9.9元的付費率可以達到37%。
作者:鑑峰,零一裂變創始人兼CEO,微信公眾號:運營深度精選
本文由 @鑑峰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