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本質上是一個用啊用,就不行了的器官(很多器官都是這樣)。
所有人的聽力都是逐步下降的,包括健聽人也是從十幾歲20歲以後就逐步下降,主要表現是可聽的響度範圍和頻率範圍縮小。
感音神經性耳聾大多數發病部位是聽毛細胞
——這種細胞不可再生,會隨著年齡老化減少。因此耳朵,本質上是一個用啊用,就不行了的器官。
當負責某個頻率的聽毛細胞數量減少時,可聽的響度範圍就小了,比如老人的耳背;
當一個頻率的聽毛細胞數量減少到幾乎沒有的時候,這個頻率就聽不到了,可聽的頻率範圍就更小了。
比如我自己的聽力就是幾十到16000Hz,再高的頻率我就聽不到了。
所以,要保護耳朵,儘可能減緩它的衰老速度,比如減少噪聲中的暴露,少吃刺激性食物,堅持運動(非劇烈或刺激性運動)等等。
明白了聽力下降的原因,咱們回到平時所說的聽力損失,其實指的是言語頻率區聽力損失,也是最常聽到的頻率範圍,125-8000Hz。
這個頻率範圍發生下降,達到需要助聽器的程度,就得配助聽器。
根據不同頻率不同的損失,設置助聽器的補償程序。
接下來回到主題,佩戴助聽器後,聽力還會繼續下降嗎?
首先一定是下降的,但屬於正常下降,也包括一些疾病或者不良習慣也會引起下降。
而我們要防止的是助聽器驗配不當導致的加速下降。
因此,助聽器驗配合適,並不會導致聽力加速下降。
那麼,助聽器越戴越聾的主觀感受又來自哪裡呢?
其實有兩個原因。
1.早期助聽器技術不行,驗配人員更多是賣賣賣,並沒有合適驗配。
甚至一些用戶會因為助聽器過大的增益或者助聽器對噪聲的放大,而導致聽力進一步下降。
2.因為不合適的驗配,使得聽力雖然沒有下降,但言語識別率下降,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耳聾的表現。
因此,合適驗配助聽器,不能夠保證聽力不會進一步下降,但可以保持識別率在較好的範圍。
聽損達到需要助聽器的程度,一定要驗配,反倒是不戴助聽器會出現大腦聽覺遺忘進而言語識別率較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