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細胞信令 DNA分子計算為可編程藥丸鋪路—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科技日報紐約10月20日電 (記者馮衛東)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日前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使用強大的DNA分子計算方法來測量分子信號的變化。該方法為研究和,通過模擬分子計算進行時間模式識別奠定了基礎,有望為可編程藥丸等應用鋪路。

活細胞使用複雜的信令系統來感知環境,並在內部和鄰居間傳遞這一信息。特定信令分子的濃度及其隨時間變化的方式,是進入該系統的關鍵因素。雖然原理上很簡單,但系統往往非常強大和複雜。難以解碼的原因之一是難以發現信令分子並測量其濃度的變化。

芝加哥大學開發的新技術是生物學家寄予厚望的DNA計算形式的一種,其基於一條單鏈DNA可在雙鏈DNA中取代另一條DNA,可使用完善的工具進行精確控制。

這些工具可在幾個數量級上精確控制「置換鏈反應」的速率和可逆性。這會產生類似開關的行為——反應是開啟還是關閉,結合不同的開關可使邏輯運算成為可能,這為各種計算任務鋪平了道路。研究人員已經展示了置換鏈反應如何進行複雜計算甚至模仿深度學習網絡的能力。

芝加哥大學的新研究概述了DNA電路可感知特定信令的存在及其隨時間變化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即使周期、佔空比和脈衝數變化很大,信令的總量也可以相同。新設計的分子機器可獨立地測量這些功能。研究人員使用抽象化學反應網絡和模擬DNA鏈置換反應證明了設計原則的成效。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分子計算機未來可能具有戲劇性的應用,如開發DNA摺紙藥丸,其只有在接收到特定的信令模式時才釋放藥物。細胞的炎症反應及其適應性免疫反應會觸發轉錄因子NFkB的不同信令模式,對藥丸進行編程,可使其僅識別其中之一即可相應地釋放藥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進行DNA計算生成多位的二進位編碼,實現了活細胞中多種非編碼調控RNA與端粒酶等腫瘤標誌物的智能化分析。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DNA分子計算系統:實現算法自組裝!
    導讀近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們設計出能進行可重編程計算的DNA分子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一種特殊的高解析度檢測人體細胞染色體序列的方法。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
  • 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化鋪路—新聞—科學網
    美國曾有科學家預測,以新型鈣鈦礦為原料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或可高達50%,是目前市場上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的2倍,這將大幅降低太陽能電池的使用成本。
  • DNA損傷可誘導植物體細胞重編程逆轉為幹細胞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業大學陳春麗課題組與合作者發現DNA損傷可誘導植物體細胞重編程逆轉為幹細胞責編 | 逸雲2005年,植物細胞全能性和再生被Science期刊列為最重要的最具挑戰性25個科學問題之一【1】。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air of Proteomics and Bioanalytics   任何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包含完整的遺傳信息,或者說是一個生物的「藍圖」,編碼所謂的DNA核苷酸構建塊序列。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相關研究6月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基因表達調控是決定細胞命運的重要因素,通過改變基因的表達模式即可實現對細胞命運的精準調控。」姚紅傑表示,在基因轉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由單鏈DNA和DNA:RNA雜合鏈組成的三鏈核酸結構,稱為R-loop。已有研究報導R-loop相關蛋白很多都是RBP,然而RBP如何協同R-loop在細胞命運決定中發揮作用尚不清楚。
  •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機制
    該研究為快速獲得可遺傳修飾標記的轉基因動物提供了新的方法;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平臺,為動物疾病模型的製備、疾病發生機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也為多能性調控、基因印記等基礎科學問題提供了研究模型。該成果分別於2012年發表於Nature,於2014年發表於Cell Stem Cell。
  • 科學家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新聞—科學網
    它的多種亞型同工酶在許多腫瘤細胞系尤其是抗癌藥耐藥性細胞系中過表達,因而高信噪比檢測GST對於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之前報導的GST螢光探針多採用2,4—二硝基苯磺醯基作為識別和反應基團,該基團雖能保證極高的靈敏度,但同時會帶來嚴重的背景噪音。這是由該基團對GSH可觀的非酶促化學反應活性導致的。為了得到高性能的實用型GST螢光探針,需要降低識別基團的背景反應噪音。
  • Science:細胞重編程的關鍵組蛋白伴侶分子
    2014年7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名為ASF1A的基因在幹細胞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幹細胞可以發育分化成為機體不同類型的細胞組織從而挽救人類的生命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分子振動是構築物質結構、光譜及動力學的基石。在氫鍵或範德華力鍵合的弱相互作用體系中,分子不停地振動轉動、斷鍵成鍵,形成各種動態的瞬態結構和柔性多變的勢能面,給理解分子振動模式的貢獻造成了極大困難。因此,精確解析分子振動對紅外光譜及動力學的作用機制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的夢想,目的是獲得分辨較好的實驗紅外光譜,以及需要可靠的理論方法精準計算紅外光譜的譜峰位置和相對強度。
  • Cell Rep:細胞重編程重要信號分子—WNT蛋白
    2014年11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罕見遺傳病研究時發現了一種對細胞重編程非常關鍵的信號分子,該研究為開發基於幹細胞的再生醫學療法用來進行組織損傷修復及癌症治療帶來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 研究人員利用DNA結構屬性打造納米尺度模型—新聞—科學網
    此後,他領導的小組又研發出被稱為DAEDALUS的工具。僅通過輸入想要的幾何形狀,它便能告訴用戶所需的全部序列,包括DNA支架。 另一種方法是利用DNA「磚塊」。2012年,Shih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人員Yonggang Ke發明了一項技術,其中DNA納米結構的每個「磚塊」擁有32個或42個鹼基的獨特序列。每個序列的1/4同另一個「磚塊」上的1/4序列是互補的。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9月25日,該重要研究進展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追求。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DNA技術的一個裡程碑當然是dna摺紙的發明,其中一個長單鏈dna(Ssdna)在數百條短dna短纖鏈的幫助下被摺疊成指定的形狀,」嚴解釋道。
  • 簡單機械力實現人造細胞分裂—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Jan Steinkühler   地球上生命的成功是基於活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的驚人能力。這些細胞由巨大的脂質囊泡作成,囊泡的大小與典型的動物細胞相同,並由單一的脂質膜包圍,脂質膜為內外水溶液之間提供了堅固而穩定的屏障。 此外,囊泡和細胞膜具有本質上相同的分子結構。具有寬膜頸的人工細胞在數天或數周內保持穩定,一旦頸部閉合,隔膜就會對頸部產生一種收縮力,將人工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
  • 「分子光刻」,可編程DNA,3D無機納米
    在DNA自組裝中,一條DNA長鏈在特定位置被較短的互補的如「釘書釘」的鏈摺疊起來,這類似於紙張摺疊技術,所以稱為DNA摺紙技術:用DNA分子、而非紙作為材料,是DNA納米技術與DNA自組裝領域的一個新領域。
  • Nature:可編程也可自行組裝的人造DNA問世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愛爾蘭梅努斯大學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研發出一種 DNA 分子,它可通過自身運行程序自行組裝。該研究於今年3月發表於《自然》雜誌。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