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蛛絲遊碧落 後宮遺珍復光華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心似蛛絲遊碧落 後宮遺珍復光華

  國絲修復師8年努力,讓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得以成功展出

  立秋剛過的杭州城,暑熱還未褪去。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修復室,一陣涼爽便撲面而來。

  8月8日上午,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拉開帷幕,20件精美的文物在國絲修復師們的8年努力下,終於再放光華。其中極珍貴、修復難度極大的展品,無疑是慈禧下葬時包裹著她的陀羅尼經被以及「十二章」紋女龍袍。

  此次展出的絲織品主要來自慈禧定東陵地宮和容妃園寢地宮出土,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撥交,包括袍服、袷衣、鞋帽、枕、褥、被以及荷包等多個品類。

  而這背後,離不開一個強大的絲織品文物修復團隊的支撐——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室。在這家文物「醫院」裡,修復師們自己靈巧的雙手悉心為文物們「動手術」,解決各項「疑難雜症」,心若遊絲,只為讓精美文物再現光華。

  「文物生病了,我們的職責就是去拯救它」

  2013年冬天,天還下著雪,時任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的汪自強帶領王淑娟、樓淑琦、楊汝林等三位同事來到遵化,正式開始清東陵委託的一批絲織品文物的修復工作。而這批文物裡,就有與慈禧太后一同下葬的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陀羅尼經被和龍袍。

  「當時,我們住在清東陵裡面,我現在還記得,我們當時需要把文物一件一件從庫房裡搬出來做信息提取、制定修複方案。那時候,室外飄著雪花,屋裡沒有暖氣,庫房裡的燈忽明忽暗,我們把慈禧太后的龍袍、袷衣連帶著底下的一塊大玻璃板,搬出了庫房。有機玻璃在低溫下是『嘎嘣脆』的,搬運時一定要很小心。」王淑娟回憶道。

  這批文物的修複方案於2013年3月順利編寫完成,同年8月得到國家文物局批覆,2014年起文物分批運至中國絲綢博物館。

  原計劃兩三年就完成修復的陀羅尼經被一拿回來,修復師們才發現這是個難啃的「硬骨頭」,於是修復計劃一放再放,直到最後其他的19件文物都修好了,請了專家來會診,才決定大修,把後面墊著的紙和漿糊全都去掉,恢復紡織品的柔軟狀態,直到2019年7月才完成修復。

  「文物生病了,我們的職責就是去拯救它。作為文保科學家來說,眼睜睜地看著一些文物卻救不了它們,那個時刻才是最無力的。」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主任周暘說。

  「我們其實就只是『文物』醫生,在我們眼裡文物並沒有什麼尊貴不尊貴,只要文物『病了』,我們就要去給它治病,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周暘說。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修復室外牆上,印有四個大字「寬、厚、專、精」,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介紹,「寬、厚」是指做人要寬厚,做學問基礎要紮實,視野要寬,但博物館的核心還是「專、精」。

  「我們是以中國絲綢為核心的,國際上最大的集收藏、研究、傳承、展示於一體的紡織服裝類專題研究性博物館,在國內做紡織品研究,我們具有較強的優勢。」趙豐說。

  「紡織品文物修復工作,光靜心不行,還需要體力」

  在明亮的燈光下,幾位紡織品文物修復師們拿著鑷子、針線甚至搭著架子,對即將展出的珍貴文物進行最後的修補和完善工作。

  修補紡織品文物,需要心極靜。文物修復界的一位老前輩曾寫道:「黃庭堅有詩云,『心似蛛絲遊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此餘工作之寫照也。」

  「紡織品文物修復工作,光靜心不行,還需要體力。」中國絲綢博物館的資深修復師,擔任此次修復工作技術總指導的樓淑琦說,紡織品文物修復和古籍修復一樣,要「修舊如舊」,過多的修補會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害。

  從事古代紡織品文物修復的20多年來,她基本上一年就得換一副老花鏡,有時太專注於修復而忘記了時間,腿都會站到一壓一個坑。

  修復帶慈禧太后那件帶有「福」字的袷衣時,「就好像疊漢堡一樣」,文物下邊墊一塊背襯,上面蓋一塊縐絲紗,把文物夾在中間,再沿著文物的破損邊緣修補。

  而修復陀羅尼經被時則需要裁去原本裝裱好的天地杆,去除裱背紙,再用適量的去離子水均勻潤溼殘留漿糊部位,用薄竹籤將表層漿糊小心刮除;糾正裝裱時造成的局部變形,做到經平緯直,而這其中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極盡小心。

  在絲綢博物館的修復室一側,從事了11年文物修復工作的戴華麗正在小心翼翼地穿針引線,十分嫻熟地進行著修補工作。即使在距離文物非常近的地方定睛觀看,也只能隱隱約約看到她手上極細的針,卻怎麼也看不到正在修補文物的細密絲線。

  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副主任王淑娟介紹,這裡的修復師們見過的最細的絲線,能夠細到頭髮絲的九分之一,而用最細密的針腳去修復,才更能夠更大程度地保持文物的原樣,一般人不仔細看,完全看不出修復過的痕跡。

  「修復的時候沒有最難,只有更難,有時候遇到三維的東西,比如說一個立體的小帽子,這種就很難,要放在手心一點一點地修,不能壓,也不能噴水、定形,這個時候,使的就都是虛勁。」戴華麗說,看到文物健康「出院」會就非常有成就感。

  「雖然我們不能讓文物完全重現當年的芳華,但是最起碼到目前為止,它的病害已經穩定了。」王淑娟說,「我們在修復的時候,把那些串著珍珠的線頭都保留了下來,就是希望能夠在原樣修復的同時告訴大家,這件陀羅尼經被當年的確極盡奢華。」

  「絲綢就像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胎記一樣」

  在這批展出的絲織品文物當中,修復難度最高,同時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莫過於清東陵慈禧地宮出土的陀羅尼經被。

  經被長290釐米,寬275釐米,織物產地為江寧(南京)織造。四重邊中心為佛塔,緞地織捻金的圖文,上有漢字楷書篆體,共25000多字,裝點有「十二章」紋和萬福萬壽花紋。

  經被中心部分是由經文組成的喇嘛塔,塔頂有楷書漢字橫額,自左向右排列著「慈航渡福」,塔身橫向多格,書寫了一部迴環的金剛經,共計6700多字,經被的其他位置還織有唐玄奘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北齊的「高王觀世音經」。

  「陀羅尼經被是清代皇家的喪葬用品,當年慈禧太后去世,就是這張經被包裹著她,這次也是這件文物全面修復後首次面對公眾。」周暘介紹,慈禧陵棺內隨葬的織金陀羅尼經被,大大超過了習慣的做法,其用料之精,幅面之大,工藝之善,圖文之美,都是罕見的。

  「整個經被花紋繁複且設計精巧,我們今天看起來,它可能是不起眼的棕黃色,可是當年,這件經被應該是金光閃閃的明黃色,而且上面還綴著820顆珍珠,一定是極盡奢華,很可惜後來被盜了。」周暘介紹。

  慈禧太后下葬時身著的「十二章」紋女龍袍也在此次修復展示的文物之列。袍身前後繡有本只限於帝王的龍袍上使用的「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紋,彰顯龍袍主人的尊貴地位,還用金線繡有31個「佛」字,「佛」字上當時還綴有珍珠,華美非常。

  修復好的陵寢出土服飾,雖然已經沒有了原有的絢爛色彩,但是近距離站在修復好的文物前,依舊可以感受到當年這份文物所承載的滄桑與厚重,一睹清王朝最後的榮耀。

  「絲綢就像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胎記一樣,它既沒有遲到也沒有早退。有些文物命運多舛,但是它能夠留到今天,與我們相見,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緣分。」周暘感慨道。(記者崔力、王俊祿)

相關焦點

  • 【物種介紹】Xenotilapia papilio 蝴蝶珍珠 '帕碧落'
    'papilio katete', Krüter, 1991, 錯誤分類常見度:野生偶見/德系/國內人工常見訂單名:Xenotilapia papilio 中文種名:蝴蝶珍珠中文俗名:帕碧落棲息地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彭士祿榮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
    汕尾日報訊 (記者 施育玲)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彭士祿榮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2020年,光華科技全國範圍內共產生了296本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首設特別貢獻獎,為抗疫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獲得該獎項。另有39位專家因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而榮膺光華工程科技獎。
  • 獨孤訣之後宮生存法則
    《獨孤訣之後宮生存法則》是一款養成類的手遊,遊戲中有著後宮生存的玩法,玩家需要在皇宮中和任何人打交道,並且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讓你能夠在皇宮中生存下去,還能夠和各種男神相遇,你會選擇哪一位呢,最後成為皇后。
  • 百度王海峰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
    北京商報訊(記者 魏蔚)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百度CTO、人工智慧專家王海峰等39位專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中國工程院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
  • 秦始皇后宮之謎:他的皇后是誰,就連後宮妃嬪都沒有記載
    秦始皇統一六國,成千古一帝,修萬裡長城,他的陵墓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至今他的後宮都是一個未解之謎。歷朝皇帝都是妻妾成群,後宮都有記載,但正史上為什麼沒有秦始皇后宮的記載,他的皇后是誰,後宮妃嬪也是隻字未提。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在京揭曉。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新增設的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頒發給了為抗疫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另有39位專家因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而榮膺光華工程科技獎。
  • 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因光華而聚攏
    #Why光華#系列訪談由光華MBA國際事務部特別出品,旨在介紹光華MBA在讀學生及其在光華學習的故事。專欄開設至今,一共發布了9位同學的專訪,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故事。第1期在這裡,收穫的不只是學位
  • 2020光華國際日|推開世界的門
    (全國卷 2020版)考試規則:點擊你認為正確的選項光華國際日可以為你帶來什麼?√解析:光華國際日,帶你遇見世界!2020年11月27日光華國際日帶你展望全球領略世界的精彩!微縮的精彩世界交換院校代表展臺展示小小的空間裡,濃縮了整個世界的精彩!
  • 譚旭光等榮膺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槓桿。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目前已是第十三屆,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名單揭曉
    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名單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今年,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由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頒發給了為抗疫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另有39位專家因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而榮膺光華工程科技獎。
  • 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
    【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今年首次設立的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頒發給了為抗疫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另有39位專家因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而榮膺光華工程科技獎。
  • 北大光華與沃頓商學院籤署GCP項目合作協議
    9月19日,沃頓商學院的副院長LeonardLodish教授造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並與光華管理學院籤署雙方在全球諮詢實習項目(GCP)的合作協議,這是光華管理學院與世界一流商學院合作方式新的探索,也從原有的兩院的師資合作拓展到學生的合作,標誌著光華管理學院與沃頓商學院合作進一步加強。
  • 譚旭光榮膺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機械與運載工程管理專家譚旭光等39位專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動漫:一起來看看這些後宮番,誰才是後宮之王?
    埃羅芒阿老師對於整個四月後宮新番來說《埃羅芒阿老師》是這個季度獲得關注度最高的作品。無論是人設還是笑點,都是不錯的地方,妹妹可愛就不用說了,其他角色可愛的地方還是很多,無論是妹妹還是傲嬌都是可以讓人萌的一臉血出來。
  • 昝濤:奧斯曼後宮不輸《甄嬛傳》
    參觀過託普卡珀宮的遊客一定會對貼滿藍色瓷磚的後宮印象深刻,那是奧斯曼時期特有圖案,綿延纏繞,好似後宮佳麗的妖嬈。       自古後宮多爭鬥,土耳其蘇丹的後宮也是如此。在「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二十年」系列講座上,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昝濤說,在東方帝國的後宮裡,上演的基本上都是和《甄嬛傳》同樣版本的故事。
  • ATTENTION | 您有一份光華MBA整合實踐邀請函
    北大光華MBA整合實踐項目自2011年啟動,先後與來自金融、網際網路、製造、能源、醫療、藝術等眾多行業的百餘家優秀企業合作,更有企業多次參與其中,與光華師生共同探討、解決企業經營的真實課題。讓我們一起聽聽往期參加企業對於整合實踐項目的反饋。
  • 重磅 | 譚旭光榮膺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機械與運載工程管理專家譚旭光等39位專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
  • 北大光華大灣區發展論壇深圳舉辦
    央廣網深圳11月17日消息(記者李強) 「北大光華大灣區發展論壇」近日深圳舉行。本次論壇以「致敬特區40載,改革創新再出發」為主題,10餘位來自政、學、企各界嘉賓齊聚深圳,建言特區發展,暢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機遇。
  • 澳大學者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院長湯子康講座教授獲中國工程院頒發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的「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於1996年設立,旨在獎勵工程科技及工程管理領域有傑出貢獻的中國優秀科學家。
  • 長春光華學院要拍電影啦!
    4月26日下午,由長春光華學院投資拍攝的校園電視電影 《夢開始的地方》《我的大學老師》《青春火焰》舉行了開機儀式。 據介紹,影片導演楊寶成曾經導演過收視率頗高的長篇電視劇《滿堂兒女》,這三部電影電視的編劇丁瑜、王莎莎和主要演員高雪兒、宦宇及主要工作人員紛紛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