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不要驚奇,還真有一個黑洞朝著地球飛來,當然這個GRO J1655-40是一個雙星系統,因此只要觀測雙星中的那顆恆星就知道這個黑洞飛到哪裡了,但圍觀群眾可不這麼覺得,假如是一個獨立的黑洞,周圍啥都麼有,我們能觀察到它飛到哪裡了呢?萬一這是要往太陽系,這可如何是好?
這是天蠍座方向一個距離地球約11000光年的雙星系統,一顆F光譜的恆星(比太陽大),另一顆是一個小質量的黑洞,正以110千米/秒的速度衝向太陽系。這種怪異天體誕生方式一般早先是一個雙星系統,然後另一顆恆星質量比較大,發展比較快,過早的從主序星進入紅巨星,隨後超新星爆發,中心誕生了黑洞,
而後期伴星也漸漸發展的巨星,恆星內部超強的輻射壓逐漸戰勝引力,直徑膨脹,成為紅巨星,漸漸落入黑洞的引力範圍,成為其吸積盤中物質的來源。而黑洞在這個過程會以及各方式影響伴星:
黑洞影響伴星的運行軌道,觀測到超過預計的軌道變化
黑洞運行會導致主星光譜出現非正常的引力紅移
吸積盤物質會發射X射線,一般觀測到異常X射線即可判定有緻密天體在搗鬼。
儘管黑洞看不到,但可以通過觀測伴星的異常計算出周圍黑洞的質量,從而達到了解隱藏在伴星背後的「魔鬼」的真相!
黑洞有幾個特徵供我們研究,這也就是著名的黑洞無毛定理,我們能拿到的參數最多只有三個,分別是:
質量
角動量
電荷
電荷這個參數就不用看了,即使有我們也無法測定,角動量在沒有確定黑洞位置以及其他附加影響之前,我們也無從談起,唯一能讓我們感知的就是質量!那麼質量會產生哪些附加影響呢?
吸積盤
引力透鏡
兩者產生的機理是不一樣的,但本質都是由質量引起,吸積盤需要周圍有塵埃物質,當然最好就是吞噬恆星物質,這樣的吸積盤會比較「明亮」,因為物質量大,而且本來就是高能物質。假如這顆流浪黑洞運行到星際空間,周圍物質及其稀疏時,就很難根據吸積盤來發現了,因為它發出的X射線實在太微弱,那麼就只能根據另一個方式來感知黑洞了。
銀心黑洞的X射線耀斑
引力透鏡,這是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彎曲光線的事實反映,但這有一個前提要求,黑洞處在背景星系或者恆星和地球中間,此時我們方可以通過引力透鏡來觀測。黑洞是高緻密天體,因此它形成的也是強引力透鏡,背景目標變化是比較明顯的。
引力透鏡原理,當然當然並不只是原理圖,現實中我們也觀測到了大量的引力透鏡現象。
哈勃太空望遠鏡獲得的21個強引力透鏡圖像數據。每幅小圖中心橘黃色的是前景透鏡星系,圍繞著透鏡星系的藍紫色結構是背景萊曼alpha發射體的多重圖像。當然您肯定發現了一個問題,即上圖中的透鏡體都是星系,那麼前景是黑洞時效果會如何呢?
就如上圖這個效果,當然我們不可能看到中心的黑斑,因為距離遙遠,但效果大致如此。或者角度合適的話,則能明顯看到愛因斯坦環。
引力透鏡是我們發現裸奔黑洞的唯一方法,假如背景中沒有任何天體,而且黑洞經過的區域無法形成吸積盤的X射線輻射,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這個黑洞在影響太陽系之前我們是無感的,它偷偷的摸到太陽系附近,我們都不會知道。
假如我們真的一路上都一無所知,那麼到太陽系附近的時候我們也能發現端倪了,畢竟能稱得上黑洞的,質量至少也是太陽的3倍以上,如此質量出現,引力擾動影響非常可觀的。
對太陽系附近恆星引力擾動會被觀測到
這可以理解,太陽系附近天體都只有數光年,一個太陽質量3倍以上的天體闖入,猶如小石頭丟進池塘,影響是可觀的。
奧爾特雲內的彗星類天體進入太陽系內行星數量急劇增加;
彗星每年都很常見,隔三差五的都會有幾顆,但肉眼能觀測到的極少,假如某個時間段,比如數年內肉眼可見彗星大大增加,或者史無前例的大型彗星出現,甚至比哈雷彗星都要明亮,那麼我們可以保證,奧爾特雲內肯定有一個大物件出現了,在哪裡,根據這些彗星的來源軌道計算下引力擾動的方向,大致就可以確定位置。
海爾-波普彗星
吸引了奧爾特雲內物質後可能會出現吸積盤
這比較能說明問題,因為物質密度增加,而且距離也近,因此吸積盤觀測的機會大大增加
柯伊伯帶的小行星天體受到影響
首先還是大量彗星,此時影響內行星或者直接撞擊的概率大大增加,因為柯伊伯帶的小行星密度明顯要高出不少,很大的概率是,此時的地球將會遭受一波行星形成以來的第二波撞擊(第一波是地球形成時清理軌道小行星時的撞擊),生命應該在此時已經滅絕。
柯伊伯帶外圍天體被奪走,開始環繞黑洞
太陽系邊緣,太陽的引力已經罩不住了,黑洞在接近太陽的過程中,會和太陽的引力影響形成雙星系統,但黑洞質量遠超太陽,因此這次主動的就是太陽了,實力所然,太陽不得不低頭。
比較有可能的是構成上圖這種雙星運動模式,太陽系成為伴星黑洞的雙星系統,外行星會徹底被奪走,距離太陽比較近的內行星可能會被太陽保留,但也有可能被甩出太陽系軌道成為流浪行星而逃出生天,因為留在這個星系中,超強輻射即可致死,而且黑洞會慢慢吞噬物質。
最終的結局尚難預料,可能會形成未定的雙星系統,也可能繼續靠近被慢慢吞噬,但估計應該會發生在太陽的紅巨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