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對於黑洞,霍金花了一生的時間去研究,那麼,黑洞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要一起來探討下。
黑洞的最先提出者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裡提出了引力場的方程。廣義相對論是我們研究宇宙的一個很有力的工具。
之後有個德國天文學家史瓦西,他通過求解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裡的引力場的方程,得到了一個解。但是他發現,這個方程的解很奇異,有很多奇妙的性質,所以他就把這個解叫做「黑洞」。
史瓦西認為宇宙中可能存在有這樣一種比較奇怪的天體。在當時,黑洞到底存不存在,這個也沒有人知道,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找。
之後霍金對這個解進行了一些嘗試,霍金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又引入了量子場論。通過量子場論的分析,霍金對黑洞的性質有了更加詳細的描述。
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些理論都還是推測,也就是說,黑洞到底存不存在,人們還是處於懷疑階段的。
那黑洞有什麼性質呢?
首先,黑洞的質量非常大,所以,以至於光都無法逃逸。
什麼是逃逸呢?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牛頓曾經說過,如果你有一個炮彈,在地面上發射,發射的時候,速度比較慢的話,那麼這個炮彈就會落回到地面上來。
但如果炮彈的速度達到了一定的值,那麼它就不會落地,而是會環繞地球運動,所以這個速度就稱之為第一宇宙速度7.9km/s。
如果這個速度持續增快的話,增大到11.2km/s的話,那麼這個炮彈就再也回不到地球上來了,而是會逃逸到無窮遠處,這個速度就稱為逃逸速度。
在經典物理學裡,逃逸速度V2的表達式是根號下2GM/R,其中M是星球質量,R是星球半徑。
從這個公式裡,我們能夠發現,如果星球的質量越來越大,而星球的半徑越來越小的話,那麼,逃逸速度V2就會增大。我們知道,速度最快就是光速了,如果說連光都逃不出去,那麼誰也都別想逃出去了。
所以我們利用光速C=根號下2GM/R,就可以得到此時星球半徑大小R=2GM/C^2,這個就被稱為史瓦西半徑。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星球的半徑比這個值還要小的話,就連光都逃不出去了,但是我們要注意一下,在這個過程中,它就是一個類比過程,這個是瓦西半徑的方程最終是從廣義相對論裡得到的。雖然看起來,我們覺得是差不多的,但是它們的含義是不同的。
假如我們把地球的質量6×10^24kg代入公式的話,會發現,史瓦西半徑求出來是0.01m,也就是說,當地球的半徑小於0.01m時,相當於變成一顆桌球大小的時候,這個時候地球就變成黑洞了。
黑洞還有一個性質就是時空的彎曲,我們都知道,一個大質量的物體會造成時空彎曲。時空彎曲這個事不太好理解,我們再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假如有一個引力非常大的天體外界有一個圓圈,這個圓圈就稱為視界。
如果有人逐漸接近這個視界,再進去的話,那麼他在視界外面還是有機會逃離的,一旦他進入到視界,即使他是光速運動,也無法逃離,最終結果只能是碰到黑洞中心點(奇點)。
當他以一定的速度勻速往前運動的時候,如果旁邊有一個人去看他,會有什麼結果呢?前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勻速直線運動的,但後一個人看前一個人卻是越來越慢,最終當前一個人接近「奇點」時,後一個人就會發現前一個人靜止不動了,這就是引力造成的時間變慢效應。
當進入到黑洞裡又會有什麼現象呢?
進到時空裡邊,由於時空彎曲特別強烈,它會出現時空互換。
在黑洞外邊,時間是單向的,空間是雙向的,時間單向就說明你不能回到過去,空間雙向就說明你可以往前也可以往後。
但當你進到黑洞後,時空可以互換,也就是說,時間變成雙向了,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去到將來,而空間變成了單向,所以只能往中間的「奇點」走。
所以進入到黑洞,就永遠都出不來了,連光都無法逃離,更何況是人。
對此,你有什麼想法?歡迎來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