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用肯定式教養理念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第4章,所有購買本專欄的朋友可以免費加入圈子進行後續指導。
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經常忍不住生氣發火,這是輔導作業的大忌。這樣的輔導,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作業,輔導還不如不輔導。
其實很多父母也懂這個道理,每次生氣發火後,都會後悔,有的甚至找孩子道歉,希望得到孩子的原諒。也就是說,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他們從內心來說是不想生氣發火的,是想控制住自己情緒的。
這不,有個網友就根據樊登老師的視頻,學了一個控制情緒的小技巧:每當要發火時,就不斷的點頭。據網友自己說,方法還是很管用的。
我不否定這種方法有點作用,但是我估計過不了多久,這個網友會很快發現這個方法又不管用了。就像很多網友學的其他情緒控制的方法,比如深呼吸、轉移情緒等等,學的時候好像很管用,但是一旦現實中遭遇孩子的不良表現,之前的所學的控制情緒的方法啥的都拋之腦後,又變成河東獅吼了。
為什麼學到情緒控制技巧不管用呢?其實這並不奇怪,只要你了解情緒和理智的關係,你就明白為什麼了。
情緒VS理智
人的大腦從功能上,可以大體分為3部分:生理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所謂的生理腦是指由腦幹,它跟人體的11條體感神經相連,控制著人體最基本的各項生理技能,比如說呼吸、心跳、消化等等。生理腦是人腦最早發育的部位,維持人的基本生理功能。
在生理腦之上,是情緒腦,情緒腦指的的是由下丘腦、丘腦、海馬和杏仁核共同組成的大腦邊緣系統,主要負責人的情緒激發、情緒處理和記憶等。
情緒腦之上,就是理智腦。理智指的就是大腦皮層,是智慧動物所獨有的,主要負責思考、規劃等高級思維能力。智慧越高,相應的大腦皮層就越發達。
也就是說,生理腦、情緒腦和理智腦分別負責人的生理、情緒和智力。
在這其中,生理腦是最低級的,可以受到情緒腦和理智腦的影響,甚至是控制。比如說我們情緒激動時,心跳會加速,我們也可以控制自己暫停呼吸。
而理智腦和情緒腦因為都可以影響生理腦,二者也都想獲得對人體的控制權,這使得它們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畢竟它們是兩套不同的思維系統。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拮抗。
當情緒腦強大,也就是我們更多的被情緒充斥時,理智腦就會被抑制,我們的智商就會下線。相反,當我們理智腦強大,理智佔上風時,情緒腦就會被抑制。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衝動殺人。
2017年武漢火車站,因為一碗麵,一個顧客把老闆的頭給砍下來了。起因是老闆看人下菜,跟這顧客多要了一塊錢,而顧客覺得自己被歧視了,衝動之下就發生了如此慘劇。
因為一碗麵,毀了兩個人的人生,你說值不值?肯定不值。估計這個殺人的人事後也會後悔,但問題就出在當他被情緒所控制時,理智腦被抑制了,失去了理智,所以也就不會考慮為了一碗麵殺人值不值了。
其實這種被情緒控制而發生慘劇的案例數不勝數。有些父母不就因為孩子的作業而把孩子打死打殘的嗎?
他們真的希望這樣嗎?肯定不希望,但凡有一點理智他們也不會幹出這種事來。就是因為情緒腦和理智腦的拮抗作用,情緒腦發揮最大作用時,理智腦被完全抑制了,所以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說到這裡,你也應該明白為什麼你學了那麼多情緒控制技巧,但卻一點用也沒有用了吧?
因為你學到的技巧,像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用別的東西發洩之類的,都是在你有理智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但是你一旦被情緒所控制,要發火時,你還有理智嗎?沒有理智,你這些所謂的控制情緒方法能有用嗎?
樊登說的點頭的方法,並不是這種方法真管用了,只是當時她的理智還沒有完全喪失。她意識到自己要發火了,這時候理智就上線了,情緒腦相應的就被抑制了,然後她繼續加強了理智腦的作用,所以最終才控制了情緒。其實只要她調動起理智腦,其他的方法一樣管用,比如說這時候她算一道有點難度的乘法題,或者說計劃今晚吃什麼,你看看是不是一樣可以控制情緒。
這才是情緒控制的本質。
如何控制情緒
明白了情緒控制的本質,我們再來解決情緒問題就比較好辦了。
既然情緒失控,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情緒腦激活,理智腦被抑制,那麼我們反過來操作,就可以達到情緒控制的目的了。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
你想啊,當你被情緒所控制時,本身就是情緒腦在起作用,你又怎麼能激活理智腦呢?這時候你會更多的感到自己的憤怒,根本就無法跳出自己情緒,又怎麼能激活理智腦呢?
只要你能跳出情緒,哪怕是你跳出情緒命名下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是在「在發火」,邁出這一小步,你也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腦。但是我們恰恰缺少的就是「跳出」這一下的能力。
通過自身來實現這一步是非常難的,我們大部分人都無法超脫自我,因此要實現這一步我們只能是藉助外力,通過外力來激活我們的理智腦。
舉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