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全球華文青年獎創辦以來第二個文學翻譯組冠軍,你有什麼感想?」
「每位評委心中也許都有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我的冠軍可能只是評委們綜合考量後的結果。我還需要繼續努力,步履不停。」王寧遠平靜地回答,她的神情重現了國獎答辯臺上的自信從容。
保研至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翻譯冠軍、口譯雙語記者、臺灣中央大學交流生……支撐起這些頭銜的是她文靜外表下隱藏的巨大能量:她對世界懷有好奇心和熱情,不願在生活中留下些許遺憾。她就是2017級文學院英語專業的王寧遠。在她的大學時代,她用英語和自己的努力打開了世界的大門。
經受磨礪+精益求精=全球冠軍
王寧遠的翻譯生涯始於大一下學期和導師李小撒的相遇。初入師門,李老師就給學生們布置了翻譯任務。「第一次翻譯,別說翻譯的標準『信、達、雅』了,我連格式、排版都一無所知。」之後,王寧遠收到了導師的反饋,「老師的批改細緻到了標點符號。」在導師的幫助下,她有了顯著的進步,能夠在一周內交出千字譯文;她也開始嘗試參與翻譯比賽,從屢次失敗到在各項翻譯賽事中嶄露頭角,「我不是天賦型選手,現在的翻譯能力也是長期不斷磨礪的成果。」
2019年「LSCAT」杯江蘇省翻譯比賽一等獎
(獲獎比率為1%)
2019年3月,王寧遠在李老師的鼓勵下參加了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文學翻譯組競賽。「拿到題目我心想,這樣的難度竟然是面對本科生開設的翻譯比賽嗎?」翻譯組題目的三篇英文選段涉及詩歌、小說、日記,風格不同、體裁不同,內容兼具深度和廣度,對參賽者的翻譯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試試,怎麼知道結果如何?」不服輸的王寧遠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從三月份翻譯出第一份譯文,到截稿前提交的第十稿,五個月裡,在老師、親人朋友的鼓勵下,王寧遠用心打磨出了最終譯文。她曾費盡周折找到並閱讀了原文全文,查找到大量有關作者及其作品的信息,從中她看見原作者C·戴·劉易斯頗具哲學意味的詩歌世界,了解到詹姆斯·鮑德溫作品背後關於美國黑人的社會歷史,學習了梭羅思想的深遠。
她由此得以斟酌字句,在新的論證中批判地看待自己的譯文。梭羅日記中的「a done tree」讓她琢磨許久,最初她結合上下文認為,此處應結合梭羅的自然主義思想將「done」譯成「完美的」,後來在《瓦爾登湖》中發現梭羅曾提到家門前的枯樹(blasted),又讓她改變了思路。「翻譯是一個批判的過程,在不停的查證中找到最有說服力的答案。」背景知識了解得越多,她對原文的認識越深,推翻原稿的次數也在增加。回想起文件夾裡堆成山的word文檔,她笑著說「改到後面都不想再看了。」大二暑期的夏天,王寧遠在家中按下了發送鍵,這篇改了無數遍的譯文最終成為冠軍作品。
在國際大會上做口譯,不懼挑戰!
進入大二,王寧遠意識到實踐經歷的重要性。2019年5月,她在同學的帶動下報名參加了第三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的志願者選拔並成功入選大會的口譯員。在分配任務時,聽到任務的她「懵」了:她需要在會議期間接待兩名墨西哥外賓,擔任陪同口譯人員,幫助他們完成會議議程。「接到任務後感覺壓力一下子就來了。這是我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做口譯。我從沒想過要用英語為西班牙外賓做口譯,更沒想到要同時與兩個人交流!」
祿口機場接機墨西哥外賓
面對挑戰,她沒有退縮。相反,她專程向教口譯課的老師請教實戰經驗,補習網際網路專業術語,設想各種情況的應對方式。在大會召開前五天,王寧遠還做了一件任務範圍外的事——「突擊」學習簡單的西班牙語、墨西哥風俗習慣和文化禮儀。「我認為這是接待外賓的基本素養,也希望自己能表現得更專業。」功夫不負有心人,初次與外賓見面,王寧遠率先問候的一句西班牙語贏得了賓客的讚賞,接下來的兩天會議中,她與外賓交談甚歡,在完成口譯任務的同時,她還向對方介紹了「六朝古都」南京的歷史文化,推薦了夫子廟等特色景點。
專訪ICANN前執行長羅德·貝克斯特羅姆
會議期間,表現出色的王寧遠還接到了主辦方臨時增加的額外任務:做一名記者,專訪世界「雲經濟學」之父喬·韋曼、鳳凰網總裁、人民日報楊海霞主任、ICANN前執行長羅德·貝克斯特羅姆等會議嘉賓。從未做過現場採訪的王寧遠邊學邊幹:搜尋採訪對象資料、撰寫英文採訪提綱等等,這對她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
王寧遠還記得,在喬·韋曼面前,初次採訪的她起初十分緊張,只記得採訪流程。慢慢地,隨著採訪的深入,兩人用英文順暢地探討起了5G技術的未來,王寧遠放鬆了下來,後來像忘年之交一樣開懷交談,「我十分享受與他的深入交流,那真是一次愉快的經歷。」
專訪世界「雲經濟學」之父喬·韋曼併合影(右二為王寧遠)
做交流生,全方位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以92分的罕見成績拿到英語專業四級證書後,大三上學期,她抱著進一步學習的想法,參加了學校的交流生計劃,前往以文化研究為特色的臺灣中央大學做英美語文學系交流生,「我想感受一下不同學校的學習方式」。
在臺灣參加學術研討會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課程結束時與畢業班同學的合影
(中間為王寧遠)
學業之餘,王寧遠報考了臺北考點的雅思考試。考前一天王寧遠需從桃園乘坐一小時公車到達臺北。上完最後一節課後,她匆匆趕往車站,秋冬之交,連綿大雨讓她的鞋襪浸溼,在冷風中等了一個多小時汽車,風雨兼程地趕到陌生的臺北,再踩著溼透的鞋子去買鞋。她感慨「當時的冷真是冷到心裡了,但還是承受下來了。」 最終王寧遠收穫了總分8.0,單項均分大於7分的雅思成績。
在臺灣做交流生的半年裡,王寧遠完成了一次環臺灣島旅行。曾經從書上讀到阿里山神秘壯觀的神木、日月潭美不勝收的日落真實地在她眼前鋪展開來,讓她嘆為觀止。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和朋友們假期乘「古早」的綠皮火車,再換坐太平洋海輪去綠島的旅程。在綠島,怕水的王寧遠第一次挑戰了浮潛,海裡的小魚、斑斕的礁石讓她興奮不已,「正是因為告訴自己已經來到了就不要留下遺憾,我才得以見到這樣的美景。」
參加草嶺古道登山活動
「我希望自己能靜下心來讀書,也能動起來享受生活。」王寧遠一直堅持運動,有時是傍晚時分在校園騎單車,有時是在操場上跑圈兒。她還喜歡拉手風琴和練書法,上大學前曾是高中樂隊的手風琴手。現在她正打算「繼續練習書法,把手風琴這個愛好撿回來,還要再學一門語言」。
如今成功保研至北京外國語大學,王寧遠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期盼:「學習與生活不局限於單線前行,也要像曲線一般有廣度的擴充,成為一個兼具廣度和深度的人。」
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文字:王欣怡 劉芸暢圖片來源於受訪者本人編輯:蓋雯責編:張世譽審核:方向